某论文把巴拿马运河开通、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等作为重要证据。该论文的主题最可能是
| A.美国经济的崛起 | B.工业革命在欧洲的扩展 |
| C.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 |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
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 )
| A. |
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
B. |
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 |
| C. |
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 |
D. |
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 |
鸦片战争后的半个世纪里,洋纱输入最多的是产棉稀少的华南、西南地区,而江南地区输入洋纱要少得多,上海附近的松江地区土布店收购土布时声明“掺和洋纱,概不收买”。这说明当时( )
| A. |
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沿海超过内地 |
| B. |
上海尚未成为对外贸易中心 |
| C. |
洋纱排挤土纱进程受制于原料成本 |
| D. |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
在明代,庶民袖小衣短,“去地五寸”;生员袖大衣长,“去地一寸”,体现斯文之气,且其服饰颜色和制式内含“比德于玉”“规言矩行”等意。这反映了当时( )
| A. |
儒家思想规范社会生活 |
B. |
科举制度限制社会流动 |
| C. |
社会等级结构日益固化 |
D. |
市民文化突破礼制限定 |
1289年,元政府在广泛种植木棉的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等地设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使民众不堪重负。这( )
| A. |
加重了区域经济的不均衡 |
B. |
妨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
| C. |
推动私营棉纺织业的繁荣 |
D. |
促使财政管理权限下移 |
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奔成都,途中发生兵变,杨贵妃死于马嵬坡。以下为若干记载。有学生以下述材料探究杨贵妃之死,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
|
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贵人饮金屑,倏忽舜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 |
(唐)刘禹锡 《马嵬行》 |
|
上令高力士诘之,回奏曰:“诸将既诛国忠,以贵妃在宫,人情恐惧。”上即命力士赐贵妃自尽。 |
(五代)刘昫等 《旧唐书》 |
|
上曰:“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高力士曰:“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 |
(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 |
| A. |
《马嵬行》选材来自传说,不能作为历史研究的材料 |
| B. |
《资治通鉴》较多细节描写,还原了杨贵妃之死的真相 |
| C. |
《资治通鉴》成书晚于《旧唐书》,故可信度相对较低 |
| D. |
《旧唐书》《资治通鉴》作为史料,应注意作者的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