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农业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它毕竟主要是在小农分散经营的条件下形成的……由于传统农具明清后没有继续得到改进,由于人口增加、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减少,由于经营规模的狭小和分散,劳动效率低下,这极大地限制了其他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尽管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生产的思想……但在封建制度和分散经营条件下,不可能更大规模合理利用经济资源协调发展。
——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
材料二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孕育出主要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劳动力等环节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地主经营;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据《明神宗实录》、乾隆《苏州府志》等文献记载,“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表明自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已经进入产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准备阶段并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渡阶段。
——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殒落》
材料三

⑴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
⑵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手工业发展中所孕育的新型生产关系的发展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⑶根据材料三,概括说明近代中国在工业方面产生了怎样的新气象,并分析形成这一新气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意义 电视的起源与发展 爱因斯坦的主要科学成就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如果你参加了“中国与世界经济全球化”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小组。请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世纪末开始,为了寻求海外财富,西欧国家的航海家们纷纷扬帆远航,驶向茫茫大海,陆续开辟通往世界各地的新航路。在激烈的贸易竞争和殖民地争夺中,世界市场逐渐形成,成为经济全球化开端。
(1)面对西方开拓世界市场所带来的挑战,明清政府是如何应对的?影响如何?
材料二 上海开埠后 ,“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土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开始,中国丝、茶的出口迅速增加。茶的出口由1842年的1300多万斤增加到1855年的8400万斤;丝的出口从1843年的1000多包增加到1855年的56000多包。由于丝、茶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开埠”对中国经济结构产生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中国现代对外开放示意图

(3)根据上图,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征?对外开放使我国经济结构产生了怎样的变化?

近代、现代世界各地区大都经历了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进程。因为国情的差异,各国的工业化进程各具特色。在此进程中,各国政府也以不同的方式发挥着促进作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18世纪英国启动工业化所需的资金、市场、劳动力等要素是怎样获得的?
(2)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等国的工业化在工业结构方面与十九世纪初的英国有什么不同?
(3)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举出南京国民政府在其统治前期(1927-1936) 采取的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
(4)指出新中国成立初,党和政府为继续推进工业化所采取的重大措施及其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许多评论家指责他(克伦威尔)是伪君子,指出他虽然总是在口头上赞成议会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反对独断专行的统治,但是在事实上却建立了一种军事独裁统治。
——迈克尔·H·哈特《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材料二在我们的时代,有许多人怀着巨大的敬意回忆起克伦威尔,他是一个虔诚的为了国家的自由而奋斗的战士。
——纳萨尔奇·克鲁奇《克伦威尔的历史》
材料三英国历史学家艾诗立写过两部克伦威尔的传记,第一部名为《克伦威尔──保守的独裁者》,将克伦威尔说得几乎一无是处;20年后出版的第二部名为《克伦威尔的伟大》,之前那个专横独断的篡位小人成了民族英雄,作者承认自己过去是有眼不识泰山。
──摘自《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请回答:
(1)据所学知识,用史实论证材料一的观点。
(2)据所学知识,用史实论证材料二的观点。
(3)材料三中对克伦威尔的不同评价,说明了什么?由此你认为影响人们对历史人物评价的相关因素有哪些?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
——《贞观政要》
材料二(贞观)五年七月戊申,初令天下决死刑必三覆奏,在京诸司五覆奏,其日尚进蔬食,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
史臣曰:用人如贞观之初,纳谏比魏徴之日。……贞观之风,到今歌咏。
——《旧唐书·太宗本纪》
材料三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隋主残暴,身死匹夫之手。”“……炀帝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
——《贞观政要》
材料四贞观十一年,上作飞山宫。……贞观二十二年,上营玉华宫,……备设太子宫、百司,苞山络野,所费已巨亿计。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三归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2)与材料一、二、三相比,材料四中唐太宗的行为发生了什么变化?
(3)依据上述材料中唐太宗的言行,对其作简要评价。
(4)综合以上问题,你认为我们在评价封建帝王时要坚持怎样的标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克里米亚的失败对俄罗斯的民族主义者和斯拉夫派来说是一个严重打击,因为与许多事先就警告俄罗斯会因其没能跟上西方的脚步而即将遭到失败的西欧派人不同,斯拉夫派人则很有信心地预言俄罗斯专制制度的优越性将会导致一场可与1812年对拿破仑的胜利相媲美的胜利。实际上,这场失败暴露了旧制度的腐败和落后。
──[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竞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
材料三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从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日本的精英阶层善于学习,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另外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中“西方的脚步”和“旧制度”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指出史学界将戊戌变法视作“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主要依据。(2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维新中“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政治措施是什么?
(4)从以上三国走向近代化的改革中我们能得出哪些启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