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同学用螺旋测微器测量一铜丝的直径,测微器的示数如图所示,该铜丝的直径为________mm.
图(a)为测量物块与水平桌面之间动摩擦因数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实验步骤如下: ①用天平测量物块和遮光片的总质量M.重物的质量m:用游标卡尺测量遮光片的宽度d;用米尺测量两光电门之间的距离s;
②调整轻滑轮,使细线水平:
③让物块从光电门A的左侧由静止释放,用数字毫秒计分别测出遮光片经过光电门A和光电门B所用的时间△tA和△tB,求出加速度a;
④多次重复步骤③,求a的平均 ;
⑤根据上述实验数据求出动擦因数μ。
回答下列为题:
(1) 测量d时,某次游标卡尺(主尺的最小分度为1mm)的示如图(b)所示。其读数为 cm
(2)物块的加速度a可用d、s、△tA,和△tB,表示为a=_________
(3)动摩擦因数μ可用M、m、;和重力加速度g表示为μ=__________
(4)如果细线没有调整到水平.由此引起的误差属于 (填“偶然误差”或”系统误差” )
为了“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现提供如图所示的器材,请思考探究思路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消除摩擦力的影响,应采取的措施:_______________.
(2)在某次实验中某同学得到了如图6-13-9所示的一条纸带,在A、B、C、D、E五个计数点中应该选用________(填“B”、“C”或“D”)点的速度才符合实验要求,因为:_________________.
现要通过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固定一倾斜的气垫导轨;导轨上A点处有一带长方形遮光片的滑块,其总质量为M,左端由跨过轻质光滑定滑轮的细绳与一质量为m的砝码相连;遮光片两条长边与导轨垂直;导轨上B点有一光电门,可以测量遮光片经过光电门时的挡光时间t,用d表示A点到导轨底端C点的距离,h表示A与C的高度差,b表示遮光片的宽度,x表示A、B两点间的距离,将遮光片通过光电门的平均速度看作滑块通过B点时的瞬时速度.用g表示重力加速度.完成下列填空和作图:
(1)若将滑块自A点由静止释放,则在滑块从A运动至B的过程中,滑块、遮光片与砝码组成的系统重力势能的减小量可表示为________,动能的增加量可表示为________.若在运动过程中机械能守恒,与x的关系式为
= ________.
(2)多次改变光电门的位置,每次均令滑块自同一点(A点)下滑,测量相应的x与t值,结果如下表所示:
以x为横坐标,为纵坐标,在图的坐标纸中描出第1和第5个数据点;根据5个数据点作直线,求得该直线的斜率k=________×104 m-1· s-2(保留3位有效数字).
某兴趣小组为了探究自行车的初速度与其克服阻力做功的关系.设计实验的主要步骤是:①在学校操场的跑道上画一道起点线;②骑上自行车用较快速度驶过起点线,并同时从车把手处自由释放一团很容易辨别的橡皮泥(其在运动过程中空气阻力不计);③车驶过起点线就不再蹬自行车脚蹬,让车依靠惯性沿直线继续前进;④待车停下时,记录自行车停下的位置;⑤用卷尺量出起点线到橡皮泥落地点间的距离x、起点线到终点的距离L及车把手处离地高度h.若自行车在行驶中所受的阻力为f并保持恒定,设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为g,那么:
(1)自行车经过起点线时的速度v=________.(用已知的物理量和所测量得到的物理量表示)
(2)自行车经过起点线后克服阻力做的功W=________.(用已知的物理量和所测量得到的物理量表示)
(3)多次改变自行车经过起点时的初速度,重复上述实验②~④,则每次只需测量上述物理量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就能通过数据分析达到实验目的.
在“探究弹簧弹力大小与伸长量的关系”的实验中,甲、乙两位同学选用不同的橡皮绳代替弹簧.为测量橡皮绳的劲度系数,他们在橡皮绳下端依次逐个挂上钩码(每个钩码的质量均为m=0.1 kg,取g=10 m/s2),并记录绳下端的坐标X加i(下标i表示挂在绳下端钩码个数),然后逐个拿下钩码,同样记录绳下端的坐标X减I,绳下端坐标的平均值Xi=(X加i+X减i)/2的数据如下表:
挂在橡皮绳 的钩码个数 |
橡皮绳下端的坐标(Xi/mm) |
|
甲 |
乙 |
|
1 |
216.5 |
216.5 |
2 |
246.7 |
232.0 |
3 |
284.0 |
246.5 |
4 |
335.0 |
264.2 |
5 |
394.5 |
281.3 |
6 |
462.0 |
301.0 |
(1)同一橡皮绳的X加i_______X减i(大于或小于);
(2)______同学的数据更符合实验要求(甲或乙);
(3)选择一组数据用作图法求出该橡皮绳的劲度系数k(N/m);
(4)为了更好地测量劲度系数,在选用钩码时需考虑的因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