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 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 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下面句中的“焉”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子亦有不利焉
C.朝济而夕没版焉 D.将焉取之

指出下列划线字的古今不同的意思
A.蟹六跪而二螯
古义指:
今义指:
B.用心一也
古义指:
今义指:
按照“之”字的意义的用法,选出全是代词的一项()
①青,取之于蓝
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③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⑤冰,水为之
⑥君将哀而生之乎
⑦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⑧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A.②③⑤ B.①⑤⑥ C.③⑦⑧ D.④⑤⑧

从文言句式特点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何陋之有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准确翻译下边文句。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译:
(2)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译:
本段共六句,共分几层?请在文中标出来,并指出每层的大意。
本段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12分,每小题3分)
潘将军失珠 [明]王士贞
京国豪士潘将军,住光德坊。本居襄汉间,常乘舟逐利,因泊江壖。有僧乞食,留之数日,尽心布施,僧谓潘曰:“观尔形质器度,与众贾不同,至于妻孥已,皆享巨福。”因以玉念珠一串留赠,云:“宝之不但通财,他后亦有官禄。”既而迁贸数年,藏镪①巨万,遂均陶朱。其后,职居左广,列第京师,常宝念珠,贮之以绣囊玉合,置之于道场内。每月朔,则出而拜之。一旦,开合启囊,已亡失珠矣,然而缄封若旧,他物亦无所失。于是夺魄丧魂,以为其家将破之兆。
有主藏者,尝识京兆府停解所由王超,年且八十,因密话其事。超曰:“异哉,此非攘窃之盗也,其试为寻之,未知果得否。”超他日因过胜业坊北街,时春雨新霁,有三鬟女子,年可十七八,衣装褴褛,穿木屐,立于道侧槐树下。
值军中少年蹴鞠②,接而送之,直高数丈,于是观者渐众,超独异焉。及罢,随之而行,止于胜业坊北门短曲,有母同居,盖以纫针为业。超异时因以他事熟之,遂为甥舅。然居室甚贫,与母同卧土榻,烟爨不动者往往经旬,累日设肴羞。时有水陆珍异,吴中初进洞庭橘子,恩赐宰臣外,京辇未有此物,密以一枚赠超,云:“有人从内中出。”而禀性刚决,超意甚疑之。
如此往周岁矣,超一旦携酒食与之从容,徐谓之曰:“舅有深诚,欲告外甥,未知如何?”女曰:“每感重恩,恨无所答,若力有可施,必能赴汤蹈火!”超曰:“潘将军失却玉念珠,不知知否?”女子微笑曰:“从何知之?”超揣其意不甚密藏,又曰:“外甥可寻觅,厚备缯彩酬之。”女子曰:“勿言于人,某偶与朋侪为戏,终却还与,因循未暇。舅日诘旦,于慈恩寺塔院相候,某知有人寄珠在此。”
超如期而往,时寺门始开,塔户犹锁。女子先在,谓超曰:“少顷仰观塔上,当有所见。”语讫而去,疾若飞鸟。忽于相轮上举手示超,倏然携珠而下,谓超曰:“便可将还,勿以财帛为意。”超径诣潘,具述其事,因以金玉缯锦,密为之赠。明日访之,已空室矣。(选自《剑侠传》)
【注】①镪:qiǎng,钱串,引申为成串的钱,后多指银子或银锭。②蹴鞠:就是用脚踢球,它是中国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有直接对抗、间接对抗和白打三种形式。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之不但通财宝:把…当作宝贝 B.此非窃之盗也 攘:偷窃
C.每月,则出而拜之 朔:阴历每月初一 D.超径潘诣:请教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以玉念珠一串留赠②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①贮之绣囊玉合 ②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
C.①年八十②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辞
D.①超独异②积土成山,风雨兴

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王超对女子怀疑的一组是()
①年可十七八,衣装褴褛,穿木屐,立于道侧槐树下②接而送之,直高数丈,于是观者渐众③超异时因以他事熟之,遂为甥舅④然居室甚贫,累日设肴羞⑤时有水陆珍异,吴中初进洞庭橘子,恩赐宰臣外,京辇未有此物⑥禀性刚决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②④⑤ D.①③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京城长安有一位豪杰之士潘将军,因为好心收留僧人,得到僧人相赠的玉佛念珠,并悉心珍藏。
B.王超答应为潘将军寻找遗失的佛珠,他在胜业坊北街发现了一位踢蹴鞠的女子,并对她生疑。
C.女子家境贫寒,与母亲睡在同一张土榻上,往往十天不生烟火做饭,但连日里摆设珍馐佳肴。
D.王超将丢珠实情告诉女子,女子答应在慈恩寺将玉珠归还。王超拿到佛珠,如约赏赐玉锦帛。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既而迁贸数年,藏镪巨万,遂均陶朱。
(2)如此往周岁矣,超一旦携酒食与之从容,徐谓之曰:“舅有深诚,欲告外甥,未知如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龚遂字少卿,山阳南平阳人也。以明经为官,至昌邑郎中令,事王贺。贺动作多不正,遂为人忠厚,刚毅有大节。内谏于王,外责傅相,引经义,陈祸福,至于涕泣,蹇蹇亡已。面刺王过,王至掩耳起走,曰:“郎中令善愧人。”及国中皆畏惮焉。王尝久与驺奴宰人游戏饮食,赏赐亡度。遂入见王,涕泣膝行,左右侍御皆出涕。王曰:“郎中令何为哭?”遂曰:“臣痛社稷危也!愿赐清闲竭愚。”王辟左右,遂曰:“大王知胶西王所以为无道亡乎?”王曰:“不知也。”曰:“臣闻胶西王有谀臣侯得,王所为拟于桀纣也,得以为尧舜也。王说其谄谀,尝与寝处,唯得所言,以至于是。今大王亲近群小,渐邪恶所习,存亡之机,不可不慎也。臣请选郎通经术有行义者与王起居,坐则诵《诗》《书》,立则习礼容,宜有益。”王许之。会昭帝崩,亡子,昌邑王贺嗣立,官属皆征入。王即位二十七日卒以淫乱废昌邑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馀人唯遂与中尉王阳以数谏争得减死髡为城旦。
宣帝即位,久之,渤海左右郡岁饥,盗贼并起,二千石不能禽制。上以为渤海太守。时遂年七十馀,召见,形貌短小,宣帝望见,不副所闻,心内轻焉,谓遂曰:“渤海废乱,朕甚忧之。君欲何以息其盗贼,以称朕意?”遂对曰:“海濒遐远,不沾圣化,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今欲使臣胜之邪,将安之也?”上闻遂对,甚说,答曰:“选用贤良,固欲安之也。”遂曰:“臣闻治乱民犹治乱绳,不可急也;唯缓之,然后可治。臣愿丞相御史且无拘臣以文法,得一切便宜从事。”上许焉,加赐黄金,赠遣乘传。至渤海界,郡闻新太守至,发兵以迎,遂皆遣还,移书敕属县悉罢逐捕盗贼吏。诸持鉏钩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无得问,持兵者乃为盗贼。遂单车独行至府,郡中然,盗贼亦皆罢。遂乃开仓廪假贫民,选用良吏,尉安牧养焉。
遂见齐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郡中皆有畜积,吏民皆富实。狱讼止息。
数年,上以遂年老不任公卿,拜为水衡都尉。上甚重之,以官寿卒。
(选自《汉书·龚遂传》,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内谏于王,外责傅相争:争论
B.至于涕泣,蹇蹇亡已蹇蹇:同“謇謇”,忠正耿直
C.渐邪恶所习渍: 沾染
D.遂单车独行至府,郡中然翕:安定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王即位二十七日/卒以淫乱废/昌邑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馀人/唯遂与中尉王阳以数谏争得减死/髡为城旦
B.王即位二十七日/卒以淫乱废/昌邑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馀人/唯遂与中尉王阳/以数谏争得减死/髡为城旦
C.王即位二十七日/卒以淫乱废/昌邑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馀人/唯遂与中尉王阳/以数谏争得减死/髡为城旦
D.王即位二十七日/卒以淫乱废/昌邑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馀人/唯遂与中尉王阳以数谏争得减死/髡为城旦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龚遂为人忠厚刚毅,有节操,因为通晓儒学做了官,官至昌邑王的郎中令。他敢于直言,以至昌邑王和国人都畏惧他。
B.龚遂具有一定的政治远见,声名远播,汉宣帝一见龚遂就非常赏识他。他虽然身材矮小,但才思敏捷,与皇帝对答如流,皇帝很高兴,赏赐黄金、加官晋爵。
C.龚遂一直忠诚于昌邑王刘贺。刘贺即位仅27天,就因淫乱而被废黜,而原昌邑群臣都被处死,只有龚遂与中尉王阳多次正言直谏而得以免去死刑,被剃去头发服徭役。
D.龚遂理政才能突出,在担任渤海太守时,罢免追捕盗贼的官吏,安抚百姓,改变当地的奢侈之风,使百姓安居乐业。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面刺王过,王至掩耳起走,曰:“郎中令善愧人。”
(2) 王辟左右,遂曰:“大王知胶西王所以为无道亡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初,上年二十九乃生戾太子①,甚爱之。及长,性仁恕温谨,上嫌其材能少,不类己。皇后、太子宠浸衰,常有不自安之意。上觉之,谓大将军青曰:“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有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也。太子敦重好静,必能安天下,不使朕忧。欲求守文之主,安有贤于太子者乎?闻皇后与太子有不安之意,岂有之邪?可以意之。”大将军顿首谢。皇后闻之,脱簪请罪。太子每谏征伐四夷,上笑曰:“吾当其劳,以逸遗汝,不亦可乎?
上每行幸②,常以后事付太子,宫内付皇后。有所平决,还,白其最,上亦无异,有时不省也。上用法严,多任深刻吏;太子宽厚,多所平反,虽得百姓心,而用法大臣多不悦。皇后恐久获罪,每戒太子,宜留取上意,不应擅有所纵舍。上闻之,是太子而非皇后。群臣宽厚长者皆附太子,而深酷用法者皆之。邪臣多党羽,故太子誉少而毁多。卫青薨后,臣下无复外家为据,竞欲太子。
太子尝谒皇后,移日乃出。黄门苏文告上曰:“太子与宫人戏。”上益太子宫人满二百人。太子后知之,心衔之。文与小黄门常融、王弼等常微伺太子过,辄增加白之。皇后切齿,使太子白诛文等。太子曰:“勿为过,何畏文等!上聪明,不信邪佞,不足忧也!”上尝小不平③,使常融召太子,融言“太子有喜色”,上嘿然。及太子至,上察其貌,有涕泣处,而佯语笑,上怪之;更微问,知其情,乃诛融。(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注】①戾太子:汉武帝长子刘据,卫皇后所出,先立为太子,后自缢而死。死后谥号为“戾”。②行幸:皇帝出巡。③小不平:生了小病。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以意之晓:明白,通晓
B.而深酷用法者皆之毁:诽谤,诋毁
C.竞欲太子构:设计陷害
D.勿为过第:只要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能体现太子“仁恕温谨”一组是
①欲求守文之主,安有贤于太子者乎②常以后事付太子
③多所平反,虽得百姓心,而用法大臣多不悦④宜留取上意,不应擅有所纵舍
⑤第勿为过,何畏文等⑥太子后知之,心衔之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②④⑤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有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也
B.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有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也
C.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有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也
D.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有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也

翻译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
(1)吾当其劳,以逸遗汝,不亦可乎?
(2)皇后恐久获罪,每戒太子,宜留取上意。
(3)及太子至,上察其貌,有涕泣处,而佯语笑,上怪之。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超然台记
苏轼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醨1,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
予自钱塘移守胶西,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庇采椽2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予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埔,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3、齐威公4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5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疏,取池鱼,酿秫酒,瀹6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注释】(1)吃酒渣喝淡酒。(2)采伐的木椽,不加雕饰。此指简陋的房屋。(3)吕尚,即姜太公。(4)即齐桓公。(5)指西汉淮阴侯韩信。(6)瀹(yuè),这里是煮的意思。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舟楫之安 释:放弃 B.岁比不登:丰收
C.稍而新之葺:修补 D.秦人卢敖之所从也遁:逃跑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福可喜而祸可悲也醉则更相枕
B.人固疑予不乐也黄鹤楼送孟浩然广陵
C.余既乐风俗之淳皆出于此乎?
D.背湖山之观,适桑麻之野冰,水为之,寒于水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从杭州调移到胶西,修复了一座残破楼台,他的弟弟苏辙为这座台起名“超然”。
B.苏轼修台游乐,在旧台的基础上略加修理,不劳民伤财,含有与民同乐之意。
C.本文可以明显地看出苏轼受儒家思想影响仍较深,在政治失意、物质匮乏时,积极向上,没有苦闷、失意之情。
D.文章写景生动,说理透辟,语言清新自然,行文如汩汩流泉,体现了苏文洒脱自如、纵横不羁的特点。

翻译下列句子
(1)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
(2)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一麋鹿。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尹思贞,京兆长安人。弱冠以明经第,调隆州参军事。属邑豪蒲氏骜肆不法,州檄思贞之,擿其奸赃万计,卒论死,部人称庆,刻石叹颂。迁明堂令,以善政闻。擢殿中少监,检校沼州刺史。会契丹孙万荣乱,朔方震惊,思贞循抚境内,独无扰。
尹思贞,是京兆长安人,20岁的时候因为通晓典籍而被推荐,补了隆州的参军。当时晋安县有姓蒲的豪族,横行霸道,违法乱纪。隆州的州官下文命令尹思贞查办,思贞查到了数以万计的奸行和赃物,最终根据律法将他杀了。州里的人拍手称快,刻在石碑上记载歌颂这件事。尹思贞升职当了明堂县令,凭着仁德从政而闻名。又升迁当了殿中少监,兼任沼州刺史。恰逢契丹孙万荣作乱,北方受到惊扰,思贞安抚境内,惟独未受惊扰。
神龙初,擢大理卿。雍人韦月将告武三思大逆,中宗命斩之,思贞以方发生月[注],固奏不可,乃决杖,流岭南。三思所司加法杀之,复固争,御史大夫李承嘉助三思,而以他事劾思贞,不得谒。思贞谓承嘉曰:“公为天子执法,乃擅威福,慢宪度,谀附奸臣图不轨,今将除忠良以自恣邪?”承嘉惭怒,劾思贞,为青州刺史。或问曰:“公敏行,何与承嘉辩?”答曰:“石非能言者,而或有言。承嘉权而侮吾,义不辱,亦不知言从何而至。”治州有绩,蚕至岁四熟,黜陟使路敬潜至部,叹曰:“是非善政致祥乎!”表言之。
神龙年初,他被提拔为大理卿。雍州人韦月将控告武三思谋反。中宗皇帝得知大怒,命令处斩韦月将。思贞以正处在春天萌发滋长的月份,坚持上奏,请求不要行刑,改判韦月杖责流放到岭南。三思命令负责此事的部门不按照刑律而杀害韦月将。思贞又据理力争。承嘉应三思的要求,以其它事做借口弹劾思贞,不让思贞进入朝廷。思贞对承嘉说:“你是为天子而执法的,却擅自作威作福,漠视朝廷法度,媚附奸臣,图谋不轨,杀了忠良的臣子不就是为了让自己能够为所欲为吗?”承嘉惭怒,弹劾思贞,思贞被贬为青州刺史。有人问:“你不擅言辞,为什么与承嘉辩论呢?”回答说:“石头不擅说话,有时也要说。承嘉依仗权势侮辱我,在道义上不能受辱,也不知怎么就会说了。”他的治理很有政绩。青州境内有一种蚕,一年能够繁殖四次。黜陟使(官名)兼卫州司马路敬潜八月来到这里,见到蚕茧叹息:“ 如果不是为发推行善良的政治,又怎么会弄到这样呢” (这不是良好的政事导致出现祥瑞吗!)特意写表推荐思贞。
睿宗立,召授将作大匠,封天水郡公。仆射窦怀贞护作金仙、玉真观,广调工匠,思贞数有损节。怀贞之,答曰:“公,辅臣也,不能宣赞王化,而土木是兴,以媚上害下,又听小人谮以延辱士,今不可事公矣。”乃拂衣去,阖门待罪。帝知之,特诏令视事。怀贞诛,拜御史大夫,累迁工部尚书。请致仕,许之。思贞前后为刺史十三郡,其政皆以清最闻。
睿宗即位后,征召他将作大匠,封天水郡公。当时的左仆射窦怀贞大兴土木建造金仙、玉真两观,使用了大量的工匠,思贞经常节约减少(用人量)。怀贞很愤怒,常责备思贞。思贞说:“你身居这样的要职,责任重大,影响广泛。你没有推广皇帝的圣明,反而大兴土木,媚上害下,又听信小人诬陷的话,污辱了大臣,如今我不可以再侍奉你了”于是拂袖而去。回家闭门很多天没有出来等待定罪。皇帝知道了此事,特地下命令让他办理公事。窦怀贞被处死后,任命他为御史大夫,不断升迁做到工部尚书。最后,上表请求退休,皇帝就同意了。他前后做了13个郡的刺史,都以政绩最清明而闻名。
(取材于《新唐书》)
注:发生月:(春天)萌发滋长的月份。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州檄思贞之按:审查 B.三思所司加法杀之讽:讥刺
C.承嘉权而侮吾恃:依仗 D.怀真之让:责备

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能说明尹思贞“坚守正义”的一组是()
①思贞循抚境内,独无扰。②思贞以方发生月,固奏不可。
③慢宪度,谀附奸臣图不轨,今将除忠良以自恣邪。④是非善政致祥乎。
⑤仆射窦怀贞护作金仙、玉真观,广调工匠,思贞数有损节。⑥乃拂衣去,阖门待罪。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②④⑤ D.①③⑥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尹思贞为官敢于惩办不法豪强蒲氏,在非常时期能采取措施安定一方百姓。
B.皇帝命令斩杀告发武三思谋逆的韦月将,尹思贞坚持认为不可,韦月将得以不死。
C.武三思授意加害韦月将,尹思贞坚持论争,因斥责帮助武三思作恶的李承嘉而遭到报复。
D.尹思贞指斥窦怀贞滥用权力、兴土木讨好皇帝,因此被关押而等候定罪。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擿其奸赃万计,卒论死。
(2)或问曰:“公敏行,何与承嘉辩?”
(3)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选自《报任安书》)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