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文字,按文后要求答题。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昏昏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枝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解释划线的词
①无冥冥之志者:
②无赫赫之功:
③事两君者不容:
④淑人君子,其仪一兮:
⑤心如结兮:
翻译下列句子:
①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
译:
②尸鸠在桑,其子七兮。
译:
这一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
这一段的论点是: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黄杨每岁长一寸,不溢分毫,至闰年反缩一寸,是天限之木也。值此宜生怜悯之心。予新授一名曰“知命树”。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冬不改柯,夏不易叶,其素行原如是也。使以他木处此,即不能高,亦将横生而至大矣;再不然,则以才不得展开至瘁,弗复自永其年矣。困于天而能自全于天,非知命子能若是哉?最可悯者,岁长一寸是已。至闰年反缩一寸,其义何居?岁闰而我不闰,人闰而己不闰,已见天地之私,乃非止不闰又复从而刻之,是天地待黄杨,可谓不仁之至,不义之甚者矣。乃黄杨不憾天地,枝叶较他木加荣,反似德之者,是知命之中又知命焉。莲为花之君子,此树当为木之君子,茂叔知之;黄杨为木之君子,非稍能格物之笠翁,孰知之哉?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溢分毫溢:增益,超出
B.其义何居居(jī):语助词
C.又复从而刻之刻:苛刻、刻薄
D.反似德之者德:感恩

比较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岁长一寸是已②已见天地之私
③又复从而刻之④孰知之哉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文中“茂叔”、“笠翁”与下列篇目作者相同的一项是( )

A.《陋室铭》《采草药》 B.《爱莲说》《芙蕖》
C.《爱莲说》《雁荡山》 D.《陋室铭》《活板》

对本文主旨的理解,最为正确的一项是( )

A.以黄杨的“知命”规劝世人要逆来顺受,安守困境。
B.以黄杨的“知命”为奉劝世人要矢志奋斗,战胜逆境,必有出头之日。
C.以黄杨的“知命”劝喻世人当知“艰苦困苦,玉汝于成”的道理,奋发有为,摆脱困厄以求成功。
D.以黄杨的“知命”,为封建时代穷苦知识分子编织一个在困境里创造虚假繁荣来自我安慰的玫瑰色的梦。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鲍宏传
鲍宏,字润身,东海郯人也。父机,以才学知名。事梁①,官至治书侍御史。宏七岁而孤,为兄泉之所爱育。年十二,能属文。尝和湘东王绎诗,绎嗟赏不已,引为中记室,迁镇南府谘议、尚书水部郎,转通直散骑侍郎。江陵既平,归于周②。明帝③甚礼之,引为麟趾殿学士。累迁遂伯下大夫,与杜子晖聘于陈④,谋伐齐⑤也。陈遂出兵江北以侵齐。帝尝问宏取齐之策,宏对云:“我强齐弱,势不相侔。齐主昵近小人,政刑日紊,至尊仁惠慈恕,法令严明。事等建瓴,何忧不克。但先皇往日出师洛阳,彼有其备,每不克捷。如臣计者,进兵汾、潞,直掩晋阳,出其不虞,以为上策。”帝从之。及定山东,除少御正,赐爵平遥县伯,邑六百户,加上仪同。高祖⑥作相,奉使山南。会王谦举兵于蜀,路次潼州,为谦将达奚期所执,逼送成都,竟不屈节。谦败之后,驰传入京,高祖嘉之,赐以金带。及受禅,加开府,除利州刺史,进爵为公。转邛州刺史,秩满还京。时有尉义臣者,其父崇不从尉迥,后复与突厥战死,上嘉之,将赐姓为金氏。访及群下,宏对曰:“昔项伯不同项羽,汉高赐姓刘氏,秦真父能死难,魏武赐姓曹氏。如臣愚见,请赐以皇族。”高祖曰:“善。”因赐义臣姓为杨氏。后授均州刺史,以目疾免,卒于家,时年九十六。初,周武帝敕宏修《皇室谱》一部,分为《帝绪》、《疏属》、《赐姓》三篇。有集十卷,行于世。
(选自《隋书·鲍宏列传》)
注解:①梁:南北朝时,南朝的梁朝(502—557)。②周:南北朝时,北朝的北周(557—581)。③明帝:北周的第二代皇帝宇文毓。④陈:南北朝时,南朝的陈朝(557—589)。⑤齐,北朝的北齐。⑥高祖:隋文帝杨坚,北周的外戚。
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宏七岁而孤②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B.①陈遂出兵江北以侵齐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C.①逼送成都,竟不屈节②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D.①后复与突厥战死②此迫也,臣请进,与之同命

下列句子分为四组,不能直接表现鲍宏“才”与“谋”的一项是()
①明帝甚礼之,引为麟趾殿学士。
②如臣计者,进兵汾、潞,直掩晋阳。
③我强齐弱,势不相侔。
④逼送成都,竟不屈节。
⑤加开府,除利州刺史,进爵为公。
⑥如臣愚见,请赐以皇族。

A.②③⑥ B.①④⑤ C.①②⑤ D.③④⑥

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鲍宏文才不凡。十二岁时,就很会写文章。他曾经写了一首应和湘东王绎的诗,让绎赞赏不已。他先后撰写的十卷文集都在世上广为流传。
B.鲍宏有外交能力。他和杜子晖出使陈朝后,陈朝就出兵长江以北进攻北齐。
C.鲍宏很有智谋。他不仅把握了我强齐弱的形势,看到了两国皇帝的高下,还通过分析以前作战失利的原因,提出了“出其不虞”的进攻方案。
D.鲍宏善于收揽人心。皇上准备赐尉义臣姓金,向群下询问时,鲍宏以项伯、秦真父为例建议皇上赐他姓杨,从而使尉义臣对他心怀感激。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累迁遂伯下大夫,与杜子晖聘于陈,谋伐齐也。
译文:
(2)齐主昵近小人,政刑日紊,至尊仁惠慈恕,法令严明。
译文:
(3)谦败之后,驰传入京,高祖嘉之,赐以金带。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4题。
(建武二十七年)秋,七月,武陵蛮寇临沅。遣李嵩、中山太守马成讨之,不克。马援请行,帝悯其老,未许,援曰:“臣尚能被甲上马。”帝令试之。援据鞍顾眄,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铄哉是翁!”遂遣援率中郎将马武、耿舒等将四万余人征五溪。援谓友人杜愔曰:“吾受厚恩,年迫日索,常恐不得死国事;今获所愿,甘心瞑目,但畏长者家儿或在左右,或与从事,殊难得调,介介独恶是耳!”
马援军至临乡,击破蛮兵,斩获二千余人。
初,援尝有疾,虎贲中郎将梁松来候之,独拜床下,援不答。松去后,诸子问曰:“梁伯孙,帝婿,贵重朝庭,公卿已下莫不惮之,大人奈何独不为礼?”援曰:“我乃松父友也,虽贵,何得失其序乎!”松由是恨援。
及援讨武陵蛮,军次下隽,有两道可入:从壶头则路近而水险,从充则涂夷而运远。耿舒欲从充道,援以为弃日费粮,不如进壶头,扼其喉咽,充贼自破。以事上之,帝从援策。进营壶头,贼乘高守隘,水疾,船不得上。会暑甚,士卒多疫死,援亦中病,乃穿岸为室以避炎气。贼每升险鼓噪,援辄曳足以观之,左右哀其壮意,莫不为之流涕。耿舒与兄好畤侯弇书曰:“前舒上书当先击充,粮虽难运而兵马得用,军人数万,争欲先奋。今壶头竟不得
进,大众怫郁行死,诚可痛惜!前到临乡,贼无故自致,若夜击之,即可殄灭。伏波[注]类西域贾胡,到一处辄止,以是失利。今果疾疫,皆如舒言。”弇得书奏之,帝乃使梁松乘驿责问援,因代监军。
会援卒,松因是构陷援。帝大怒,追收援新息侯印绶。
(选自《资治通鉴》,略有删改)
[注]伏速:马援因功累官伏波将军,故称其为伏波。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遣李嵩、中山太守马成讨之,不克 克:战胜
B.臣尚能被甲上马 被:通“披”,穿
C.军次下隽 次:到达
D.大众怫郁行死 行:将要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说明马援“武陵平叛.尽心尽责”的一组是( )
①马援请行 ②矍铄哉是翁!
③虽贵,何得失其序乎! ④击破蛮兵,斩获二千余人
⑤军人数万,争欲先奋 ⑥贼每升险鼓噪,援辄曳足以观之

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③④⑤ D.①④⑥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吾受厚恩,年迫日索,常恐不得死国事
(2)以事上之,帝从援策
(3)会援卒,松因是构陷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周忱字恂如,吉水人。永乐二年进士,选庶吉士。明年,成祖择其中二十八人,令进学文渊阁。忱自陈年少,乞预、帝嘉其有志,许之。寻擢刑部主事,进员外郎。宣德五年九月,帝以天下财赋多不理,而江南为甚,苏州一郡,积遗至八百万石,思得才力重臣往厘之。乃用大学士杨荣荐,迁忱工部右侍郎,巡抚江南诸府,总督税粮。
忱一切治以简易。既久任江南,与吏民相习若家人父予。每行村落,屏去驺从,与农夫饷妇妇相对,从容问所疾苦,为之商略处置。其驭下也,虽卑官冗吏,悉开心访纳。遇长吏有能,如况钟及松江知府赵豫辈,则推心与咨画,务尽其长,故事无不举。常诣松江相视水利,见嘉定、上海间沿江生茂草,多淤流,乃浚其上流,使昆山、顾浦诸所水,迅流驶下,壅遂尽涤。暇时以匹马往来江上,见者不知其为巡抚也。
当时言理财者,无出忱右。钱谷巨万,一屈指无遗算。尝阴为册记阴晴风雨,或言某日江中遇风失米,忱言是日江中无风,其人惊服。有奸民故乱其旧案尝之。忱曰:“汝以某时就我决事,我为汝断理,敢相绐耶?”顷之,诏趣造盔甲数百万。忱计明盔浴铁工多,令且沃锡,数日毕办。
(节选自《明史?周忱传》)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分别属于正面表现周忱“简易”与精明能干的一组是( )
A 每行村落,屏去驺从。 B 务尽其长,故事无不举。
谷巨万,一屈指无遗算。 忱言是日江中无风,其人惊服。
暇时以匹马往来江上。 D 当时言理财者,无出忱右。
C. 与吏民相习若家人父子。 令且沃锡,数日毕办。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宣宗宣德五年,由于大学士杨荣的举荐,周忱升任工部右侍郎被派遣到赋税拖欠严重的江南担任巡抚。
B.周忱经常与部下进行交流,不论是低级闲杂的官吏还是像况钟这样有才干的官员,都让他们扬其所长,所以做事情都能够成功。
C.周忱经常到松江府视察水利情况,他用疏通上游的方法,让江水迅速流下来,冲掉松江的淤积,使河道畅通。
D.有人称某日运粮船遇风损失了官家的米谷,周忱指出那一天并没有刮风,因为他用一个册子记下每天的天气状况。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陶安,少敏悟,博涉经史,避乱家居。太祖取太平①,安与耆儒李习率父老出迎。太祖召与语。安进曰:“海内鼎沸,豪杰齐争,然其意在子女玉帛,非有拨乱救民安天下心。明公渡江,神武不杀,人心悦服,应天顺人,以行吊伐,天下不足平也。”太祖问曰:“吾欲取金陵何如?”安曰:“金陵古帝王都,取而有之,抚形胜以临四方,何向不克?”太祖曰:“善!”留参幕府,授左司员外郎,进郎中。及聘刘基、宋濂、章溢、叶琛至,太祖问安:“四人者何如?”对曰:“臣谋略不如基,学问不如濂,治氏之才不如溢、琛。”太祖多其能让。黄州初下,思得重臣镇之,无逾安者,遂命知黄州。宽租省徭,民以乐业。
洪武②元年,命知制诰兼修国史。帝尝御东阁,与安及章溢等论前代兴亡本未。安言丧乱之源,由于骄侈。帝曰:“居高位者易骄,处逸乐者易侈。骄则善言不入,而过不闻。侈则善道不立,而行不顾。如此者,未有不亡。卿言甚当。”又论学术。安曰:“道不明,邪说害之也。”帝曰:“邪说害道,犹美味之悦口,美色之眩目。邪说不去,则正道不兴,天下何从治?”安顿首曰:“隆下所言,可谓深探其本矣。”
安事帝十余岁,视诸儒最旧,御制门帖子赐之曰:“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时人荣之。御史或言安隐过。帝诘曰:“安宁有此?且若何从知?”曰:“闻之道路。”帝大怒,立黜之。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二十四)
【注释】①太祖:朱元璋。太平:今安徽当涂,宋置太平州,明清改称府。②洪武:朱元璋称帝后的年号。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抚形胜以临四方 抚:据有
B.太祖多其能让 多:赞许
C.视诸儒最旧 视:看待
D.时人荣之 荣:认为荣耀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安与耆儒李习率父老出迎 耆儒:资深的儒家。
B.非有拨乱救民安天下心 拨乱:治理乱世
C.应天顺人,以行吊伐 吊伐:抚慰人民,讨伐罪人。
D.论前代兴亡本末 本末:原委。

下列句子中的“之”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御制门帖子赐之 (代陶安)
B.时人荣之 (代皇帝赐门帖子)
C.闻之道路 (代陶安的“隐过”)
D.帝大怒,立黜之 (代陶安)

朱元璋称陶安“谋略无双”。下列句子,都说明陶安有谋略的一组是
①金陵古帝王都,取而有之,抚形胜以临四方,何向不克?
②臣谋略不如基,学问不如濂,治民之才不如溢、琛。
③遂命知黄州。宽租省徭,民以乐业。
④安言丧乱之源,由于骄侈。
⑤道不明,邪说害之也。
⑥陛下所言,可谓深探其本矣。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④⑤⑥ D.①②⑥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安虽避乱家居,却并非不谙世事。他看出朱元璋的与众不同,认为他拨乱救民,顺
应民意,必能平定天下。
B.陶安不赞成朱元璋急于攻取金陵,因为金陵是古代帝王的都城,占据如此优美的地方
面对四方的进攻,很难不被攻克。
C.陶安为人恭谨谦逊,既有知人之德,又有自知之明,他认为刘基、宋濂等都有比自己
强的地方,所以深得朱元璋的赞赏。
D.陶安认为,骄纵与奢侈是导致国家丧乱的根源,异端邪说会妨害正道的树立。他的见

解得到了朱元璋充分的肯定。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