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小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斧斤以时入山林 ②申之以孝悌之义 ③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④斯天下之民至焉
|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
|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
|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
|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 C.黎民不饥不寒。 |
|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填然鼓之
|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
| 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
|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 D.弃甲曳兵而走 |
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孟子提出发展生产的三条措施,认为生产发展,使百姓安居乐业,这是行王道的根本。 |
| B.孟子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的事实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 |
| C.孟子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的比喻,表明害民的是荒年。 |
| D.文章最后一句是说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
分,每小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萧何,沛人也。以文毋害为沛主吏掾。高祖为布衣时,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佑之。
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尝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图书也。
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何进韩信,汉王以为大将军,说汉王令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为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计户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此剸属任何关中事。
汉五年,已杀项羽,即皇帝位。列侯毕已受封,奏位次。乃令何第一,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韩信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信。
后何为民请曰:“长安地陿上林中多空地弃愿令民得入田毋收稿为兽食”上乃下何廷尉,械系之。数日,王卫尉侍,曰:“夫职事苟有便于民而请之,真宰相事也。陛下奈何乃疑相国受贾人钱乎!陛下何疑宰相之浅也!”上不怿。是日,使使持节赦出何。何年老,素恭谨,徒跣入谢。上曰:“相国休矣!相国为民请吾苑不许,我不过为桀、纣主,而相国为贤相。吾故系相国,欲令百姓闻吾过。”
高祖崩,何事惠帝。何病,上亲自临视何疾,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对曰:“知臣莫如主。”帝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何死不恨矣!”(选自《汉书》)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为亭长,常佑之佑:辅佐,帮助 |
| B.上以此剸属任何关中事剸:专,专一 |
| C.上乃下何廷尉,械系之。械:枷锁、镣铐 |
| D.何年老,素恭谨,徒跣入谢徒:白白地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安地陿/上林中多空地/弃/愿令民得入田/毋收稿/为兽食 |
| B.长安地陿/上林中/多空地弃/愿令民得入田/毋收稿为兽食 |
| C.长安地陿/上林中多空地/弃/愿令民得入田/毋收稿为兽食 |
| D.长安地陿/上林中多空地/弃/愿令民得入/田毋收稿为兽食。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何不贪图钱财,深谋远虑。入关中之后,不像其他将领一样抢夺金帛财物,而是将秦丞相、御史府的律令、图书收藏起来。 |
| B.萧何善于治国抚民,供粮给士。刘邦领兵打仗,萧何镇守关中,制定法令,安抚百姓,并且能够为刘邦及时补充兵员,供应粮草。 |
| C.萧何识人爱才,善于自保。向刘邦推荐富有军事才能的韩信。韩信封侯之后,欲起兵谋反,萧何向吕后献计谋杀了韩信。 |
| D.萧何尽忠职守,为国分忧。萧何看到上林苑中有许多空地,为百姓请求耕种,不惜忤上坐牢。高祖去世后,萧何主动向惠帝推选宰相人选。 |
把第I卷文言阅读材料之中的划线的句子和教材中的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20分,每小题5分)
(1)何以丞相留守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
(2)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4)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刘宠,字祖荣,东莱牟平人,齐悼惠王之后也。悼惠王子孝王将闾,将闾少子封牟平侯,子孙家焉。父丕,博学,号为通儒。宠少受父业,以明经举孝廉,除东平陵令,以仁惠为吏民所爱。母疾,弃官去。百姓将送塞道,车不得进,乃轻服遁归。
后四迁为豫章太守,又三迁拜会稽太守。山民愿朴,乃有白首不入市井者,颇为官吏所扰。宠简除烦苛,禁察非法,郡中大化。征为将作大匠。山阴县有五六老叟,龙眉皓发,自若邪山谷间出,人赍百钱以送宠。宠劳之曰:“父老何自苦?”对曰:“山谷鄙生,未尝识郡朝。它守时吏发求民间,至夜不绝,或狗吠竟夕,民不得安。自明府下车以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年老遭值圣明,今闻当见弃去。故自扶奉送,”宠曰:“吾政何能及公言邪?勤苦父老!”为人选一大钱受之。
转为宗正、大鸿胪。延熹四年,代黄琼为司空,以阴雾愆阳免。顷之,拜将作大匠,复为宗正。建宁元年,代王畅为司空,频迁司徒、太尉。二年,以日食策①免,归乡里。
宠前后历宰二郡,累登卿相,而清约省素,家无货积。尝出京师,欲息亭舍,亭吏止之,曰:“整顿洒扫,以待刘公,不可得止。”宠无言而去。时人称其长者。以老病卒于家。(《后汉书•刘宠传》)
注:①策,古时用于计算的小筹,常用于卜卦。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轻服遁归遁:悄悄地走 | B.而准约省素省:检查 |
| C.自明府下车以来下车:到任 | D.年老遭值圣明值:遇到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刘宠受民拥戴、严于自律的一组是()
①百姓将送塞道,车不得进,乃轻服遁归②乃有白首不入市井者,颇为官吏所扰③宠简除烦苛,禁察非法④年老遭值圣明,今闻当见弃去,故自扶奉送⑤顷之,拜将作大匠,复为宗正⑥而准约省素,家无货积
| A.①④⑥ | B.②③④ | C.④⑤⑥ | D.①②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宠是齐悼惠王的后代,父亲刘丕是一个很有学问的大儒。刘宠年轻时跟随父亲学习,因精通经学被举为孝廉,后授东平陵县令,因仁爱惠民受吏民爱戴。 |
| B.刘宠任会稽太守时,去除烦琐的规章制度,禁官扰民,郡中秩序井然,深受老百姓欢迎爱戴。为表达感激之情,山阴县有五六个眉毛头发都花白了的老翁送钱给他,盛情难却,刘宠在各人的钱中挑了一枚大的接受了。 |
| C.刘宠前后连任二郡太守,多次任卿相要官,但清廉朴素,家里没有多少资财。他曾经从京师外出,想在亭舍休息,亭吏不认识他而把他拒之门外,刘宠没有说话就走了,时人称他为长者。 |
| D.刘宠治吏有道,爱民有方,政绩突出,百姓拥护。却因天气阴气超过了阳气和测算日食有误先后两次被免官,回到家乡后,因郁郁不得志而病逝家中。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题5分,共10分)
(1)百姓将送塞道,车不得进,乃轻服遁归。
(2)它守时吏发求民间,至夜不绝。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皇甫规,字威明,安定朝那人也。祖父棱,度辽将军。父旗,扶风都尉。
永和六年,西羌大寇三辅,围安定,征西将军马贤将诸郡兵击之,不能克。规虽在布衣,见贤不恤军事,审其必败,乃上书言状。寻而贤果为羌所没。郡将知规有兵略,乃命为功曹,使率甲士八百,与羌交战,斩首数级,贼遂退却。举规上计掾。
其年冬,征还拜议郎。论功当封。而中常侍徐璜、左倌欲从求货,数遣宾客就问功状,规终不答。璜等愤怒,陷以前事,下之于吏。官属欲赋敛请谢规誓而不听遂以余寇不绝坐系廷尉论输左校①。诸公及太学生张凤等三百余人诣阙讼之。会赦,归家。
征拜度辽将军,至营数月,上书荐中郎将张奂以自代。曰:“臣闻人无常俗,而政有治乱;兵无强弱,而将有能否。伏见中郎将张奂,才略兼优,宜正元帅,以从众望。若犹谓愚臣宜充军事者,愿乞冗官,以为奂副。”朝廷从之,以奂代为度辽将军,规为使匈奴中郎将。及奂迁大司农,规复代为度辽将军。
规为人多意算,自以连在大位,欲退身避第,数上病,不见听。会友人上郡大守王旻丧还,规缟素越界,到下亭迎之。因令客密告并州刺史胡芳,言规擅远军营,公违禁宪,当急举奏。芳曰:“威明欲避第仕途,故激发我耳。吾当为朝廷爱才,何能申此子计邪?”遂无所问,及党事大起,天下名贤多见染逮。规自以西州豪杰,耻不得与②。乃先自上曰:“臣前荐故大司农张奂,是附党也,又臣昔论输左校时,太学生张凤等上书讼臣,是为党人所附也。臣宜坐之。”朝廷知而不问,时人以为规贤。
(节选自《后汉书·皇甫张段列传》)
【注】①左校:汉代劳工营的名称。②与:这里指被牵连。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宜正元帅,以从众望从:顺从 |
| B.坐系廷尉,论输左校论:判决 |
| C.西羌大寇三辅,围安定寇:贼寇 |
| D.欲退身避第,数上病,不见听数:屡次 |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官属/欲赋敛请谢规誓而不听/遂以余寇不绝/坐系廷尉/论输左校。 |
| B.官属欲赋敛请谢/规誓而不听/遂以余寇不绝/坐系廷尉/论输左校。 |
| C.官属欲赋敛请谢/规誓而不听遂/以余寇不绝/坐系廷尉/论输左校。 |
| D.官属欲赋敛请谢/规誓而不听/遂以余寇不绝坐/系廷尉/论输左校。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皇甫规虽出生官宦,但到他这一代时他依然为平民。后来得到郡守的赏识被任命为功曹,破敌之后,又被举荐为计掾。 |
| B.面对徐璜等人的无端诬陷,皇甫规坚守节操,最终被判决到左校服苦役。 |
| C.身为度辽将军,皇甫规任人唯贤,力荐才高职卑的张奂担任大司农,自己甘当他的副手。 |
| D.皇甫规身在官府,心有节制。党锢事件后,天下贤士大多受到牵连,他因为自己“幸免”而感到耻辱,并上书以求被判罪。 |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若犹谓愚臣宜充军事者,愿乞冗官,以为奂副。
(2)因令客密告并州刺史胡芳,言规擅远军营,公违禁宪,当急举奏。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2)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3)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2)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3)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