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公主进藏
文成公主出发到吐蕃去了。她带去了各种庄稼的种子,带去了牛羊和鸡鸭,还带去了许多工匠。传说临行时,唐朝皇帝怕文成公主到那里后想念家乡,便叫工匠制作了两面能照见内地风光的日月宝镜,送给公主。文成公主来到了青海,前方是广阔的草原,帐篷点点,牛羊成群。她取出日月宝镜一看,镜子里出现了长安的热闹情景,她伤心地哭了。但是她又想到自己的使命是伟大而神圣的,于是毅然将日月宝镜扔到草原上,向西进入了吐蕃。据说,日月宝镜很快变成了两座大山,就是现在的日月山。
就这样,文成公主和她的随从们,跨过了一条条大河,翻过了一座座高山,走了一程又一程,终于来到了拉萨。解释文中画线的词语。
使命:
毅然: 文成公主来到了青海,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请用原文回答)
文成公主进藏的旅途艰难吗?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文成公主为什么要扔掉日月宝镜?你能想象一下她当时的心情吗?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月亮是别在乡村的一枚徽章
韩少功
①城里人能够看到什么月亮?即使偶尔看到远远天空上一丸灰白,但暗淡于无数路灯之中,磨损于各种噪音之中,稍纵即逝在丛林般的水泥高楼之间,不过像死鱼眼睛一只,丢弃在五光十色的垃圾里。
②由此可知,城里人不得不使用公历,即记录太阳之历;乡下人不得不使用阴历,即记录月亮之历。哪怕是最新潮的农村青年,骑上了摩托用上了手机,脱口而出还是冬月初一腊月十五之类的记时之法,同他们抓泥捧土的父辈差不多。原因不在于别的什么——他们即使全部生活都现代化了,只要他们还身在乡村,月光就还是他们生活的重要一部分。禾苗上飘摇的月光,溪流上跳动的月光,树林剪影里随着你前行而同步轻移的月光,还有月光牵动着的虫鸣和蛙鸣,无时不在他们心头烙下时间感觉。
③相比之下,城里人是没有月光的人,因此几乎没有真正的夜晚,已经把夜晚做成了黑暗的白天,只有无眠白天与有眠白天的交替,工作白天和睡觉白天的交替。我就是在三十多年的漫长白天之后来到了一个真正的夜晚,看月亮从树荫里筛下的满地光斑,明灭闪烁,聚散相续;听月光在树林里叮叮当当地飘落,在草坡上和湖面上哗啦哗啦地拥挤。我熬过了漫长而严重的缺月症,因此把家里的凉台设计得特别大,像一只巨大的托盘,把一片片月光贪婪地收揽和积蓄,然后供我有一下没一下地扑打着蒲扇,躺在竹床上随着光浪浮游。就像我有一本书里说过的,我伸出双手,看见每一道静脉里月光的流动。
④盛夏之夜,只要太阳一落山,山里的暑气就消退,辽阔水面上和茂密山林里送来的一阵阵阴凉,有时能逼得人们添衣加袜,甚至要把毯子裹在身上取暖。童年里的北斗星在这时候出现了,妈妈或奶奶讲述的牛郎织女也在这时候出现了,银河系星繁如云星密如雾,无限深广的宇宙和无穷天体的奥秘哗啦啦垮塌下来,把我黑古隆冬地一口完全吞下。我是躺在凉台上吗?也许我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太空人在失重地翻腾?也许我是一个无知无识的婴儿在荒漠里孤单地迷路?也许我是站在永恒之界和绝对之境的入口,正在接受上帝的召见和盘问?……
⑤我突然明白了,所谓城市,无非是逃避上帝的地方,是没有上帝召见和盘问的地方。
⑥山谷里一声长啸,大概是一只鸟被月光惊飞了。
(选自《2013年初中生阅读年选》)通读全文,说说文题“月亮是别在乡村的一枚徽章”的作用。
文章写“乡村的月亮”,为何从“城里的月”写起?
自选角度,赏析第②段划线的句子。
作者说“我突然明白了,所谓城市,无非是逃避上帝的地方,是没有上帝召见和盘问的地方”,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尊重别人的善意
①初到这个城市求学,我经常迷路。可是每当我拿着地图在街头眉头紧锁时,总会有人走上前来热情地给予帮助。
②有一次,我去市图书馆,走到一个路口的时候,那条路因为整修禁止通行,我一时不知道该怎样走才好,只好拿着地图看了又看。这时,一个路过的年轻人上前打招呼,热心地告诉我,从右侧绕行的话也是可以的。因为对这一带不熟悉,加上方言的原因,年轻人比划着,耐心地讲了好几遍,我才大致弄清楚该怎么走。
③年轻人走后,一直站在旁边的一位老人上前对我说:“小伙子,刚刚那个年轻人跟你说的路不对,你朝这个巷子穿过去,再左走一百米,就到图书馆了。”
④我听后疑惑地问道:“谢谢您,不过,您刚才为什么不告诉我呢?”
⑤老人说道:“那个年轻人那么热情地帮助你,我应该尊重他的善意。”我心猛地一颤,被老人的这句话打动了。
⑥尊重别人的善意,这是多么富有哲理的言语。生活中,每个人都希望用自己的善意去帮助别人。有时候,尊重别人的善意——哪怕别人的建议不一定正确——就能避免对“善意”和“热心”的伤害。
⑦这让我不由得想起很久以前看过的一个故事:有一位表演大师上场前,他的弟子告诉他鞋带松了。大师点头致谢,蹲下来仔细系好。等到弟子转身后,又蹲下来将鞋带松开。有个旁观者看到这一切,不解地问:“大师,您为什么刚把鞋带系上,现在又要将鞋带松开呢?”大师回答道:“因为我饰演的是一位劳累的旅者,长途跋涉让他的鞋带松开,可以通过这个细节变现他的劳累憔悴。”
⑧“那您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你的弟子呢?”
⑨“他能细心地发现我的鞋带松了,并且热心地告诉我,我一定要尊重他的这份善意。至于为什么要将鞋带松开,将来会有更多的机会教他表演,可以下一次再说啊。”
⑩是啊,别人的善意是需要尊重的,因为那是别人生在内心深处的美善,当你尊重别人的善意时,会在不经意间发现生命中更多的人性之美。(选自《初中生阅读世界》)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文章开头叙述“老人指路”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通读全文,说一说为什么要“尊重别人的善意”?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天阶
赵恺
(1)在一次晚会上,我朗诵自己写的诗歌《二泉映月》。为朗诵伴奏的,是二胡表演艺术家闵惠芬。晚上演出,下午和她做准备。
(2)诚挚、率真、善良、热烈,和闵惠芬对坐,心弦和琴弦共振。
(3)与音乐有生死之约,自8岁始,一把胡琴伴随一生。
(4)二胡是东方乐器,亦是平民乐器。平民喜爱,闵惠芬便喜爱平民之喜爱。
(5)她去过苏北高邮湖,登上船上的水上小学,为渔家孩子演奏。恭敬虔诚,置身船头仿佛置身维也纳金色大厅。
(6)她去过甘肃煤矿,乘坐卡车跑了5个矿井,戈壁为剧场,车厢为舞台,她为矿工演出。获得上海文联授予的“德艺双馨”称号,颁奖仪式,她请来甘肃镍矿矿工。从矿工手上接过荣誉证书,是她的最高荣誉。
(7)去过以干旱贫穷闻名于世的定西。坐在一个红柳沙墩上拉琴,老乡围着红柳沙墩听琴。听众之中还有一头牛,这牛也奇,琴声一起,它站定不动,仿佛一座生出耳朵的山,老牛知音,闵惠芬想与知音合影,牛却俯首不动.闵惠芬懂得牛的心事,使专门为它加演了一曲,老牛这才乐了,巍峨大山温顺得像个孩子,依偎着闵惠芬合影作别。
(8)曲终人不散,满坡响起大西北“花儿”。
(9)重病,医生从未见过的病。与死亡抗争了17年。如何手术?从右肩到右肋得割出一条七八寸长的口子。对于一位右手执弓的弦乐艺术家,这意味着什么?
(10)琴手惶恐发问:“手术后,我还能拉琴吗?”
(11)医生悲怆作答:“要做好不能拉琴的准备。”
(12)问答之间,她们相拥而泣。
(13)三次手术,三次化疗,命运把闵惠芬推向地狱的门槛.眼睁不开,耳听不见,她进入混沌迷蒙。冥冥之中见一条蓝色云带,她向着缥缈云带飞去。就在那一刻,听见一段乐句。她知道,这是天籁。想记录天籁,可是举不起右臂。不能记录,天籁就不肯离去。盘旋、依偎、缠绕,乃至支撑、激励、召唤,直到她的体力渐渐恢复,直到她记下这段诞生在天堂的旋律。静卧病床,闵惠芬把这段乐句发展并结构成为一部作品,她把作品命名为《音诗—心曲》,并委托弟子演奏。
(14)作品公演,闵惠芬去听了。
(15)她说:“音阶,天阶。历经劫难的我刻骨铭心,美的创造,当是生死攀援。”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主要内容。(3分
围绕着“平民喜爱,闵惠芬便喜爱平民之喜爱”,作者写了哪儿件事?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3分)
试分析选文第(7)段详写“老牛听琴”的作用。(4分)
结合全文,找出最能表现闵惠芬的性格以及高度概括其品质的词语。(4分)
试分析本文以“天阶”为题的含义。(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工夫常负无心人
“工夫不负有心人”,几乎成了公认的真理。不知有多少文人做到“功到垂成”、“攻不十,不易器”。其实,对于古人这句话,只谈“工夫”,不谈“有心”,只谈了真理的一半,人世间,“工夫常负无心人”的事比“工夫不负有心人”的事,甚至还要多。
“工夫”重要,“有心”、“无心”更重要。传说车和船都是黄帝发明的。我们的这位老祖宗,看见有一种叫“浮蓬”的草,秋后干枯以后,风一吹,在地上滚来滚去,于是发明了车;看见枯木在水面上漂,于是发明了船,而看到浮蓬滚来滚去,看到枯木漂到水上的,何止黄帝一人?为什么发明车船的“专利”属于黄帝?关键就是黄帝是个“有心”人,有人说,黄帝是人民群众的象征,发明车船的是人民群众,即便如此,人民群众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也是那些有心的人。
学过物理的人都知道,牛顿是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奠基人,牛顿小时候躺在苹果树下,看见苹果掉下来,于是提出疑问:“苹果为什么落到地上,不向天空飞去呢?”多么简单的问题,看到这种现象,并非牛顿始,为什么别人没有提出这样的问题,看来别人都没有像牛顿那样是个有心人。
被人称为药圣的李时珍,怎么写出了《本草纲目》这部伟大著作?一因为他是个祖传医生,从父亲手里接过药箱,二因为他是有心人。他看到有个同行给一个癫狂病人开了一服药,其中有一味叫“防葵”,病人吃了很快就死了。另一个同行给身体虚弱的病人用了一味补药叫“黄精”,病人也死了,按古书记载,这些药本来都是不错的,李时珍经过研究,发现人们把防葵和狼毒,黄精和钩吻弄混了,而狼毒和钩吻都是极毒的药,于是决定修订药典。那两位用药致人死命的同行都没有想到这点。看来他俩都不像李时珍那样有心。
“工夫常负无心人”,让我们记住这句话吧!这样或许可以减少一些劳民伤财的无效劳动,或许可以使我们的科学家、发明家成倍成倍地增加起来。每个人都应该问自己:是不是有心人?这篇文章列举了三个事例,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来.
本文提倡做“有心”人,请你用概括的语言写出这种人有什么特点?
第二段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美丽的谎言
①我至今都记得我的第一位老师说的谎言。
②那年夏天,我被母亲领进了校园,迎候我的是一位五十多岁亲切和蔼的女教师。入学考试的内容是从1数到100。我站在校园大操场的阳光下,面对着老师的笑容,脆生生地一口气从1数到了100。老师拍拍我的脑袋,伸手在她的花名册上画了个红五星。我非常仔细地留意着她的这一举动,在心里暗自猜测着那个红五星的含义。
③开学了,看着班里四十多个同我一般大的孩子,我固执地想找出与他们的不同来。我心里一直惦着花名册上的那个红五星,终于忍不住了,跑到老师那里问她,是不是我的入学考试第一名才得到了红五星,老师笑着点了点头,当我满怀着希望从校园跑开时,快乐一直在我心里升腾。我是得了第一名的,我一定还可以再得第一名。这种信念一直鼓励着我。直到很多年以后,当我们一群同学聚在一起谈起我们的第一位老师时,大家突然明白每一个人的入学花名册上都有一个红五星,而她几乎对每一个班上的学生都说过:你很棒,你是第一名!
④我一直认为人与人之间,有一些用心说出的谎言是那么美好。这和真实意义上的欺骗绝不相同。因为前者是尊重,是关爱,是惦念,是为了让对方快乐。
⑤从我离家来美国,至今已快十年了。在这十年里,我跟母亲说过不少的谎话。刚到这座城市时,包围我的是陌生和孤独,连找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都不那么容易。在5个月的时间里,我换过5次住处。那时我还是一个穷学生,担负不起租房的费用,就轮流住在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家里,每天早出晚归躲避那些家人敏锐的眼睛。但每次都是我自己先受不了而被迫转移。拎着一个大箱子,这座城市的东西南北我都住过。每天夜晚最感到无助的时候,我都会想起遥远的家园和母亲的殷殷笑容。但是在每一封给母亲的信里,我都说我住得很好,一切都顺利。并且,用那些写给母亲的文字鼓励自己。之所以这样,惟一的原因是怕母亲知道了担心。而母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⑥那一次,母亲在电话里说她一切都好,每天散散步看看电视,连心脏病也多日没犯了。刚放心地挂了电话,就接到朋友的信,说是遇见了我的母亲,她病了,一个人去医院打针。我愣了好久,觉得心里很慌,赶忙往家里拨电话,拨到一半,又停了下来,我质问母亲又有什么用呢。我原本真切地知道她为什么要说谎的!第三段中“这种信念一直鼓励着我。”中“信念”指的是什么?
作者为什么认为有些谎言是美好的?(从谎言的作用上回答,应在理解的基础上提炼、概括)
老师说谎的目的是什么?(含标点15字以内)
文中都有谁说了哪些美丽的谎言?(要全面考虑,不要遗漏)
关于说谎这个问题,你赞同作者的观点吗?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