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把科举制看作是“中国第五大发明”。下面有关科举制的说法错误的是
A.科举制推动了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向贵族政治的转变 |
B.科举制的发明,有利于摒除权力的干扰,保证选拔的公正、公平 |
C.科举制是维系儒家意识形态和儒家价值体系的正统地位的重要手段 |
D.科举制的实行,在制度上使国家政权向社会各阶层开放,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
民国时期,初小四年级课本《平等》一文写道:“共和国无阶级之分,人人平等,受治于同一之法律……虽以大总统之地位,犹必谨守法律,不能恃势以凌人。一旦罢职,即与齐民无异。”这表明
A.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发生根本变化 |
B.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C.民国时期重视公民意识教育 |
D.追求平等是民国时期政治斗争核心 |
下图是近代一幅名为《望风而起》的漫画,它反映了
A.维新变法得到全国支持 |
B.武昌起义后各地积极响应 |
C.新文化运动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D.井冈山根据地的星星之火燃成燎原之势 |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在内外交困的严峻形势下,作出的应对是
A.开展洋务运动 | B.施行“新政” |
C.禁止学校读经 | D.正式下诏退位 |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这样评论义和团:“义和团事件明显是由反动的满族朝廷、顽固的保守派官僚和士绅,以及无知和迷信民众的联合力量所推动的。这种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是愚蠢的、非理性的,但也不能忽视其中所固有的爱国主义成分。”对此评论理解准确的是
①作者对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分析符合史实
②作者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全民族广泛参与的群众运动
③作者对义和团的评价具有辩证性
④反映了作者的主要史观是革命史观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④ | D.①③ |
光绪二十年,英商将纱机两万锭运达上海,准备投入生产,清廷不准。第二年……英商据之以争,清廷只好允准。省略处内容最有可能是
A.大皇帝恩准英国人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等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
B.清廷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 |
C.中国准忝设通商口岸,以便日本臣民从事商业、工艺、制作 |
D.大清国允定各使馆境界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