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10月25日(公历11月7日)清晨,当俄国人民醒来,惊讶地在街头读到这样一则布告:“临时政府已被推翻,国家政权已经转移到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机关,即领导彼得格勒无产阶级和卫戍部队的革命军事委员会手中。”这则布告的内容出自
| A.《四月提纲》 | B.《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
| C.《和平法令》 | D.《土地法令》 |
1992年上映的《秋菊打官司》主要情节是:20世纪80年代,已有身孕的秋菊在其丈夫被村长踢伤丧失了劳动能力后,她历经艰辛,最终把村长先告上了法庭,村长终被拘留。以下对该影片的评论正确的是
①它反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平反各种冤假错案
② 它反映了当时实行的村民民主自治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③ 它反映了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公民的法制意识明显增强了
④ 它反映了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法制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
|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③ |
1979年,(中国)“选举法”修订,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1,这一比例在2010年春修改为1:1。这表明
| A.我国的民主进程开始于1979年 | B.代表名额由偏向城市转变为城乡平等 |
| C.农村取得了与城市平等的发展权利 | D.代表名额由偏向农村转变为城乡平等 |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出现了许多反映时代特色的口号。“谁敢反对毛主席,就砸烂谁的狗头!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打倒旧政府”“砸烂公检法”,这些口号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中国社会出现了严重混乱 |
| B.红卫兵的出现使人民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 |
| C.“文革”期间中国的民主与法制横遭践踏 |
| D.阶级斗争已发展到党内 |
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A.提出了政治协商制度 | B.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 |
| C.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 | D.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 |
中华民国的成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被称为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历史性的巨变,对两次巨变共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
| A.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起点 | B.改写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 |
| C.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 D.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