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一千年前,诗人李白如此表达了不能登月的惆怅。今天,我们通过“嫦娥一号”传回的图片清晰地感受到了月亮的倩影,千年梦想变为现实。这说明:
| 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 B.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
| C.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 D.实践具有革命性和科学性 |
右边漫画告诫我们必须
| A.坚决抵制西方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 |
| B.加强对青少年传统文化的教育 |
| C.要倡导多元文化,尊重他国文化 |
| D.加强对青少年书法艺术教育 |
《周易·系辞下》中说:“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业。”近年来,“忧患意识”一词频繁出现在党和政府的文件及领导人的讲话中。这表明了中国传统思想
| A.决定了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 |
| B.对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
| C.对人与社会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
| D.主要靠党和政府的继承和倡导 |
联合国将孔子定为人类十大思想家之首,他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作为世界人权的基础。他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被认为是全世界人生理念的榜样,这表明
| A.儒家思想具有两重性,精华与糟粕并存 |
| B.中华文化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外来文化 |
| C.中华文化引领世界潮流 |
| D.儒家思想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
孟子早年提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思想。温家宝总理在某地视察时也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有忧患意识。这表明,中国传统思想
| A.是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唯一标志 |
| B.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财富,应当毫无保留地继承 |
| C.影响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中国的发展道路 |
| D.是最优秀的传统文化,应当成为全世界的主流思想 |
调查显示,得到公众广泛认同的大学校训,有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复旦大学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等。它们有个共同特点,就是基本上直接援引中华古籍中的经世格言。可见
| A.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
| B.中国传统思想至今仍左右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 |
| C.优秀的传统文化容易得到本民族人民的认同 |
| D.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