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1901年10月)(节选),回答相关问题。
思想者事实之母也,欲建造何等之事实,必先养成何等之思想。
世界之有完全国家也,自近世始也。前者曷为无完全国家?以其国家思想不完全也。
……故今略述其变迁异同之大体,使吾国民比较而自省焉。苟思想之普及,则吾国家之成立,殆将不远矣。
……知他人以帝国主义来侵之可畏,而速养成我所固有之民族主义以抵制之,斯今日我国民所当汲汲者也!
甲 欧洲旧思想 |
乙 中国旧思想 |
丙 欧洲新思想 |
一、国家及君主、人民,皆为神而立者也,故神为国家之主体。 |
一、国家及人民,皆为君主而立者也,故君主为国家之主体。 |
一、国家为人民而立者也。君主为国家之一支体,其为人民而立,更不俟论。故人民为国家之主体。 |
四、帝王代天临民,帝王之权即神权,几与神为一体。 |
四、帝王非天之代 理者,而天之所委任者,故帝王对于天而负责任。 |
四、帝王及其他统治权,非天之代 理,而民之代 理,非天之所委任,而民之所委任,故统治者对于民而负责任。 |
五、政治为宗教之附属物。 |
五、宗教为政治之附属物。 |
五、政治与宗教,各有其独立之位置,而不相属。 |
七、立法权在少数之人(君主及贵族),其法以神意为标准。 |
七、立法权在一人(君主),其法以古昔为标准。 |
七、立法之权在众人(全国民)、其法以民间公利公益为标准。 |
九、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惟法律有种种阶级,各人因其身份而有特异之法律。 |
九、惟君主一人立于法律之外,其余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 |
九、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虽君主亦不能违公定之国宪。 |
概括甲、乙、丙三种思想中关于君主权力的不同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上述不同主张的思想根源。
概述梁启超创作此文的时代背景,分析其写作意图。
英、美两国革命是西方政治近代化历程中的重大事件。
1215年,英国贵族迫使英王约翰签署了著名的《大宪章》。该文件保障贵族的利益,并特别规定,国王除非得到王国的一致同意,否则不得增加税收。如欲增加,必须发起召集由主教和贵族组成的会议进行讨论。
——据钱乘旦《英国通史》整理
(1)有人认为,《大宪章》中关于税收的规定构成了一种传统,影响了后来的英、美革命。结合具体史实分别加以说明,并指出该传统的实质。
光荣革命前,英国的政治制度具有以下特点:
1.国王掌握行政、司法权;议会掌握立法与财政权;但国王经常侵犯议会的权力。
2.由国王任命、执行国王命令的大臣只对国王负责;议会无权干涉国家行政事务。
——马世力《世界史纲》
(2)分析光荣革命后英国政治制度所发生的变化,并概括这种变化过程的特点。
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
(3)结合所学,完成下列表格:
观点 |
对应的美国政治制度或事件 |
它(美国)是废除了君主制度的第一个大国 |
|
实行联邦制度 |
|
它以一部重要文件作为国家基本的和永久的法律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759年,两广总督李侍尧在一份奏折中说:“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每年贩运湖丝并绸缎等货,自二十余万至三十二三万斤不等。统计所买丝货,一岁之中,价值(白银)七八十万两,或百余万两。至少之年,亦买价至(白银)三十余万两之多。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根据材料,概括18世纪中期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历史背景。
阅读下列图片及说明,回答问题:
图1:2005年4月27日上午9时,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领的中国国民党大陆参访团拜谒中山陵。
图2:2009年6月1日,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率领国民党大陆访问团拜谒中山陵。
图3:中国台湾网2010年1月2日消息,台北“故宫”博物院元旦当天举行“孙中山铜像归位典礼”,马英九、“行政院长”吴放义、台北“故宫”博物院指导委员会召集人林百里和孙中山侄曾孙孙必达等人均应邀出席。
(1)图1中,国民党主席连战在拜谒中山陵曾说“中山先生……以民主、自由、均富的理念来全心全意地追求中华民族的复兴和昌盛……”请简要阐释孙中山的“民主、自由、均富”理念。
(2)图2中,吴伯雄先生强调了“中国国民党一定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遗训,体现孙中山先生的精神”,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山精神”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3)图3“国父铜像”中,孙中山先生被尊为“国父”的理由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在其著作《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中,对古代中国与世界发明进行了统计,如表:
年代 |
科技发明(件) |
中国 |
世界其他国家 |
||
件 |
百分比 |
件 |
百分比 |
||
公元1—400年 |
45 |
28 |
62% |
17 |
38% |
公元401—1000年 |
45 |
32 |
71% |
13 |
29% |
公元1001—1500年 |
67 |
38 |
57% |
29 |
43% |
公元1501—1840年 |
472 |
19 |
4% |
453 |
96% |
(1)认真分析材料一古代中国与世界发明统计表,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科技史上的地位有何变化?
(2)宋元时期我国对世界文明与进步产生重要影响的发明是什么?对世界的进步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材料二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科技进步的决定》
(3)材料三中的“科教兴国”战略是什么时候提出的? 2007年中国成功启动探月工程,中国人几千年登月的梦想变成了现实,分析中国从事这项深空探测活动的历史条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思想观点的中心内容是:“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1)材料一突出强调了什么?
材料二:“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理性上多么高贵!在才能上多么无限!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莎士比亚之《哈姆雷特》
材料三:(启蒙思想家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
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
——恩格斯
(2)从材料二、材料三可以看出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的思想已产生的重大发展变化是什么?变化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材料四: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以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巳而矣。向使天下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3)据材料四,指出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黄宗羲在基本政治态度上与启蒙思想家有何相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两者在社会影响上存在的明显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