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而且其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可比拟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卷128
材料三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晋、冀、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
材料四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近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中的示意图,指出图示一、图示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开创的?图示二所示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有何作用?
(2)材料二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指哪些?材料二中作者对此看法如何?
(3)材料三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
(4)材料四中军机处的主要职能和作用是什么?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
(5)上述内容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怎样的演变趋势?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为了保障救灾措施的有效实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成立了一些官办救灾机构,并在救灾工作中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与官办救灾机构不同的是,民办救灾机构的钱粮等救助元素或房屋、土地等不动产主要来源于民间,或来源于国民的义务纳输,或来源于乡绅、商贾的捐助。……在救灾过程中,(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实施国家救灾工程,兴修水利以防御水灾旱灾造成的损失;二是增加国家或民间村社的粮食储备,以应不时之需。
——《中国传统救灾体系刍议》
材料二 1844年英国议会通过一项法令,规定8~13岁的儿童每天工作6.5小时,外加3小时教育时间;13~19岁的青工和女工每天工作12小时。1847年5月,十小时工作的提案在下院通过,6月8日“十小时法案”得到王室批准成为法令。
——《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材料三二战后,发达国家在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走上了福利国家道路,但福利政策的长期实行导致巨额公共开支,国家不堪重负,社会成员劳动积极性下降,国家生产和国民收入增长缓慢。
——《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救灾、减灾的主要特点。(4分)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在社会保障方面的突出特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4分)
(3) 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你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认识。(4分)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如果可以把1492年看作全球化的开始,那么大致可以看出全球化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现代全球化;然后是大英帝国、法国、比利时等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向全球殖民,这一阶段大致是以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第三阶段是美国和前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全面崛起。取代英国成为主导全球化大趋势的两大核心;第四阶段是从海湾战争开始,前苏联解体。美国开始独自引领全球化潮流,即开始努力构建一个美国模式的全球社会。
——白海军《大预言:2049年的世界》
材料二

图1 19世纪后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图2 上海世博会会标
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针对经济全球化问题,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说:“如果由于害怕全球化的破坏而希望挡回全球化的力量,我认为是不可取的。”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则认为“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
广大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反而造成……富国愈富,穷国愈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在全球化过程中四个阶段的核心国家。(4分)
(2)材料二中的图l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推动英国大规模海外贸易和全球殖民的主要动力是什么?(2分)
(3)依据材料三,分别归纳克林顿与卡斯特罗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不得照抄材料)。1851年英国举办了首届世博会,联系图2,谈谈你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6分)

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各国发展模式不尽相同。
请回答:
(1)以美国和苏联为例,说明“自由放任”模式和“计划经济”模式产生的消极影响。
(2)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起点,西方国家通过何种方式突破“自由放任”模式?这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为克服“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苏、中两国先后进行改革。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以失败而告终,原因何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全面突破“计划经济”模式主要表现是什么?
(4)美、中两国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的成功突破有何共同之处?综上,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照片是历史的见证。观察下列我市市民、城市景观在不同时期的照片,回答问题。

(1)图片中的市民为何穿着列宁装?
(2)图片2中的学生为何穿着绿军装?
(3)列举由图片3向图片4变化过程中,党领导人民在经济建设方面进行了哪些有益的探索?

(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这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度,因耕地被沟洫划分为面积相等的方块田,构成形似“井”字形而得名。……(隋唐时期)它是以国家名义“均给天下民田”的,但实际上只有国家所能掌握而直接用于分配的那部分土地才是国有土地。
——《中国古代史》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曾实行的两种土地制度。(2分)
材料二明时……为民厉者,莫如皇庄及诸王、勋戚、中官庄田为甚。太祖赐勋臣公侯丞相以下庄田,多者百顷,亲王庄田千顷。又赐公侯暨武臣公田,又赐百官公田,以其租入充禄……。
——张廷玉《明史》卷七七《食货志一》
(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中的什么现象?针对该现象,明末农民战争提出了怎样的口号?(4分)
材料三我国家赋税已有定制,樽(抑止)节用度,自有余饶。减省徭役,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使游惰皆尽力田亩,则为者疾而食者寡,自然家给人足,积蓄富盛。
——《明太祖宝训》卷三《理财》
材料四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致远之无方。
——《鹿洲初集》卷三《论南洋事宜书》
(3)结合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分析制约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