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原子结构理论与α粒子散射实验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卢瑟福做α粒子散射实验是为了验证汤姆生的枣糕模型是错误的 |
B.卢瑟福认识到汤姆生“葡萄干布丁模型”的错误后提出了“核式结构”理论 |
C.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是为了验证核式结构理论的正确性 |
D.卢瑟福依据α粒子散射实验的现象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理论 |
物体以速度v匀速通过直线上的A、B两点间需时为t,现在物体由A点静止出发,匀加速(加速度大小为a1)至某一最大速度vm后立即做匀减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a2)至B点停下,历时仍为t,则物体的()
A.vm只能为2v,无论a1、a2为何值 B.vm可为许多值,与a1、a2的大小有关
C.a1、a2值必须是一定的 D.a1、a2必须满足
物体(可看做质点)在力F作用下沿粗糙水平面做直线运动,关于物体的受力情况正确的是()(不计空气阻力)
A.一定只受两个力 | B.可能只受两个力 |
C.可能受到四个力 | D.受三个或四个力均可能 |
如图所示,用一根长为的细绳一端固定在
点,另一端悬挂质量为
的小球
,为使细绳与竖直方向夹300角且绷紧,小球处于静止,则需对小球施加的最小力等于()
A.![]() |
B.![]() |
C.![]() |
D.![]() |
t = 0时,甲、乙两汽车从相距70km的两地开始相向行驶,它们的v-t图象如图所示.忽略汽车掉头所需时间.下列对汽车运动状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A.在第1小时末,乙车改变运动方向 |
B.在第2小时末,甲乙两车相距10km |
C.在前4小时内,乙车运动加速度的大小总比甲车的大 |
D.在第4小时末,甲乙两车相遇 |
春天,河边上的湿地很松软,人在湿地上行走时容易下陷,在人加速下陷时()
A.人对湿地地面的压力大小等于他受到的重力 |
B.人对湿地地面的压力大小小于他受到的重力 |
C.人对湿地地面的压力大小大于湿地地面对他的支持力 |
D.人对湿地地面的压力大小等于湿地地面对他的支持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