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是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其中的“驱除鞑虏”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 A.发展资本主义 | B.实现民族独立 | C.建立民主政治 | D.推翻专制统治 |
清人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黄遵宪旨在批判清朝的“海禁”政策 |
| B.清实行“海禁”政策有民族自卫的说法 |
| C.“海禁”政策维护了出海者的利益 |
| D.“海禁”政策使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 |
明清时期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下列现象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
| A.临清“绅士商民近百万” | B.吴郡“游手之徒,十室九空” |
| C.苏州机户“设机督造,雇匠织造” | D.汉口“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 |
明清之际,中国人逐渐冲破了“想要富,男子立田女织布”的传统观念,形成“家有良田万顷,不如日进分文”、“街头一席地,强似百亩田”的意识,这主要是由于( )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 B.专制制度的衰落 |
| C.西方文明的影响 | D.抑商政策的松动 |
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存在于农村经济上面’,是农村专业经济发展的结果”。下列现象不能反映这一结果的是 ( )
| A.农村集市贸易开始出现 | B.大量农副产品投放市场 |
| C.长途间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 D.徽商等地域性商帮出现 |
都城往往是农业社会皇权与文化的集结处和辐射中心,而从西汉、唐和北宋的都城“市”“坊”布局上可以看出,都城在功能上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这实际上反映了( )
| A.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 B.统治阶级重视都城建设 |
| C.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 | D.重农抑商的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