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争论内容上讲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A.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
B.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文学艺术 |
C.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 |
D.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
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 “清新”,汉的“凝重”,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这里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
A.宗法制、“百家争鸣”、民主政治、新思潮萌![]() |
B.郡县制、“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 |
C.郡县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经世致用”思想 |
D.宗法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 |
政治漫画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对下图的解读中,正确的是
A.欧盟经济一体化加快,但政治联系削弱 | B.世界经济、政治多极化进一步发展 |
C.欧盟在政治、经济上开始主导世界 | D.国际格局形成三足鼎立局面 |
有学者指出:在(20世纪)五十年代兴起的经济全球化实际上只是“半球化”,只有到八九十年代经济全球化浪潮才真正具有全球性。导致“经济全球化实际上只是‘半球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不结盟运动兴起 | B.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 |
C.两极格局的存在 | D.马歇尔计划的出台 |
某历史课外学习小组在撰写研究性学习论文时,使用了以下参考资料:①亚当·斯密的《国富论》②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③《农业调整法》《全国工业复兴法》《社会保险法》。据此判断,该小组研究的问题应该是
A.工业革命和自由主义经济 | B.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
C.欧共体和欧洲的联合发展 | D.区域经济和经济全球化 |
某报纸曾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那时,六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两大集团……此后不久,它又吞并了两大独立的公司。”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这则消息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化学工业发展迅速 | B.工业生产竞争日趋激烈 |
C.垄断组织不断扩大并占主导地位 | D.工厂的规模不断扩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