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为王臣。”(出自《旧唐书》)该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
C.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矛盾 | D.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
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和加尔文的“信仰得救”,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主要是指
A.否定教皇地位 | B.个人宗教信仰自由 | C.否定封建特权 | D.宣扬《圣经》精神 |
关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人曾这样比喻:“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
A.主张废除教阶制度与宗教仪式 | B.否定信仰上帝 |
C.宣扬《圣经》至高无上 | D.挑战教会权威 |
王安石的富国之法中,体现政府对国民经济宏观调控能力的是
A.市易法 | B.方田均税法 | C.均输法 | D.免役法 |
王安石变法中,引起藏匿土地、逃避赋税的大地主大官僚最激烈反对的是:
A.均输法 | B.市易法 | C.方田均税法 | D.青苗法 |
从王安石变法中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土的旧制,改考经义策论,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
A.主要解决财政问题 | B.选拔人才更注重实用性 |
C.否定了科举制度 | D.根除了“恩荫选官”的弊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