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海地发生7.3级地震,几十万人遇难;同年2月智利发生8.8级地震,数百人丧生。图为两次大地震震中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题。
两次大地震
| A.震中都位于太平洋沿岸 | B.震中都位于两大板块交界处 |
| C.能量源自地球内部 | D.遇难人数的多少取决于震级的大小 |
图中甲、乙两区农业发展条件的相同点是
| A.地域狭小,耕地规模小 | B.终年光照充足 |
| C.雨热同期 | D.全年降水分配均匀 |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我国今年的地球日主题为 --"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倡导低碳生活"。下列有关做法与此不相符的是
| A. | 大量进口石油,减少煤炭使用量 |
| B. | 回收废弃饮料包装纸,制作成公园内的休闲长椅 |
| C. | 在西部和沿海地区兴建风力发电站,解决能源问题 |
| D. | 鼓励购买小排量汽车,推广与发展电动、混合动力汽车 |
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监测显示,截至2010年1月23日下午16时,渤海和黄海北部海域的海冰范围达四点六万平方公里,其中,渤海海冰分布面积占渤海总面积的百分之五十一。这次海冰灾害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冰层厚。阅读材料,回答21、22题。造成此次海冰冰情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 A.锋面雨带长时间滞留 | B.反气旋长时间控制该区域 |
| C.寒潮影响时间长 | D.北冰洋海冰向南漂移降温所致 |
此次海冰灾害主要影响是
①内河航运②北煤南运③淡水养殖④海岛居民生活
| A.①④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
图8为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三种货运方式占全国的比重示意图。读图回答19、20题。
图中甲乙丙丁四地分别代表的有
| A.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 |
| B.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 |
| C.西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西北地区 |
| D.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 |
限制区域交通运输方式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①地形 ②气候 ③植被 ④资源
|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图7为我国华北地区1954~2002年气温与年降水量变化示意图,据图回答16~18题。
华北地区降水量年际变化的最大值约为
| A.300毫米 | B.450毫米 |
| C.650毫米 | D.350毫米 |
2000年华北地区的年降水量低于350毫米,原因可能是
| A.夏季风强,向北推进快 | B.夏季风弱,向北推进慢 |
| C.气温高,蒸发量大 | D.雨季开始早,结束晚 |
华北地区气温变化趋势带来的可能影响有
①缩短农作物的生长期 ②减少植物病虫害
③减少供暖的能源消耗 ④加剧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④ | D.②③ |
图5和图6表示黑龙江省同江市(位于松花江与黑龙江的交汇处)沼泽、耕地及人口的变化,据此完成14—15题。
关于图5与图6关系的正确叙述是
| A.1954—1976年,耕地面积与农业人口增长速度最快 |
| B.1954—2000年,湿地面积与农业人口数量的变化呈负相关 |
| C.1976—1986年,耕地面积与非农业人口的增长速度一致 |
| D.1986—2000年,湿地面积与总人口数量的变化呈正相关 |
与1976年相比,2000年同江市农业生产面临的问题是
| A.劳动力短缺 | B.低温冷害更严重 |
| C.人均耕地面积减少 | D.洪涝灾害更频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