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9”,回答题。
图中序号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
| A.① ——重熔再生 |
| B.② ——冷却凝固 |
| C.③ ——变质作用 |
| D.④ ——外力作用 |
主要由图中②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是
| A.长江三角洲 | B.东非大裂谷 | C.喜玛拉雅山 | D.维苏威火山 |
保护湿地的重要性在国际上已达成共识,目前已有121个国家加入《湿地公约》,我国被列入亚洲湿地名录的湿地约2 300万公顷。读“我国某区域2000~2007年湿地的转化表”,完成下列各题。
注:表中数据正值表示正向转化——湿地面积增加,负值表示逆向转化——湿地面积减少。单位:km2。各类湿地面积变化幅度由小到大顺序为
| A.水库坑塘海涂水田河渠 | B.河渠水田海涂水库坑塘 |
| C.水田河渠水库坑塘海涂 | D.河渠水库坑塘海涂水田 |
与2000年相比,2007年该区域
| A.物种多样性有所减少 | B.水鸟栖息地减少 |
| C.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 D.湿地面积减少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太湖平原气候温和湿润,水网稠密,土壤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三大桑蚕基地之一,素以“鱼米之乡”而闻名。
吐鲁番盆地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景观,有许多方面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堪称独特,因而引起旅游者的强烈兴趣。所产长绒棉、瓜果品种优异,尤其是哈密瓜、葡萄驰名中外。在我国的地理分区中,太湖平原和吐鲁番盆地都是在两个不同的区域上,其根本原因是
| A.纬度差异巨大 | B.空间距离遥远 |
| C.中间相隔很多地形区 | D.整体状况区别明显 |
两地农业发展的制约性因素是
| A.太湖平原土地减少,吐鲁番盆地劳动力不足 |
| B.太湖平原土壤贫瘠,吐鲁番盆地土壤矿物质缺乏 |
| C.太湖平原土地租金过高,吐鲁番盆地距离市场过远 |
| D.太湖平原气象灾害多发,吐鲁番盆地过于干燥 |
“红三角”经济圈包括江西赣州、广东韶关、湖南郴州的8万平方千米土地。由于三市都属于红色沙砾岩山区,同时也是革命老区,故被称为“红三角”地区。“红三角”地区以广州南沙为平台,牵线“珠三角”,共建华南经济圈,形成良好的资源互补。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红三角”地区发展粮食生产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
| A.热量、光照 | B.光照、水 |
| C.水、地形 | D.地形、土壤 |
“珠三角”可以为“红三角”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
| A.大量廉价劳动力 | B.充足的农林产品 |
| C.丰富的矿产资源 | D.资金和技术支持 |
产业重心是区域产业产值空间分布的重心。下图示意中国三次产业重心的经、纬度变化(不含台湾、香港、澳门的统计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图中①②③线依次代表
| 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 B.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
| C.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 | D.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
从产业重心的纬度变化看
| A.三次产业重心均向北移动 | B.第一产业重心移动最快 |
| C.第二产业重心移动最快 | D.第三产业重心移动最快 |
自1985~2003年,产业重心移动的趋势是
| A.第二产业向东南 | B.第二产业向东北 |
| C.第一产业向东南 | D.第三产业向东南 |
江苏省经济发展水平南北差异较大,目前相对发达的苏南将部分产业向苏中、苏北转移。这既为接收地增加了发展动力,也为转出地产业升级腾出了空间,从而实现苏南与苏北的双赢共振。完成下列各题。苏南地区开始“腾笼换鸟”,被“逼走”的产业所具有的特点是
| A.劳动力需求量大 | B.生产规模大 |
| C.技术含量高 | D.环境污染较轻 |
江苏省内部出现的这种产业转移,对苏北地区产生的有利影响有
①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市场繁荣 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带动环境质量提高
③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工业化进程 ④土地利用多样化,耕地面积扩大
|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