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齐白石与知己徐悲鸿
齐白石出生于湖南湘潭一个农民家庭,他从一个木匠而成为一个在世界上享有一定声誉的艺术大师,徐悲鸿起了重要作用。
徐悲鸿是江苏宜兴人,比齐白石小三十二岁。1919年,徐悲鸿赴法留学并在多国参观了艺术馆、博物馆,欣赏了许多世界级美术大师的佳作,还系统地学习了美术理论、美术史、解剖、透视等课程,成为我国早期少有的既有丰富的艺术理论又有精湛的绘画技艺的艺术大师之一。
1927年回国后,徐悲鸿最大的愿望就是发展艺术教育事业。他和田汉一起筹办南国艺术学校,后来南京中央大学又聘请他担任艺术专修科教授。1928年底,徐悲鸿担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在北平大学,他开始酝酿教学改革。他认为,要提高绘画教学水平,首先应该打破旧的传统观念,贯彻写实主义原则,创立“素描基础论”。他所希望的艺术学院的教员,应该是具有真才实学,在艺术上不墨守成规,具有鲜明的个性,敢于创新的人。他觉得如果聘请像齐白石这样充满生活激情的画家到学校任课,不仅能打破教员中陈陈相因的沉闷空气,而且也能给学生带来鲜活而生动的新内容。
这时,齐白石自创的红花墨叶大写意一派,已得到认可,有较大影响。徐悲鸿所以看中齐白石,不仅因为他很欣赏齐白石的画,而且认为齐白石的见解和自己的主张是完全一致的。比如,齐白石的画,以日常能见的为多,而虚无缥缈的较少;他画的实物,不刻意求似,而在不求似中得似;他反对死临摹,而主张师法自然……经过三次邀请,齐白石终于答应了徐悲鸿。
然而,“齐木匠”登上大学讲台一事,却像花边新闻一样在社会上传播,引起了不小的波澜,支持者有之,但更多的却是反对之声。反对者认为,把一个没有受过任何正规教育、木匠出身的老头聘为教授,简直是对艺术学院的侮辱。他们群起而攻之,流言飞语、明枪暗箭满天飞,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这时的徐悲鸿势单力薄,孤掌难鸣,不得不在第二年黯然离开北平南下。他向齐白石告别,老人黯然伤怀,为他画了一幅《月下寻归图》。画面上一位穿长袍的老人扶杖而行,并题了两首诗:“草庐三顾不容辞,何况雕虫老画师。海上清风明月满,杖藜扶梦访徐熙(南唐著名画家)。”“一朝不见令人思,重聚陶然未有期。深信人间神鬼力,白皮松外暗风吹。”在第一首诗的最后,还附有一行小字:“悲鸿先生辞余出燕,余问南归何处?答:月满在上海,缺,在南京。” 
1931年5月,为了扩大齐白石的影响,徐悲鸿说服中华书局的主要负责人舒新城出版了《齐白石画集》,并亲自编辑并为之写序。他评价齐白石的画说:“齐白石之长处,在有色彩,一往直前,无所顾忌,惟多红而少绿。或其性格所尚,写昆虫突过古人,其虾、蟹、雏鸡、芭蕉,以墨写者,俱体物精微,纯然独创。” 1933年初,徐悲鸿携带中国著名画家的作品到欧洲举行巡回展,使欧洲更多的国家认识和了解了中国的大画家齐白石和他的作品,从而使他的画走向世界。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徐悲鸿回到北平,两位艺术大师在阔别十七年之后又得以重逢,欣喜之情不待言表。他们常在一起作画,悲鸿画鸡,白石老人便补块石头;白石老人画蜻蜓,悲鸿便补束花草。在徐悲鸿纪念馆里,有一幅徐悲鸿画鸡、齐白石补石和兰草的画。据说在1947年的除夕夜,艺专有一位年轻的裱画工向徐悲鸿讨画,徐悲鸿欣然答应,顷刻间两只公鸡跃然纸上。正画在兴头上,突然停电了,只好改日补画。谁也没有料到,这一拖就是几年。后来徐悲鸿突然病逝了。裱画工想到了齐白石,在他的恳求下,已经九十多岁的白石老人答应了他的要求,看到徐悲鸿笔下两只公鸡似在对话,于是就在上面那只鸡的下边用浓墨补画了石与兰,一下子使这幅画更加生动可爱,这幅画也成为两位大师合作的绝响了。
新中国成立后,齐白石年事已高,主要是在家里画画,颐养天年。徐悲鸿此时五十四岁,正当盛年,但由于长期的奔波等,身体很不好。然而他非常珍惜时光,常常带着病工作。作为新中国第一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全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徐悲鸿担负着联络和团结全国美术工作者,培养和教育年轻的美术人才的重任。对于和自己有莫逆之交的齐白石,他更是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
1953年9月,徐悲鸿不幸脑溢血逝世。但在很长的时间内,周围的人谁也不敢把这个噩耗告诉齐白石,怕他老人家接受不了。老人问:“怎么不见徐悲鸿来?”大家只好推托说开会去了,出差去了,又出国去了。过去每年徐悲鸿院子里的桃子熟了,他俩都要相聚品尝,现在只有廖静文(徐悲鸿夫人)一个人送来一篮子桃子……时间长了,老人也约略感到出了事,也就不再多问,只是一天天话越来越少了。吴作人回忆说:“有一次,我去他家探望,他一反平日沉默寡言的习惯,忽然对我说:我一生最知己的朋友,就是徐悲鸿先生……”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徐悲鸿聘请齐白石为教授,是因为齐白石的见解和自己一致,还因为齐白石是一个在艺术上不墨守成规,具有鲜明个性、敢于创新的人,其画作都贯彻了写实主义原则。
B.齐白石敢于大胆用色,其昆虫画超过古人,独创了红花墨叶大写意一派;他的这些成就得到了徐悲鸿的赞赏,但人们反对他登上大学讲台则是因为他非科班的低微出身。
C.17年后,两位大师久别重逢常在一起作画,其艺术合作和人生友情达到顶峰,徐悲鸿逝世后齐白石补画了石、兰的雄鸡图,不仅是他们友谊的见证,更是艺术合作的绝响。
D.文章按照时间顺序,截取了徐悲鸿和齐白石交往过程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片段,叙写了他们的相知、共事、别离、重逢和绝别,表现了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感人至深。

E.本文叙写了徐悲鸿和齐白石的交往和友情,记述了他们相互欣赏和合作的动人故事,展示了他们的艺术主张和艺术成就,歌颂了老一辈艺术家开阔的胸襟、高尚的品格。
徐悲鸿作为齐白石的“知己”体现在哪里?请简要概括。
徐悲鸿“离开北平南下”,齐白石赠画赋诗并附字,其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当年徐悲鸿聘请齐白石担任大学教授曾引起轩然大波;近年武侠小说作家金庸被聘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超女李宇春登上北大百年讲堂也曾引起激烈争论。对此,请结合文本和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绿之赞
①光阴荏苒,绿色又向我走来,我按捺不住激动的心,于是又沉浸在绿色遐思之中了。
②我爱绿色,我爱这有着无限生命力,充溢着旺盛青春气息的滴翠的色彩。这四季的绿就像人的一生。
③我喜欢独步于夏天的绿荫中,任凭清风轻吻我的秀发似乎吹动绿杨,欣赏柳枝摇曳的飘动。绿色草地,两只白蝴蝶飞旋着,带给我神思飘渺的遐想。
④我喜欢金风送爽的秋天,绿叶凋零,万般地依依不舍,打着旋,悠悠地,缓缓地,逐渐萧疏,秋天显示了它们的秀逸。那是一份不需要任何点缀的洒脱与不在意世俗繁华的孤傲。它饱经了春之蓬勃与夏之繁盛,是眷恋眨眼即逝的生命么?每每在生命的最后气息,也要不遗余力地描绘。金秋丰收和喜悦,装点大自然迷人的画卷,这最后瞬间的绿,仍是美丽的。
⑤然而,我也爱冬天的松树,无数细小的针状绿叶在北风呼啸中奏响春雷般的松涛。白雪飘落亲吻在松树上,一种心灵的纯洁之情油然而生。每每此时我会披一件绿的披风和松树媲美。争宠着雪的爱抚,好惬意,好洒脱。
⑥我最爱的还是初春的绿。霏霏细雨般的清晨,那如云如烟的绿,似一位披着柔纱的仙子,飘飘地,柔柔地;似一杯浓浓的醇酒,一封爱情的信笺,一张温柔含着泪水的少女面孔,给人间带来了多少温馨。
⑦我喜欢绿,绿的可靠,绿的谦虚,绿的宽容,绿的博大和永恒。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作的?
答:
2、作者认为“绿”具有怎样的品质和特点?
答:

3、第⑥段写春晨的绿似“一位披着柔纱的仙子”、“一杯浓浓的醇酒”等,发挥你的想像力,想想春晨的绿还似什么?试写出一例。
答:

4、在我们学过的古诗词中,有很多是赞美春天的,请你选一句赞美初春的,写下来。
答:

狮子和野牛
一头饥饿的狮子发现了一群正在吃草的野牛,狮子塌腰沉背,借助青草的掩护,悄悄地向野牛靠近。狮子离野牛越来越近,野牛们却丝毫没有感觉到危险的逼近,仍悠然地啃食着青草。
狮子进入了捕捉范围,跃身而起,箭一般射向野牛群。野牛惊慌奔逃。狮子紧追着一头还未长结实的野牛。野牛拼命奔逃着,每当狮子要追上它时便拐个弯,以便和狮于拉开一段距离。可没多久,野牛就体力不支了。狮子和野牛的距离在不断缩小。突然地,野牛刹住脚,猛转过身,锋利的犄角指向狮子。狮子也停下了脚步,左右试探着寻找进攻的机会,可野牛的犄角始终对着它。狮子和野牛对峙着,僵持着。突然,野牛向前迈进了一步,狮子竟后退了一步,并仰躺下,四脚朝天,宛如一只小猫,只是眯起眼睛仍牢牢盯视着野牛。狮子的“懦弱”让野牛顿生豪气,用犄角猛扎向躺在地上的狮子……
这是中央电视台《人与自然》节目中的一组镜头。接下来,电视画面就被野牛硕大的躯体遮挡住了,足足有三秒钟,一动不动。作为电视观众,我们看不到这三秒钟里发生了什么,我们只能想象——然而,这短短的三秒钟却分出了胜败,隔开了生死。三秒钟后,威猛进攻的野牛硕壮的身体慢慢倒了下去,没有丝毫挣扎。狮子的血口利齿已紧咬在野牛的喉咙上。
这三秒钟真是动人心魄!野牛败在哪里呢?也许人们可以说,事情不过表现了弱肉强食的规律而已,无需深究。但我总觉得:狮子不仅胜在利齿,还有狡黠;野牛不仅败在没有利齿,还有被胜利的假象麻痹而轻敌自大。
勇敢是把利刃,可以斩落对手,自大也是一把利刃,却只能割伤自己。
1、狮子的狡黠表现在哪里?野牛的自大表现在哪里?请用文中相应的原话回答。
答:

2、“勇敢是把利刃,可以斩落对手,自大也是一把利刃,却只能割伤自己。”你对此是怎样理解的?
答:


3、自大是一把利刃,会割伤自己,有很多故事说明了这一点,你能讲一个表达这个寓意的故事吗?
答: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音乐是诗歌传播诉翅膀,而诗歌是音乐的文化载体。中国的诗歌同音乐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中国诗歌与音乐的关系演变经历了以乐从诗的诗经时代、采诗入乐的乐府时代和依声填词的唐宋时代。
大致而言,先秦时,以乐从诗,乐曲形式由诗抒写情志的需要和体制决定。《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基本上是北方各地的民歌,“雅”和“颂”基本上是贵族和士大夫的作品,但也是以民间歌曲为基础的创作。这些歌在春秋末年大都是用琴、瑟之类的乐器伴奏着歌唱的,但是现存的《诗经》记载的只是歌词,而它原来的曲调早已失传了。从这些歌词来看,它的音乐是多样和丰富的,因为词决定着乐曲的形式。
汉至六朝,采诗入乐,主要入乐歌诗都必须依据曲题、声调、乐谱,经过协乐方可演唱,但乐府诗入乐,往往由乐工在文辞上进行分割拼凑以适应乐曲变化,常有任意增删诗句、不顾词义只图迁就曲调的现象,只求悦耳,不以通过作品的思想情感来感染听众为目的,辞曲并非完美结合,这种诗乐的情况与唐以来有意识地倚声填词是不同的。
倚声填词是诗与乐各自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进行的一种更为高级的形态的结合。后来的词和散曲都是沿着倚声填词的途径发展过来的。词,原被称为“曲”“曲子”或“曲子词”,是一种音乐化的文学样式。词起源于民间,盛唐以后,文人才士填词渐成风气。宋代的词,达到了可以和唐诗并列的中国文学的另一座高峰,出现了一批大词人,如苏轼等。南宋后期,词逐渐失去了和乐的能力。同时,北方少数民族的乐曲不断传进中原地区,带来了粗犷的格调,引起了人们新的兴趣。这种胡乐结合中原地区俚曲,配入通俗化的语言,就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散曲。大量的散曲作品还具有以往诗歌中所少见的诙谐和幽默,给诗坛注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
天地之道,得之于心,然后吐之为文章,这就是诗词;吐之为音符,这就是乐曲。艺术家把自身的人格精神与作品的气象、意境完美结合,洋溢着永不衰竭和至高无上的创造力。壮丽的诗篇和雄浑的旋律浑然一体,是艺术表现的最高典范!
从原文看,下列对诗歌与音乐关系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诗歌与音乐关系密切,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B诗歌与同乐同源,音乐是诗歌的传播途径,诗歌是音乐的文化载体。
C中国诗歌与音乐的关系演变的三个阶段中,歌词始终起着决定作用。
D诗歌与音乐可以视为同胞兄弟,都以不同的形式反映艺术家的人格精神。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以乐从诗时代,乐曲形式由诗抒写情志的需要决定,现存《诗经》中的歌词多是以民间歌曲为基础的创作。
B采诗入乐,只图迁就曲调规格,往往在文辞上进行分割拼凑以适应乐曲变化,辞曲结合虽不够完美,但歌词的感染力几乎不受影响。
C北方少数民族乐曲粗犷的格调,结合北方民间的俚曲,配入通俗化的语言,就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散曲。
D倚声填词是诗与乐重新进行的一种更为高级的形态的结合,后来词成为一种音乐化的文学形式,形成了中国文学的另一座高峰。
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现存的《诗经》记载的只是歌词,用于演唱的丰富多样的曲调早已失传,那么在春秋末年用来伴奏着歌唱《诗经》乐器琴、瑟之类也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B乐府诗入乐必须依据曲题、声调、乐谱,经过协乐方可演唱,由于常常任意增删诗句,作品内容情感常被忽视,注定了这种采诗入乐的方式会被取代。
C词是沿着倚声填词的途径发展过来的。盛唐以后,文人才士填词渐成风气;南宋后期,词逐渐失去了和乐的能力,但“词牌名”依然能证明词与曲调的关系。
D中国优秀的古典诗歌,都应该是诗人自身的人格精神与作品的气象、意境的完美结合,都应该是诗与音乐的完美结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碳纤维主要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一种特种纤维,其含碳量随种类不同而异,一般在90%以上。碳纤维具有一般碳素材料的特性,如耐高温、耐摩擦、导电、导热及耐腐蚀等。碳纤维比重小,因此有很高的强度。由碳纤维为基本材料制成的复合材料,因其坚韧轻巧的特性而备受航空航天工程师们的青睐。但遗憾的是,复合材料会随时间的逝去而老化变质,失去应有的性能;加之长时间的风吹雨打侵袭粘合碳纤维层的胶水,最终导致碳纤维层因脱胶而剥落。许多人曾尝试解决这一问题,但都没有成功。现在有了一种新方法,即把碳纤维层缝合在一起,可以有效防止因脱胶而导致的纤维层剥落问题。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布莱恩·瓦德尔(Brian Wardle)及其同事注意到,以往都是通过既粘合又缝合的方式来增加复合材料的强度,但常常由于缝合时所用针、线过粗而使碳纤维受损。尽管缝合确实有助于使碳纤维连接在一起,但其强度却被降低了。瓦德尔博士由此推论,如果用细针和细线来缝合,就可以避免对碳纤维造成的损伤。
瓦尔德博士把目光投向碳纳米管身上。碳纳米管具有奇异的物理化学性能,例如独特的金属或半导体导电性、极高的机械强度、储氢能力、吸附能力和较强的微波吸收能力等。尤其是碳纳米管的直径仅有十亿分之一米,是最理想的缝合针。由于其直径仅为碳纤维直径的千分之一,可以穿过碳纤维的细微缝隙而不损伤其结构。
为找到一种适合纳米级缝合针用的线则更费思量。为此,瓦德尔和她的同事们开始探究碳纳米管和聚合粘胶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发现,如同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水分的物理机制一样,当碳纳米管接触到聚合粘胶时,前者通过毛细作用(毛细作用是指液体在细管状物体内侧,由于内聚力与附着力的差异、克服地心引力而上升的现象)把粘胶给吸收了。由于碳纳米管把粘胶吸入自身,因此,其相互作用产生的功效如同缝合针和缝合线。
瓦德尔的团队将聚合粘胶置于两层碳纤维之间并加热,然后在每个碳纤维层上放置数以万亿计的碳纳米管,使它们恰到好处地接触到聚合粘胶。当聚合粘胶变热成流质时,碳纳米管通过碳纤维层将粘胶吸收。紧接着对碳纤维层施压并让粘胶冷却,最后对材料进行强度和韧度测试。
瓦德尔博士认为,这种技术可以用于空间领域的零部件的生产,其强度高出现有的10倍。碳纳米管生产,其本身价格低廉,如果巧合的话,碳纳米管与碳纤维层垂直,那么就可使复合材料的导电性比不垂直时增强百万倍以上。这就意味着,用此类复合材料制造的飞机能迅速消散雷击带来的巨大电荷,避免电器受损坏,也可使机身免受狂风暴雨的肆虐。
(资料来源:The Economist。有增删)
下列对传统工艺制成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特征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缝合时所用针、线过粗而使碳纤维受损,强度不高,故而该复合材料不受重视。
B.复合材料含碳量各不相同,一般会在90%以上。
C.长时间的风吹雨打会侵袭粘合碳纤维层的胶水,最终导致碳纤维层因脱胶而剥落。
D.复合材料通过粘合或缝合的方式来增加其强度。

下列对防止复合材料开裂方法的操作过程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碳纳米管的直径比碳纤维直径小很多,可以穿过碳纤维间的细微缝隙而起缝合针的作用。
B.聚合粘胶要置于两层碳纤维之间加热,每个碳纤维层上放置数以万亿计的碳纳米管,使它们恰到好处地接触到聚合粘胶。
C.当聚合粘胶变热成流质时,碳纳米管通过碳纤维层将粘胶吸收,其功效如同缝合针和缝合线。
D.在碳纳米管将粘胶吸收后,就对碳纤维层施压并让粘胶冷却,最后对材料进行强度和韧度测试。

以下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原来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由于会老化、易脱胶的缺点,而被新的材料所取代。
B.极精细的碳纳米管具有和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水分相似的毛细作用,所以,当它接触到加热的聚合粘胶时,就会把粘胶给吸收了。
C.采用碳纳米管与碳纤维垂直工艺生产的复合材料来制造飞机, 飞机就可以防止遭受雷击。
D.碳纳米管生产价格低廉,其强度又高出现有材料10倍,可以用于空间领域零部件的生产。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爱情是一种精神病
现在,研究人员正试图分离和确定“爱情”这种看似非常独特的人类情感的神经回路和遗传基础。事实上,生物学家可能很快就可以把爱情的精神状态还原为一系列的生化事件。这对我们了解人类行为的演化有重要意义,并且会引起重大的社会议题
对一些动物的研究结果也解释了神秘的爱情。
我们人类不是唯一能形成强烈的、持久的社会联系的动物。拿母婴依恋来说吧,一只母羊和她的小羊羔,或者一个雌性猕猴和她的孩子,与人类的母子关系很可能具有共同的演化上保守的脑机制。在人类、大鼠和绵羊的分娩和抚育后代的过程中,一种叫催产素的激素在脑中被释放出来。对于母羊而言,在其脑部注射一针催产素,能使得她跟一个陌生的小羊羔迅速建立一种依恋的亲密关系。
对于哺乳动物而言,配偶之间长期的亲密关系是很少见的。这种配偶之间依恋的神经机制可能跟母婴依恋相似。举个例子,对于一夫一妻制的草原田鼠而言,配偶依恋被交配过程中脑中产生的催产素所激励。当一只雌性草原田鼠的脑中被注射催产素时,她很快就会依恋上离她最近的那只雄性草原田鼠。催产素这种激素跟由多巴胺所驱动的奖赏和强化系统相互影响,而后者跟尼古丁、可卡因和海洛因使我们产生欣快感并上瘾的神经系统是同一回路。
负责草原田鼠配偶依恋的脑区和负责人类爱情的脑区有着令人着迷的重叠。当妈妈们看着她们孩子的照片时,人类脑部跟多巴胺相关的奖赏区域变得活跃起来。而当我们看到我们所深爱的人的照片时,同样的脑部活动也可以被观察到。人类配偶依恋可能跟人类母婴依恋在进化上彼此纠结。
配偶依恋在雄性中的神经回路跟雌性的相似,但是神经递质不同。比如说,在雄性草原田鼠中,后叶加压素能促进配偶依恋,增强对潜在的情敌的攻击性,激发父性本能。而后叶加压素受体基因avpr1a调控区域的变化,能预测一只雄性田鼠和雌性田鼠形成紧密依恋的可能性。
同样,人类avpr1a基因的不同形式,跟配偶依恋和配偶关系紧密相关。一项最近的研究表明,拥有avpr1a基因某种变体的男性相对于没有这种变体的男性,有2倍的可能性保持单身;并且,在最近的报告中,结婚后的前者在他们的婚姻中出现危机的可能是后者的两倍。同时,前者的配偶相对于后者的配偶,倾向于表达更多对婚姻的不满。
由此看来,爱情可能只是古老的神经肽和神经递质的混合而出现的一种东西,这种观点引起了重大的社会话题。比如说,异想天开的以操控脑活动增强或者削弱我们对另一个人的爱情的药物可能不会很遥远了。
无论如何,最近生物学上关于配偶依恋的发现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一位不择手段的追求者可能会将一剂“爱情药水”偷偷放进我们的饮料。如果他们真的那么做了,我们会介意吗?毕竟,爱情是一种精神病。
(选自《环球科学》)
对本文结尾划线的句子,“毕竟,爱情是一种精神病”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异性的示爱无动于衷是一种精神病,追求者使用“爱情药水”为其治疗是合乎情理的。
B.爱情有它的生化基础,爱情可以使人的精神反常,因此使用“爱情药水”追求爱情我们也不必介意。
C.爱情可能只是古老的神经肽和神经递质的混合而出现的一种东西,是丝毫不受理智控制的 。
D.人类爱情的神经回路,与毒品成瘾的神经系统是一回路,因此病态的爱情行为也应该戒掉。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拥有avpr1a基因的男性相对于没有这种基因的男性,更有可能保持单身,婚后他们的婚姻出现危机的可能性也大。
B.实验证明,当一只草原田鼠的脑中被注射催产素时,它很快就会依恋上离它最近的那只异性草原田鼠。
C.目前生物学家已经能够把爱情的精神状态还原为一系列的生化事件,这有助于我们了解人类行为的演化。
D.雌雄草原田鼠对配偶的依恋虽然神经递质不同,但神经回路是相似的。

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只母羊和她的小羊羔,或者一个雌性猕猴和她的孩子,与人类的母子关系具有共同的在演化上保守的脑机制,据此可以推断所有哺乳动物的母子关系都具有共同的在演化上保守的脑机制。
B.催产素能起到促进和加强配偶情感联系的作用,因此对于婚姻出现危机的女性使用催产素有助于婚姻修复。
C.后叶加压素能激发草原田鼠的父性本能,因此在对子女责任心不强的雄性田鼠的脑部注射后叶加压素,有助于改善它与小田鼠的关系。
D.人类avpr1a基因的不同形式,跟配偶关系紧密相关,因此未来女性有望通过基因检测来选定合适的配偶。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