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如何打造“健康的网络文化”
王君超
对当前文化生态影响最大的是什么文化?是网络文化。
独特、开放、共享的网络文化,在促进民主、张扬人民的表达权等方面贡献甚巨。西方学术界借用“第五等级”一词,指称互联网及其用户对社会的影响,用以区别被称为“第四等级”的传统媒体。由于网络复制和呈现的是现实的社会关系,其文化形态呈现出一定的多元性、可塑性以及与其他文化的共融性。造就更为健康的网络文化,是当前文化建设的话题中应有之义。
健康的网络文化有赖于健康的传播内容。在“关系为王”日益凸显的社交网站时代,“内容为王” 仍然是网络传播的主旋律。网络能否一领媒体风骚,不仅取决于其旺盛的人气、独特的传播方式和弥漫的民主、自由气息,更取决于其内容是否真实、可靠。由于网络即时发布、碎片化传播、把关弱化的特性,以及博客、微博等的“自媒体”属性,使其在内容的真实性、教育性方面无法与传统媒体比肩。但是,“公民推客”通过不断的互动与刷新,可使网络努力呈现真实的事件与舆情;网民通过提高媒介素养,对谣言、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加以抵制,有利于保持网络文化的正气;网民通过上载、分享健康信息和有创意的文化产品,则有助于维护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和创新品质。
健康的网络文化需要创新的管理文化。互联网彻底改变了人类的沟通方式和效率,使得“网络民意”成为时代的强音。但是,由于“扭曲传播”①现象的存在,难免会使网络空间滋生乱象:“水军”、“推手”②操纵舆论,骇客、病毒无孔不入,“推手造星”泛滥成灾,违法、不良信息屡禁不绝,从而使得网络文化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网络公民”在畅享“信息高速公路”便利之时,个人隐私时有被侵犯之忧;信息超载和“数字鸿沟”的客观存在,也使得网络秩序备受诟病。从全球来看,公众期待的“网络公共领域”和“理想的传播情景”依然只是愿景。因此,造就健康的网络文化需要科学、包容、创新的管理文化护航。网络管理贵在科学决策、艺术疏导。
健康的网络文化需要崭新的“粉丝文化”。曾几何时,“粉丝”这个网络亚文化现象,一跃成为网上最受关注的“文化奇观”。“粉丝”不仅是明星的拥趸,也是明星的社会符号。以往网络事件中的一些“粉丝”,往往画地为牢、互相攻击,常让口水淹没了真相。须知“粉丝”与明星的关系恰如水之于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造就健康的网络文化,需要构建崭新的“粉丝文化”:不是唯我独尊、党同伐异;而是诉诸理性,彼此包容,尊重对方的表达权、质疑权和批评权。
网络文化植根于互联网,影响全社会。在一定程度上,网络文化构建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只有健康的网络文化,才能让真诚与理性为伴,让民意健康生长。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节)
【注】①扭曲传播指信息在传播过程中被层层扭曲,以至面目全非。②网络水军指受雇于网络公关公司,为他人发帖回帖造势的网络人员。网络推手,又名网络推客,指那些懂得网络推广并能应用的人。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决定网络能否引领媒体风骚的诸多因素中,内容的真实可靠比网络的人气、传播方式等更重要。
B.虽然网络在内容的真实性等方面比不上传统媒体,但推客、网民可以通过一些积极的行动来弥补这些不足。
C.以往有些“粉丝文化”是唯我独尊、党同伐异的,而崭新的“粉丝文化”则要求理性,互相包容、尊重。
D.网络文化构建了我们的生活方式的原因在于网络文化植根于互联网,影响了全社会。

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网络文化的特点。
                                                                                   
                                                                                    
“公众期待的‘网络公共领域’ 和‘理想的传播情景’”怎样做才不至于“依然只是愿景”?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
进城
宗利华
那天一大早,奶奶就出了家门。
奶奶是小脚,一摇一晃,走得很慢很慢,在山路上就更慢。从山上走到山脚下的公路,得有三四里路,奶奶足足走了四个钟头。她不能走快,一快就喘得不行。那时候,奶奶担心会把老命断送在这段路上。
我可不能死!她嘟囔着说,还有好多事儿呢!
坐在公路边,她后悔走得太急忘记带根棍子拄着。不过,总算是到了路边。她把手伸进棉袄里面的口袋,里头有块手绢,手绢里,包着二十一块钱。进城需要四块。上车后,奶奶跟卖票的女人商量,三块行不行?女人一脸麻子,声音很呛人,没钱就趁早下去!奶奶说,我可不能下去啊!她一层一层打开手绢,把那些一角、两角、五角的钱,一张一张数给那卖票的。
奶奶刚把手绢往口袋里掖好,感觉要坏事儿,要晕车!奶奶这辈子很少进城也很少坐车!那滋味让她很难受!东西南北,都分不清了,脑子也开始犯迷糊。早晨起喝下去的那碗稀饭,随着车的颠簸开始翻腾。奶奶刚要喊,闺女啊闺女!她想要个塑料袋。可没等说出那意思,稀饭就涌出,全吐到车里。卖票的女人骂,这么大年纪不死在家里,窜出干啥?
奶奶说不出话,心里却说,谁愿意无缘无故出来受这份罪?
终于到了站,奶奶下车后一屁股坐在路边,一个钟头后才站起。她打量着眼前的县城,觉得楼真是高啊,密密麻麻的。车真是多啊,满大街地窜。她不知该往哪儿走,就问路边躺在三轮车上的小伙子,去水泥厂咋走?
小伙子说,有三家呢,你说的是哪个?奶奶当时就愣住!谁想到这城里会有三家水泥厂呢?只好一家一家地找了。小伙子一笑,三个厂在县城三个角上。就你这小脚,要走着去得三天三夜。我拉你去吧?
三天三夜也得走啦!不能坐车。钱得省着花。扣除回家四块,还剩十三块。三天三夜?我老天!总还得吃点东西吧?奶奶想。
她开始往最近的一家走。沿着街道一边走一边琢磨。城里可就不一样呢!难怪村里的小青年都喜欢进城啊进城的。孙子当时就说,奶奶,我去城里,不管干啥都比在这地里强。
强什么呢?不跑到城里,会出那事儿?
奶奶一路打听着,渐渐却走出城市,走向城郊。天一线一线黑下,奶奶觉得有点饿。而且,此时她浑身疼,快要走不动了。
可走不动也得走!就是爬,也得爬了去!
幸好,路边有一根槐木棍。她捡起,拄在手里,觉得挺高兴。不一会儿,看见路边有个卖馒头的。她买了一个,坐在那里就吃起。卖馒头的女人和善,说老太太你咋这个吃法?我给你倒碗热水去,要不你去我家吃。奶奶说,不用!我得接着赶路。水泥厂快到了吗?答案让奶奶兴奋。快了,就在前面。
可奶奶站起身就兴奋不起了。她怎么也找不到那手绢!手绢里包着她所有的钱呐!奶奶哭起。奶奶说,不能啊!就在这里面的。可是钱的确找不到了。现在连买馒头的钱也没了。
女人倒好说话,不用找了,不就一个馒头吗!奶奶说,我这辈子从就不欠别人的账,等我要了钱,回就还你。女人说,不要你还。你要吃再拿一个。奶奶说,不用啊,我饱啦。奶奶急着赶路,再不走怕是要睡在荒郊野外。女人顺口问,你去跟谁要钱?
奶奶回答,跟水泥厂的领导。
水泥厂还欠着你钱?
倒不欠我钱,欠我孙子的钱。
那你孙子咋不要啊?
他?现在不出门啦。整天窝在家里,除了哭,就是睡。
哎哟,还有这样的孙子!他爹妈呢?
他爹没了,他妈跟人家跑啦。是我把他拉扯大的。
你这是去要什么钱呐?
奶奶站在那里,忽然伤心起。什么钱啊?俺孙子的脚钱!俺孙子进城的时候,好好一个人。回去,就没了半只脚。他们水泥厂怎么也得给个说法吧?要不孩子这辈子怎么活?他还年纪轻轻的,瘸着一条腿,怎么找媳妇啊?
卖馒头的女人张着嘴巴,不再问了。
奶奶就继续往前走。一边走一边想,那钱怎么就没了呢?
一周以后,孙子瘸着一条腿,走出了莽莽苍苍的大山。那时候,他才推测奶奶去了城里。
他想,无论如何,得把奶奶找回啊!
(选自《羊城晚报》,有删改)
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作品中,“一脸麻子,声音很呛人”的“卖票的女人”对奶奶冷漠、凶横,她和奶奶的对立象征着喧嚣冷酷的城市和愚昧落后的乡村的对立。
B.“她一层一层打开手绢,把那些一角、两角、五角的钱,一张一张数给那卖票的”,这句话通过动作描写写出了奶奶的生活清贫、节俭,反映了她谨慎的性格。
C.“她打量着眼前的县城,觉得楼真是高啊,密密麻麻的。车真是多啊,满大街地窜”,这句话从奶奶的视角写出城市的繁华,暗示奶奶是个没有见识的人。
D.孙子满怀希望走出群山改变自己的命运,却没了半只脚;奶奶进城为孙子伤残讨要说法,但自己却走丢了。悲剧的故事引起了读者的深思。

E.作品的语言朴实无华,但富有感染力,“奶奶是小脚,一摇一晃,走得很慢很慢,在山路上就更慢”等描写令读者对奶奶的坚毅果敢肃然起敬。
奶奶在城里走丢了,从小说中看,作者为这一事件作了哪些铺垫?
请结合小说的内容探究作者创作这篇小说的意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国学与市场经济
①从表面上看,国学与市场经济似乎是两回事。国学是以治经、史、子、集为主的传统学问,而市场经济则是以市场为主导配置资的经济制度。有人说,在当今市场经济体制下提倡国学意义不大。但当今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学实际上已经或隐或显地与市场经济发生一定联系了。而问题是:国学通过什么方式对市场经济产生影响并发挥一定作用。回答的前提:一定的经济制度总是与一定的思想文化传统有着广泛的联系。
②国学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可以从隐性和显性两大层面分析。就隐性层面而言,国学为认识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民族文化基础提供思想维度。这种思想维度可以分为两个侧面,一是比较宏观的社会理论方面。任何一个国家的市场经济的发展都植根于该国民族文化传统之中。大量文化史的研究证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的经济伦理对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不论是从反面否定儒家伦理难以产生近代资本主义精神,还是从正面肯定儒家伦理有助于近代商人精神的形成,人们都承认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受到儒家思想文化传统的一定影响。国学在研究儒家思想的过程中也必须深入研究这种影响,为中国的社会理论贡献新的思想成果。
③在比较微观的学科史方面。国学中存在大量经济方面的文献,为研究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经济史的参照。自《史记・货殖列传》之后,中国的史书有了丰富的经济史文献。《清明上河图》所反映的宋代城市商业的繁荣也可视为某些今日城市商业繁荣的历史剪影。这些对于研究今天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许多具体问题都会具有积极的意义。
④如果说国学与市场经济的隐性联系更多地带有间接的学理性质,那么国学与市场经济的显性联系则更多地带有直接的商业性质或产业性质。国学直接作用于市场经济的领域是文化产业。文化产业说到底是一种“内容产业”或“创意产业”。国学可以为文化产业提供“内容”,这些内容包括大量的文化符号及文化素材。它们通过适当的创意转换就构成资可再生的文化资本。有人提出,今天已进入内容生产的后制造时代,已经形成服饰文化制造业、饮食文化制造业、医药文化制造业、礼仪文化制造业等等。国学以其博大精神的内容完全可以参与这些文化产业的产品生产。国内外已经有大量成功的文化产品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国外的如美国的动漫《花木兰》、韩国的电视剧《大长今》等,国内的收视率不断上升的央视“百家讲坛”及其配套的畅销书,如易中天《品三国》、于丹《于丹〈论语〉心得》等。
⑤国学作用于市场经济的另外一个直接领域就是企业文化与管理以及市场营销。前者为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管理提供了深厚的文化资。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要做强做大,要达到可持续发展,必须建构自己的企业文化,加强对员工的精神管理。很多华人企业都充分利用国学典籍将之作为企业文化的主干和企业精神的支柱,如有的企业要求员工人手一册《论语》,提出“先做人后做事”的文化理念;有的企业把《老子》的“上善若水”等格言作为企业管理的座右铭;有的企业还邀请大学里的国学教授去企业作企业文化和管理方面的讲座、培训或策划。就更直接的市场经济意义而言,国学还为市场营销提供可资借鉴的销售策略。如很多商家运用《孙子兵法》或《三国演义》的思想进行商品的销售战略的制定,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⑥总之,国学通过隐性和显性两种方式对市场经济产生影响并发挥一定作用,应该是不争的事实。未国学与市场经济的关系究竟有多大的发展空间,这取决国学自身的活力。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根据文意,下列不符合文章观点的一项是()

A.一定的经济制度总是与一定的思想文化传统有着广泛的联系。
B.任何一个国家的市场经济的发展都植根于该国民族文化传统之中。
C.国学拥有博大精神的内容,它完全可以参与这些文化产业的产品生产。
D.国学通过隐性和显性两种方式对市场经济产生影响是不争的事实。

国学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哪些影响?
请联系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国学在整个企业管理领域里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遥想那只飞舞了千年的蝴蝶孙守名
①人到中年,仿佛陷入巨大的泥淖之中,四面八方潮涌而来的忧虑和随时随地袭来的窘境让你措手不及,纵使你左冲右突、闪展腾挪,你也无法跳出烦恼的漩涡。这让我忽然间就想起了那位“晓梦迷蝴蝶”的庄子。
②曾做过漆园小吏的庄子,生活虽然穷困,但他并不忧贫,也从未有过自卑。有一次,他身穿粗布补丁衣服,脚着草绳系住的破鞋,去拜见位高权重的魏王。魏王用略带嘲讽的口吻问他为何如此潦倒,庄子愤怒至极,反戈一击。他争辩说,士有德不能体现,才是潦倒;衣服破烂,那是贫穷,此所谓生不逢时也!你看性情孤傲的庄子,哪里把贫穷的责任归咎于自己?他的那把利剑穿透迷蒙住世人眼光的表象,一下子就击中了魏王的要害,这不能不让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
③无米下锅,但庄子知道生命的可贵,他去了监河侯那里借粮。巧言令色的监河侯心中不乐,很想羞辱庄子一番,于是幽幽地告诉他,你去家里等着,我家稻米成熟后,一定派专人给你送去。庄子识破了监河侯的伎俩,一针见血地对他进行了无情的揭露。涸辙之鲋,必不受辱啊!现实中的我们,何尝能做得像庄子那样?其实,贫穷并不代表我们生命的全部,活得有尊严,有气节,才是人生价值的真实体现。
④你不是担忧自己没有才能吗?且慢,来看看那位冲天而起的长了翅膀的庄子。庄子在山脚下见到一株遮天蔽日、枝繁叶茂的大树,粗约百尺,高数千丈。多好的一棵大树啊,可为什么偏偏无人砍伐?庄子百思不得其解,待问了伐木者,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一棵无用的树木,正因为无所可用,才得以永保千年之寿。无用成就大用,真是绝妙!生活中的我们,难道不也是如此吗?埋怨无才无用,其实是我们没有发现自己的大用。只要你生活得充实、幸福和美满,那就是世间的大才,那就是无用中的大用。
⑤你不是为不被重用于世而感到焦虑吗?庄子从来就不曾埋怨过。你看,两个衣着鲜艳,峨冠博带的大夫正朝着垂钓于濮水的庄子走来,他们是楚王派来请庄子出山为相的。面对炙手可热的权势,庄子不为所动,他慨然告诉两位使者,请回去转告你们的楚王,我宁愿做拖着尾巴在泥水中爬行的神龟,活得自由自在,也不做侍奉楚王并被珍藏的棋子。何其壮哉!当我们为不能跻身于名利权贵之列而忧心如焚时,庄子已经为我们做了表率。淡泊名利,随世而化,做一只曳尾于涂的神龟不也是一种幸福吗?何来忧虑?何来烦恼?名利权贵,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不过是一个短暂的过程而已,与浮云何异哉?
⑥如此说来,面对生活,我们还有焦灼不安吗?是不是担忧生命的短暂?君不闻庄子鼓盆而歌吗?是啊,人生在世,只要安时而处顺,乐观而豁达,生死何足道?对于死,庄子曾有过一番宏篇大论,他微笑着对我们说,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可以从容游佚,以天地为春秋,并不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事。这说得多少有点玄妙,不过,一个人生活在世上,每天都为生死之事而坐卧不宁,寝食难安,却实在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⑦中年的庄子忽然发现了生命中的自由,于是他便奋不顾身地腾身而起,像一只大鹏鸟,掠过生死荣辱,越过欲望的高山,抟扶摇而上九万里,无所依,无所靠,精神上获得了极大的满足。他像一种翩翩起舞的蝴蝶,飞翔在自由的梦境中,寻得了灵魂上的诗意。他淡然地行走在大地上,走出一串串充满梦幻的脚印。那些随之而来的后继者,正是沿着这些希望的脚印,走出了一个又一个传奇而又充满诗意的人生。
⑧庄子是一尾游动于大海中的鱼,他知道鱼之快乐,向往水之幸福;庄子是一只翺翔于天空的飞鸟,他明白鸟的忧乐,感叹尘世的癫狂。庄子是幸福的,他知道,生活中的沉重与痛苦以及种种不安宁,都是自找的。你必须抛弃掉这些扑面而来的虚妄和荒诞的幻象,才能够获得永世的自由和幸福。
变成一只千年的蝴蝶,飞起来吧,飞舞在庄子的梦境中,飞舞在我们的生活里,诗意地栖居,淡然地生活,活出一幅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美景
(选自《北方新报》)
文章第1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人到中年的作者从庄子的经历中获得了哪些人生感悟?请分条加以概括。
请从内容、结构和语言的角度赏析文中文末最后一段的妙处。
变成一只千年的蝴蝶,飞起来吧,飞舞在庄子的梦境里,飞舞在我们的生活中,诗意地栖居,淡然地生活,活出一幅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美景。
文中说:“那些随之而来的后继者,正是沿着这些诗意的脚印,走出了一个又一个甜美而又传奇的人生。”对此你有何看法?请加以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冰桶挑战”:一个成功的策划毛建国
如果你还没有听说过“冰桶挑战”,那么说明你有些落伍了,这可是最近火得一塌糊涂的一个词。“冰桶挑战”终于“浇”到了中国。过去两天,包括雷军、罗永浩等国内知名IT大佬纷纷加入其行列。虽然有部分网友质疑有作秀嫌疑,但不少挑战成功者依然向美国的ALS协会或是国内罕见病公益组织“瓷娃娃”进行捐款。
“冰桶挑战”的规则很简单:参与者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将一桶冰水从头浇下,要么向ALS协会捐赠100美元;挑战者成功完成后,可以公开点名3人参与挑战,点名者要么在24小时内完成,要么向ALS协会捐款100美元。而ALS是一种渐进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初期的症状包括肌肉无力或行动僵硬等,中文俗称“渐冻人症”。
“冰桶挑战”可是红得很。在过去的半个多月中,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和苹果CEO库克等名流,不惜湿身出镜,加入这项公益接力游戏之中。而从8月17日起,“冰桶挑战”来到中国,在国内率先参与此挑战的是IT界人士。
简单的一个游戏,取得了巨大的效果。统计数据显示,从7月29日至8月18日,“冰桶挑战”为ALS协会增加了307598名新的捐赠者,连同之前的捐赠者,一共为协会带来1560万美元的捐款,远超去年同时段的180万美元。在这个创意无价的社会,创意再一次证明了自己的价值,而且还把触角延伸到了公益领域。
很显然,“冰桶挑战”是一次成功的公益创新。不管如何,这个创意能够吸引到那么多人的关注和参与,能够吸引那么多的捐款,就充分证明了它的成功。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在这个被贴上消费主义标签的社会,慈善依然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生命力。只是要将人们的慈善之心激发出来,取得最大的效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冰桶挑战”之所以能够成功,特别是得到IT界人士率先响应,与其流淌着创新的力量和互联网思维的血液,密不可分。在“冰桶挑战”身上,可以看到有趣性、互动性、共享性、颠覆性等特征,而这正是互联网思维的特性。公益事业是一种道德事业,但是道德并不意味着要板着面孔,公益行为虽然高大上,但也同样可以放下身段,娱乐大众。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公益不是没有空间,而是关键看能不能走进人心。
冰桶挑战,就这么一个小小的策划,引起了这么多的关注,获得了这么大的成功,充分启示我们从事公益事业,也必须发挥创新的力量,注重互联网思维。
下列关于“冰桶挑战”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冰桶挑战”已经火得一塌糊涂,不知道的人已经很少。
B.“冰桶挑战”成功的人都会向美国的ALS协会或国内罕见病公益组织“瓷娃娃”进行捐款。
C.“冰桶挑战”参与者要么自己浇冰水,要么捐赠100美元。
D.雷军、罗永浩等国内知名IT大佬纷纷加入“冰桶挑战”,有作秀嫌疑。

“冰桶挑战”之所以很火,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尔·盖茨、扎克伯格、库克等名流,不惜湿身出镜,IT界人士率先响应,在社会上产生很大的反响。
B.“冰桶挑战”这一活动流淌着创新的力量和互联网思维的血液,具有有趣性、互动性、共享性等特征。
C.“冰桶挑战”是一个成功的策划,放下了身段,娱乐了大众,走进了人心。
D.“冰桶挑战”是公益事业,是一种道德事业,能帮助“渐冻人症”,有很大的社会价值。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渐冻人症”是一种渐进性的神经退行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初期的症状包括肌肉无力或行动僵硬等,国内罕见。
B.“冰桶挑战”的成功,从某种角度看,在这个被贴上消费主义标签的社会,慈善依然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生命力。
C.“冰桶挑战”这一活动,在短短几十天里,为ALS协会增加了很多捐赠者,带来很多捐款,远超同期。
D.公益创新力量有限,只要将人们的慈善之心激发出来,就会取得最大的社会效果,带来很大的社会价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马歌东:我崇尚“自讨苦吃”的人生
吴锦
2010年5月,上海世博园展示区,人们对着一幅形体修长、圆润飘逸的书法作品惊叹不已:“这是哪种字体?以前从来没见过!”媒体也竞相把镜头对准了创作者——学者、书法家马歌东教授。
头发灰白、略显疲惫的马歌东依然淡定:“这是马氏中山篆,是我根据河北省平山县出土的2 300多年前的古中山国铭文创补的字体。”
恰如粲然耀亮的闪电,这种新字体引起的震撼前所未有:媒体纷纷报道,专家们称其“金招玉式,美不胜收”,“精妙构图,下笔如剑,精气凝于笔端,神法剑入纸背”,是古文字学和书法艺术的完美结合。为此精研26年,几乎耗尽了全部心力的马歌东却无暇停留,完成了一场迁延已久的手术后,他在病床上又开始了“书谱”的修订。

1944年农历5月5日,马歌东出生在河南开封。祖父马振波是当地文化名人,17岁中举,素工声韵,多有著述,后任省文史馆馆员。父亲马可仲曾就读上海美专,尤擅国画。上小学时,马歌东总能看到祖父读书吟咏、改删旧稿,书房摆满了线装《佩文韵府》《资治通鉴》及李杜诗集等典籍。浸润在醇厚浓郁的古典文化氛围中,他吸纳着先贤智慧,早早就开始追寻诗意人生。
1981年,马歌东在西安留校任教,讲授中国古典文学,撰写论文,崭露头角。然而,他很快发现,这个古老学科研究多年,如果不能开拓新领域、采用新方法,势必陷入困境。
偶然一次机会,马歌东遇到了日本汉诗,也就是日本人写的中国古典式诗歌作品。仿佛是命定的宿缘,“我与汉诗相互选中,这是一个知识分子的使命,也出自我心灵深处朝圣的本能。”他自学日语,五年苦读,终能流利地落笔成章。
1987年春,马歌东赴日本福井大学讲学。当时国内罕见的《诗集日本汉诗》二十卷本让他眼界大开,原来日本“曾经有过一个庞大的不能消失的汉诗创作群体和一段辉煌的汉诗兴盛史。这是一片被冷落已久的荒原,它深蕴着世界文明发展史的奇迹”。他不顾一切地扑了上去,确立了日本汉诗溯源比较课题。十数年如一日的翻检,书断线、卷坠页已是常事,甚至不得不“孤芳自赏,我行我素”,面对不合时宜的窘迫。
2004年1月,专著问世,被誉为“当今研究日本汉诗最为全面、精致之作”。国内专家赞叹他“耐住了寂寞,越过了坎坷”,日本学者感念他“把日本汉诗介绍到了汉诗的故乡”。

创补“马氏中山篆”新字,则是马歌东人生的另一个高峰。
创补新字,关键在于科学严谨。马歌东确立了三原则,即符合古文字结构的发展规律,有古文资料依据,遵循约定俗成法则。他参照“中山三器”铭文特征,确定了414个基准字,结合传统“六书”字体结构,利用《说文解字》《古文字类编》《金文编》等十余部文献,一笔一画地抠。有时本已反复考证,却又被新发现的“铁证”推翻,一些字甚至经过几年摸索才能确定下来。
创补新字的过程犹如“补天”,是对人耐力极限的考验。整日埋首书堆,常常是对面小学的陡然寂静提醒他又过去了一星期。马歌东就这样按迹循踪,反复斟酌,创作出了5 000余字,命名为“马氏中山篆”。2008年年底,收录40余幅书法创作的“作品集”先行出版。更为精审繁难的“书谱”四易其稿,即将面世。湮没了2 300余年的中山篆书重见天日,由此正式迈入书法艺术殿堂。
“夫妻共砚,人生一幸!”夫人张芳谦和沉静,志趣高雅,有着精湛的书法才艺,被誉为“海棠人物”。他们夫妻“既是知音,亦是诤友”,生活中相濡以沫,工作上苛刻挑剔。如今,孩子们事业有成,他们的二人世界温馨淡定。张芳回忆,“先生常伏案于北屋窗下,我涂鸦在南屋阳台,合作时两人聚首中间的书房。每天的‘课间休息’,我们或在小客厅打康乐球,或下到颐养着我们的小花圃里莳花弄草”。
马歌东说:真正的学者不能“安分守己”,我崇尚“自讨苦吃”的人生。
(有删改)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马歌东取得的成就与他受到的家庭熏陶有莫大关系,尤其是祖父教导了他古典文化,为他以后的从教、研究打好了基础。
B.在学术上马歌东有着敏感的发现:中国古典文学这个古老学科研究多年,如果不能开拓新领域、采用新方法,势必陷入困境。
C.“我与汉诗相互选中,这是一个知识分子的使命,也出自我心灵深处朝圣的本能。”因此,马歌东与汉诗有着命定的宿缘。
D.确定了汉诗研究的方向,马歌东十数年如一日地钻研、探究。功夫不负有心人,马歌东在这一领域终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E.创补“马氏中山篆”新字,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但马歌东经受住了考验,历经坎坷,使湮没了2 300余年的中山篆书重见天日。
马歌东做了哪些“自讨苦吃”的事?具体吃了哪些苦?
马歌东不“安分守己”崇尚“自讨苦吃”的人生,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