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
|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
1939年1月2日,毛泽东在八路军《军政杂志发刊词》中提出:“八路军的这些成绩从何而来?……其中友军的协助是明显的,没有正面主力的英勇抗战,便无从顺利地开展敌后方的游击战争;没有同处于敌后的友军之配合,也不能得到这样大的成绩。”毛泽东旨在说明
| A.国共两党在抗战期间始终密切合作 | B.敌后战场已成为中国抗战的主战场 |
| C.百团大战取得最终胜利的主要原因 | D.国民党军队在两个战场的重要贡献 |
毛泽东说:“大家不应只看到一个广东,湖南也是很重要的。湖南民众组织比广东还要广大,所缺的是武装,现在适值暴动时期,更需要武装……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这一思想的提出
| A.说明了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唯一斗争方式 |
| B.体现了中国革命道路的新构想 |
| C.表明了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
| D.明确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 |
下图是《中国近现代几种主要经济形式的发展走势示意图》。影响其中3(曲线)所代表的经济形式迎来发展最高峰的原因表述正确的是
| A.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侵略 |
| B.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
| C.官僚资本控制经济命脉迅速膨胀 |
| D.南京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
截至1894年,外资在华企业不过一百余个,在华工业投资总额约2800万元。而到了1914年,外国在华工业投资总额约1106万美元,较1894年前工业投资扩张了近8倍。(徐继玲《近代德国在华企业投资述略》)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 | B.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
|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 D.列强侵华方式的转变 |
近代某思想家在其言论中有这样一段论述“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中、西学之为异也,如其种人之面目然,不可强谓似也。”该思想家的观点是
| A.反对中体西用,主张完全照搬西方文化 |
| B.认为中西方文化各有各自独特的作用 |
| C.反对学习西方文化,主张中体西用 |
| D.认为中体西用在当时不被人们所认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