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哲学家公孙龙曾提出一个“鸡三足”论的哲学命题,他认为鸡除了有实实在在的具体的“二足”外,还有另一只是名称和符号的“足”,所以对鸡来说共有“三”只“足”。公孙龙的论断 ( )
| A.认同了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 | B.承认了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符号 |
| C.混淆了物质和意识的区别 | D.否认了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
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全国政协通过调研视察等方式建言献策,提出资源有偿使用、综合治理城市大气污染等建议,被有关部门采纳。这是全国政协在履行()
| A. | 政治协商职能 | B. | 公共服务职能 |
| C. | 参政议政职能 | D. | 社会管理职能 |
国家性质即国体,是指()
| A. | 各政党在国家中所处的地位 | B. | 各国家机关在国家中所处的地位 |
| C. | 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所处的地位 | D. | 各社会组织在国家中所处的地位 |
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关注发展质量、增加民生福祉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在城市形象宣传中,"幸福""活力""生态"等成了常见的宣传语。这说明()
| A. | 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
| B. |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
| C. | 语言的变化决定意识的变化 |
| D. | 社会意识的变化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
身体每况愈下的病人看着窗外的一棵树,树叶在秋风中一片一片地掉落下来。她说:"当树叶全部掉光时,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画家得知后,画了一片青翠的树叶挂在树枝上,看着这片始终没有掉落的绿,病人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故事蕴含的哲理是()
| A. | 精神的力量可以派生出物质的力量 |
| B. | 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控作用 |
| C. | 实践活动可以割断不利于人的联系 |
| D. |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
"梦想是海市蜃楼,还是绿洲,关键取决于你是否停止跋涉的脚步。"与这句话内涵一致的是()
| A. |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 |
| B.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 C. | "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 |
| D. | "人类的心灵需要理想甚于需要物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