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统一文字 | B.开创皇帝制度 |
C.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 | 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
1919年12月,重庆《川东学生周刊》创刊。对其创刊宗旨:“排斥强权”和“改良社会”理解全面的是
A.反对北洋政府 | B.追求自由民主 | C.反帝反封建 | D.抨击专制皇权 |
有学者这样描述中国近代经济的基本格局:“第一世界已是马达隆隆、汽笛长鸣,是工业文明曙光初现,而第三世界则依然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传统的畜牧业经济,第二世界则是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男耕女织,耕织结合的传统农业经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近代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②民族工业占绝对优势③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区域差别④形成均衡发展的经济格局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③④ |
“康有为认为,《论语》中‘仁者爱人’的思想、韩愈《原道》中的‘博爱之谓仁’的观点、《大学》里的‘平天下’等说法,都是‘博爱、平等、自由而不侵犯人之自由’的具体表述,所以,‘夫自由之义,孔门已先倡之矣’”。从材料中获取的信息不包括
A.康有为将西方的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的儒家思想结合起来 |
B.康有为认为近代西方自由平等理论在中国“古已有之” |
C.康有为认为孔孟学说中充满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 |
D.康有为主张君主立宪,实行渐进变革 |
辛亥革命爆发后,南方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外蒙古的部分王公却反对外蒙古“独立”,这些王公
A.与满洲贵族利益一致 | B.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
C.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 D.维护祖国的统一 |
茅盾的小说《春蚕》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但他很相信陈老爷的话一定不错。并且他自己也明明看到自从镇上有了洋纱、洋布、洋油——这一类洋货,而且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以下对这段描写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小农经济受到沉重打击②列强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③中国的自然经济完全瓦解 ④列强的侵略客观上推动了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A.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