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苏,人瘦尚可肥,人俗不可医。”从苏东坡的这首诗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是( )
A.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 B.避免盲从,讲究实惠 |
C.精神消费可以取代物质消费 | D.坚持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相协调 |
一曲富含现代音乐元素的奥运歌曲《北京欢迎你》红遍全国。而这首灵感源自童谣的歌曲是用中国古代宫、商、角、徵、羽五调式谱写,“歌曲中流淌的全是中国DNA”。上述材料主要说明
A.传统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 B.优秀文化具有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 |
C.社会实践是实现文化创新的源泉 | D.文化创新必须实现传统和现代的融合 |
某先生生病了想吃水果,有人给他买来香蕉和苹果,他说:“我想吃的是水果,不是这些东西。”此人
A.坚持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
B.否定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
C.坚持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相互联结 |
D.否定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相互联结 |
“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这一论断表明
A.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 B.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有人生价值 |
C.社会价值是由个人努力程度决定的 | D.人生价值在改选世界中体现出来 |
《格萨尔王传》是在藏族古老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等民产文学作品的基础上于11世纪集体创作而成的。一千多年来,我国藏族与蒙古族民众世代口耳相传,保存下了这部世界上最长的史诗。《格萨尔王传》的创作和流传说明了
A.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 B.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创造者 |
C.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 D.社会历史首先是精神生产发展的历史 |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名陶知行,后来他认识到“行是知之始”,主张在实践中学习新知识,遂改名为“行知”。“行是知之始”,这句话告诉我们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B.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
C.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 | 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