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下列各项中不能证明上述观点的有
| A.宪法授予皇帝巨大权力 | B.宪法未赋予议会立法权 | 
| C.内阁和宰相只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 D.皇帝和宰相控制了议会 | 
1932年,国民政府军政部长何应钦发表《开发西北为我国当前要政》,认为“西北为中华民族摇篮,又是中国大陆之屏蔽” 。这年3 月,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通过决议,决定“以长安为陪都,定名为西京”。何应钦的言论和国民党决议的着眼点是
  A.复兴西北政治中心和国防基地的地位
  B.B.建设西北以便利剿灭共产党和红军
  C. 加强西部开发以促进全国整体发展
  D. 为应对日本侵略深入作持久抗战准备
下图所示为1920年胡适等发表的《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部分),由此可见
| A.作者不完全认同五四运动 | B.作者主张改革应从学生开始 | 
| C.五四运动没有带来任何影响 | D.五四运动的余波延续了一年 | 
近代某思想家说:“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其思想主旨是
| A.动员工农群众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根本条件 | 
| B.民主政治的根本条件是让人民当家做主 | 
| C.民众思想解放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根本条件 | 
| D.推翻反动政府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根本条件 | 
据记载,辛亥革命后一些城市中尽管政府严令剪辫,不少士绅仍“视无发者如同仇敌”。有的城市公然成立了“保辫会”“复古会”,认为“剪辫即系投洋”,以致20世纪20年代“辫发犹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
| A.辛亥革命对移风易俗起了巨大作用 | B.封建势力在革命后恢复旧有统治秩序 | 
| C.剪辫运动缺少广大基层民众支持 | D.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过程曲折 | 
下图所示为1904年驻日大使杨枢的一则奏折(部分),造成该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儒家文化传统一向重道轻器,重人伦轻科技 | 
| B.甲午战败后,国人救国求速成,学习文科较易入门 | 
| C.日本近代化起步时间短,科技不如欧美发达 | 
| D.甲午战争后后国人的救国思潮由物质层面转向制度层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