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最能体现这一结论的是
A.苏州丝织业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
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
C.租佃经营方式的推广 |
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白银 |
据清代叶梦珠《阅世编》载,晚明上海“棉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两,多或数十万两,少亦以万计,以故牙行奉布商如王侯,而争布商如对垒。” 材料反映出明代
A.商业较繁盛但是缺乏竞争 | B.农产品出现商品化趋势 |
C.上海的对外贸易发达 | D.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商业资本活跃 |
“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与雍正的这句话观点不一致的是
A.“上农除末,黔首是富” |
B.“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
C.“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
D.“禁商办、仆役、倡优、下贱不许服用貂裘” |
唐人张籍在《贾客乐》中写道:“年年逐利西复东,姓名不在县籍中。农夫税多长辛苦,弃业宁为贩宝翁。”该诗反映的现象是
A.商人经商获利刺激农民弃农经商 | B.商人好逸恶劳,弃农经商 |
C.农民赋税沉重,被迫弃农经商 | D.唐朝商业繁荣,农业落后 |
《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这说明了①唐朝的市有时间限制②唐朝的市坊分立③唐朝时对市有一定的管理限制④唐朝时期商业繁荣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