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60年代以后,早期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 )
①主张与外国进行商战,发展民族工商业 ②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③提倡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④提出了维新变法主张
|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1936年11月,蒋介石非法逮捕救国会七位领导人,李宗仁、白崇禧发出紧急营救电,赞扬“七君子”系爱国热情所应有之表现,要求政府“对于爱国运动似不应压迫”。这反映出()
| A.国民党内部派系之间的斗争激烈 |
| B.蒋介石已经遭到社会各阶层反对 |
| C.抗日救亡已成为当时的时代潮流 |
| D.李宗仁等主张建立抗日统一战线 |
蒋廷黻在《大公报》上撰文指出,在江西苏区,几乎一无所有的红军,却能抵抗十倍其众的国军,至今坚挺不倒,根本原因即在于它实行了国民党不能实行的民生主义。这里,蒋廷黻所说的“民生主义”即是中共实行的()
| A.工农武装割据 | B.土地革命 |
| C.创建革命根据地 | D.开展游击战争 |
1912年颁布的《临时约法》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里程碑,但却为后人诟病。“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对此后北洋军阀视宪法为儿戏起到了不好的示例作用。这种评价主要基于《临时约法》()
| A.强烈的排满色彩 | B.缺乏明确反帝要求 |
| C.明显的限袁倾向 | D.最终成为一纸空文 |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的意识 |
|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
|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的主张 |
| D.辛亥革命的民主共和的思想 |
官僚地主杨宗濂兄弟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既投资近代棉纺织工业,又大量购买田产,增强自己的地主地位。杨氏如此选择的原因是()
| A.受传统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 |
| B.受到近代工业利润的驱使 |
| C.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
| D.处于半封建社会转型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