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秦策一》中:(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文中的“人” 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谁的利益( )
A.没落贵族 | B.立功将士 |
C.新兴地主 | D.富裕农民 |
1973年,某一国际组织号召其成员国要“通过有效行使反对霸权的国家主权来巩固它们的独立”,“拒绝任何形式的奴役和依附、任何干涉和压力。”这一组织是
A.华沙条约组织 | B.联合国 |
C.不结盟运动 | D.欧洲共同体 |
30年代初,苏联中央主管经济的部门有5个,到1939年增加到34个,1941年增加到37个。部门的不断增多反映出苏联
A.经济管理体制高度集权 | B.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
C.公有制经济占优势地位 | D.国民经济总量显著增加 |
《全球通史》是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代表作。在其中第三编《西方优势地位时的世界》这样写到:“这一时期是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在世界历史上居有突出地位。欧洲的霸权不仅在政治领域——以大殖民地帝国的形式——表现得很明显,而且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也表现得很明显。“这一时期对应的时段是
A.1500~1600年 | B.1600~1763年 |
C.1763~1914年 | D.1945~1991年 |
在探究英国责任内阁制特点时,某同学摘选了下列史料。你认为其中有误的是
A.“拥有下院多数事事可成,没有下院多数一事无成” |
B.“就数量和重要性而言,下院十分之九的议案是通过政府之手” |
C.“内阁,一个起进口作用的扣子,而被连接和紧扣的是国家的立法和行政部分” |
D.“不同的部门应该保持依据一个自由政府的性质所容许的那样的独立和彼此分立” |
1978年2月,在全国计划工作会议上,中央政治局批准了国家计委提出的《关于经济计划的汇报要点》,提出到2000年以前,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许多省的工业水平将赶上和超过欧洲的某些工业发达国家。这表明
A.党的工作重心实现了向经济建设的转移 |
B.经济建设中左的思想观念没有得到克服 |
C.思想解放大大调动了经济建设的积极性 |
D.党对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认识脱离实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