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下图,两汉时官员上朝可以坐着奏事,到宋朝时官员须站着奏事,明清时期大臣奏事必须跪着。官员上朝礼仪的变化说明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 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 B.皇权不断加强 |
| C.封建等级制度不断强化 | D.古代礼仪不断发展完善 |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毫州出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霞。一州唯两家能织,相与世世为婚姻,惧他人家得其法也。”上述材料表明( )
| A.市场需求促进手工业技术的推广 | B.家庭手工业技术保守封闭 |
| C.毫州成为当时丝织业的生产中心 | D.手工业技术通过家庭传承得以发展 |
新中国成立初期,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对建国初期“一边倒”方针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它是改革开放前我国的一项基本外交方针 |
| B.它使我国丧失了同苏联的平等关系 |
| C.它是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体现 |
| D.它使我国断绝了同西方国家的联系 |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这标志着我国人民民主政治和人民民主法制建设进入新阶段。这里的“新阶段”主要是指( )
| A.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结束 | B.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宣告确立 |
| C.国家根本大法和人民民主政权建立 | D.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与宪政基础奠定 |
学者汪辉在谈论新中国的某一制度时说,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其中国家主权的单一性与以人民政治为中心的社会体系的形成是区别于王权条件下的朝贡体制的关键之处。我把它看成是帝国的遗产、民族国家与社会主义价值的综合”。材料中的“它”是指( )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B.政治协商制度 |
|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D.村民自治制度 |
1953年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宪法起草委员会。宪法起草委员会由32人组成,委员名单由毛泽东提出,构成比例为:民主党派如民革、民盟、民建各2位,其余民主党派及人民团体各1位。以上材料说明( )
| A.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多党合作协商制度的产物 |
| B.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体现了民主协商的精神 |
| C.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产物 |
| D.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体现了阶级斗争的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