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陷于信仰的苦恼中,不断叩问圣保罗的这句话,想弄清他的意思。……而那段话的意思就是:福音书表现了神的裁判……慈悲为怀的神通过它让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这种观点
| A.要求废除天主教及其教会 | B.使人获得灵魂自救的自主权 |
| C.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辩护 | D.为资本主义社会描绘了蓝图 |
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对这次会议,认识不正确的是( )
| A.它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 |
| B.它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与事实求是的思想路线 |
| C.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揭开序幕 |
| D.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出现了两年“徘徊”期 |
1971~1978年,我国共援助37个第三世界国家建成了470个项目,超过1955~1970年建成的援外项目总和,对外经济援助的支出为前16年总和的109﹪。这反映了( )
| A.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 |
| B.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 |
| C.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
| D.经济援助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手段 |
1900~1901年间,上海地区“言爱国者”,多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尚不知革命为何物”。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
| A.革命派尚未开展救亡运动 | B.上海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 |
| C.废除帝制成为社会的共识 | D.改良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潮 |
十月革命后,孙中山一面强调“以俄为师”,一面强调“不可学俄人之焦头烂额也”。据此可知孙中山主张( )
| A.借鉴代议制度,摒弃党国体制 |
| B.发展私人资本,预防国家资本垄断 |
| C.学习苏俄革命精神,不采用苏维埃制度 |
| D.推动土地革命,实现“耕者有其田” |
晚清时期清政府实行专利制度,允许企业享有长时间生产经营垄断权。1912年北京政府规定专利保护期限最高为5年。后财政总长周学熙等为其所设公司申请30年的专利权时,未获得批准。这反映了民国初期( )
| A.建立了系统完善的经济法制体系 |
| B.经济立法鼓励工商业自由竞争 |
| C.中央政府限制官营商业的发展 |
| D.经济法规得以完全遵照执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