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都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共产党宣言》的这一论述主要蕴含了(   )

A.阶级斗争理论 B.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C.资本全球扩张理论 D.无产阶级政党理论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下图为近代《开放口岸分布图》 ,其格局形成于(  )

A.鸦片战争之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C.甲午战争之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

1851年和1911年都是辛亥年,在中国都发生了大规模的革命化运动,这两场革命运动的相似之处有()

A.都是从中国南方开始
B.发动者都希望按照西方的模式改造中国
C.都大大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D.发动者都尝试用暴力推翻清朝,最后被其绞杀

《晚清大变局中的思潮与人物》中评价某人所写的一本书,写道:它的历史作用在于它抛弃了那些不切实际的空想,勇敢地承认了能人的创造性劳动和富者经营的事业的价值和正当性。通过实行专利制度,“准富者请人雇工”,奖励私人兴办各种工商企业、开矿、办银行、办“学馆”和各种福利事业,从而把旧式的农民战争与切合当时中国需要的历史进步事业直接联结起来。“某人”是()

A.洪秀全 B.洪仁玕 C.孙中山 D.李鸿章

一位传教士将他描述为“一个彻头彻尾的中国人”。对他来说,虽然创办了许多现代化事业,但他从不提倡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和道德教化。这位传教士所描述的“他”应该是()

A.林则徐 B.张之洞 C.郑观应 D.康有为

下面是鸦片战争时期中英战舰对比图,这从一个侧面突出反映了()

A.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差距 B.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距
C.华夏文明与欧洲文明的差距 D.儒学文明与基督教文明的差距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