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年前,非洲人手里拿着象牙,欧洲人手里拿着《圣经》;500年后,欧洲人手里拿着象牙,非洲人手里拿着《圣经》。”这句话突出了近代以来世界殖民体系形成过程中的
| A.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融合 | B.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冲突 |
| C.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融合 | D.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冲突 |
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中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的特征是
|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 B.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
| 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 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
传国玉玺是王朝宫廷珍宝,国之重器,由秦始皇下令镌造,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自秦以后,玉玺在帝王中不断传承和争夺,五代时消失于战乱中,虽历代不懈搜寻,但最终还是下落不明。在帝王眼中,玉玺的价值在于
| A.证明皇位正统合法 |
| B.体现专制独尊权力 |
| C.保证皇位世代永续 |
| D.震慑割据篡权企图 |
韩非子认为:“明君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体现中央集权思想 | B.符合现代法治理念 |
| C.加强地方行政管理 | D.强调法律的权威性 |
孔子说:“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孟子说:“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孔子和孟子都强调
| A.臣子必须绝对服从君主 |
| B.君臣要各安其位,各守其职 |
| C.臣子要为君主做出牺牲 |
| D.君臣的“离合”,以道是否相同为前提 |
民国时期,初小四年级课本《平等》一文写道:“共和国无阶级之分,人人平等,受治于同一之法律…… 虽以大总统之地位,犹必谨守法律,不能恃势以凌人。一旦罢职,即与齐民无异。”这表明
| A.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发生根本变化 |
| B.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 C.民国时期重视公民意识教育 |
| D.追求平等是民国时期教育的核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