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
“莫言热”引发“冷思考”
新华网北京10月13日电(赵颖 杨春雪 游潇)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引发中国文学界审视自身弊病,理性思索如何吸引国际文坛的更多关注。
从鲁迅、郁达夫的“中国文学世界化”,到上世纪80年代“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学”理念,中国近百年的文学梦想终于得以实现。“莫言获奖标志世界文坛对中国文学正发生从感兴趣、关注到肯定的转变。”西南大学文学院院长王本朝说。
然而,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院长张鸿声指出,该奖项认可了莫言的文学成就,但还不能过于乐观地认为中国文学已被世界文坛接纳。
文学评论家徐妍认为,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和源远流长的本土文化,造就了拥有独立古典审美体系的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历程不过百年,虽然涌现了大量文学巨匠和优秀作家,但仍不得不接受“西方中心论”的文学现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当代文学因社会变动而被打上了时代烙印。当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文学创作呈现多元化趋势。
然而,目前中国文学受市场导向和过度产业化影响,发展态势令人担忧。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薛永武认为,一些作家急于求成,缺乏“坐冷板凳”的精神。很多文学作品以出版发行为目的,过于注重商业利益,在反映人性的深度和广度方面还有欠缺。
“作者缺乏思考能力和表达勇气,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敏感和对人性的关怀,致使文学创作日益脱离真切的社会现实和中国人的生存状态。”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吴子林说。他呼吁作家沉下心来,从日常生活中探寻历史演进的真理,让作品回归现实,回归人性。
“文学作品的评价标准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薛永武说。作品应立足于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揭示,同时注重对艺术美的创造。
优秀的文学作品植根于适宜的土壤。王本朝呼吁加速中国文学体制改革,探索有益于文学发展的管理方式,为作家提供自由广阔的创作空间。同时,应注重培养青年作家,为文坛注入新生力量。
薛永武希望中国作家在不断提高文学创作水平的基础上,关注海内外读者的审美需要,加强与外国作家、文学评论家的交流,不断完善作品的内容和艺术风格,以吸引世界文坛的关注。
“世界文坛需要中国,中国作家需要走向世界。”他认为艺术风格的多元化以及与世界文学相融合是中国文学未来发展的趋势。王本朝鼓励中国作家保持与当代世界文学发展潮流的密切联系,坚持中国立场,培养世界眼光,尝试文学观念和手法的创新,书写当代中国的独特故事。
“中国文学的复兴需要广采博取,推陈出新,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薛永武说。中国作家应该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正确理解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以富有民族特色的内容和形式,体现世界普遍关注的社会议题。
来源 2012年10月13日 新华网阅读全文,说说“莫言热”引发了中国文学界怎样的“冷思考”?
“优秀的文学作品植根于适宜的土壤 ”,划线句“土壤”具体指什么?
从文中材料来看,目前中国文学发展态势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面对当前各地方电视媒体的“选秀热”、“造星热”、一些青少年朋友的“追星热”现象,你有怎样的“冷思考”?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十年前的中国动车还未出现,而今高速铁路网络运营里程已有2万多公里,超过世界上所有其他国家高铁运营里程之和。中国计划到2025年高铁网络运营里程再增加1.5万公里。这些高铁网,能把沿线城市密切联系起来,促进经济发展。
②在中国三大人口中心﹣﹣北京、上海和广州,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逐步走向高铁轨道。此前,火车车次还未像如今这样频繁,车速很低,非常拥挤,给日常通勤带来很大的不便。现在,这三座超级城市正在借助高铁打造通勤走廊,让高铁变得像公交车一样便捷。这无疑有助于扩大中心城市劳动力和消费者的群体。
③毫无疑问,卫星城镇的房价要比大城市便宜很多。比如,昆山的房价比上海便宜七成,但是它们之间的动车行驶时间仅为19分钟,票价也才25元,那些试图逃离上海高房价压力的人们,自然会到这里创业、工作和生活,所以高铁也促进了卫星城镇资金和人才的获得。
④中国正在建立一种“高铁经济”。世界银行在2014年发布的一份报告中指出,高速铁路的效益是“非常可观的”,很可能会提高中国沿海地区企业10%的生产力。
(选自《南风窗》有删改。)
【注】①通勤: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上下班。
(1)给本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2)第三段划线句运用了 、 和 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的说明了 。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说明内容看,本文属于事理说明文。
B.第①段中加点的“这些高铁网”是指1.5万公里运营里程的高铁网络,
C. 高铁不仅能促进大城市的经济发展,也能带动其卫星城镇的发展,
D.最后一段中加点的“很可能”表明高铁“会提高中国沿海地区企业10%的生产力”是一种推测,且对这一推测的实现充满信心。
阅读散文,完成下列各题。
观秦兵马俑
①车驶过秦始皇陵,骊山巍峨,扑人眉宇。一个高高的土丘上长满了郁郁葱葱的石榴树,田地里长满了青青的蔬菜,间或能看到青翠茁壮、逗人喜爱的麦苗。
②西安是一个最容易让人发思古幽情的地方。看到半坡,自然就想到了蒙昧远古的祖先,想到汉族公认的始祖轩辕黄帝。骊山当然让我想到周幽王和骊姬,始皇陵里埋着妇孺皆知的秦始皇,而茂陵是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的陵墓。至于唐代,那遗迹更是到处可见。抬头一看,低头一想,无一不让你想到唐诗辉煌的黄金时代,想到那些显赫的诗人与脍炙人口的诗句。走过灞桥,我怎会不想到当年折柳赠别的名句和真挚不舍的友情呢?一看到终南山,那“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的吟咏之声,就在我耳边响起。一走过渭水,那“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的诗句马上把我带到了长安的深秋中,凉意袭人。而“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把春雨中千树万树枝头滴着红雨的杏花带到我眼前,湿意阵阵。大明宫“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①”,我仿佛亲眼目睹当年世界首都长安的情景,大街上熙熙攘攘,在黄皮肤的人群中夹杂着不少或白或黑、衣着怪异、语言奇特的外国学者、商人、僧侣、外交官。……
③总之,在乘车驶向秦俑馆的路上,我眼前幻影迷离,心头忆念零乱,耳旁响着、嘴里吟着美妙的诗句,纵横八百里,上下数千年,浮想联翩,心潮腾涌。我既愉快,又怅惘;既兴奋,又冷静,中间还夹杂一点似乎是骄傲的意味。
④就这样,转眼之间,我们到了秦兵马俑馆。
⑤我们先参观了大厅旁边的一间小厅。中间陈列着一辆铜车、四匹铜马。四匹铜马神采奕奕,仿佛正在努力拉着铜车奔驰。一个铜军官坐在车上,驾着这四匹马。看到这样精致绝伦的艺术国宝,人们都不禁啧啧称叹,我心中那一点骄傲的意味不由得浓烈起来了。
⑥走进大厅,那真是硕大无比,目测、至少有几个足球场大。站在栏杆旁边向下面的大坑里望去,那兵俑和马俑都成排成行地站在那里。将军俑、铠甲武士俑、骑马俑等等,好像都聚精会神地站在那里,静候命令,一个个秩序井然,纪律严明,身体笔直,纹丝不动。兵俑中间间杂着一些马俑,也都严肃整齐,伫立待命。我原以为,这些兵俑都是一个模子里塑制出来的,千篇一律。但是仔细一看才发现,他们的面部表情几乎都不相同:有的像是在微笑,有的像是在说话,有的光着下颔,有的留着胡子,个个栩栩如生,神态各异,没有发现一个愁眉苦脸的。我简直难以想象当年的艺术家是怎样塑制这些兵马俑的。这不叫它是宇宙间一大奇迹又叫它什么呢?
⑦我的思潮又腾涌起来,眼前幻象浮动,心头波浪翻滚。我仿佛看到前排坑道里的兵俑和马俑一齐跳动起来。兵俑跑在前面,马俑紧紧地跟在后面,有的兵俑骑上马俑,他们都在将军俑的率领下,奋勇前进。后排坑道里那些还没被完全挖出来的兵俑和马俑,有的只露出了头,有的露出了半身,有的直着身子,有的歪着身子,也都在那里活动起来。那高低不平的地面此时在我眼中忽然变成了海浪,汹涌澎湃。兵俑和马俑正从海浪中挣扎出来,奋勇地向前奔去。他们一飞出大厅,看到河山大地花团锦簇,人们意气风发,都大为惊诧与兴奋。他们边说边飞,浩浩荡荡,飞向骊山,飞向天空。
⑧这八百里秦川可真是一块宝地啊!几千年来,我们多少代人在这里胼手胝足②,辛勤耕耘,才收拾出如今这样的锦绣河山。现在在秦俑馆内,外国朋友,男女老幼,穿着五光十色的衣服,说着稀奇古怪的语言,其数目远超过国人。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我,那油然而生的骄傲感与幸福感,现在更加浓烈起来了。
⑨我依依不舍地离开秦俑馆。此时天色渐晚,骊山山顶隐入薄薄的暮霭中,周围一片宁静。那浩浩荡荡的兵马俑队伍大概已经飞越了骊山,伴随我的心飞掠那八百里秦川。
(摘自《季羡林散文选》,有删改)
【注】①冕旒(mian liu):这里代指古代帝王。②胼手胝足:手脚上因劳作而结满了老茧。
(1)通读全文,依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游踪 |
所见(所想) |
所感 |
① |
丰富的历史遗迹,灿烂的诗歌文化 |
似乎有一点骄傲的意味 |
秦兵马俑馆小厅 |
② |
骄傲的意味浓烈起来了 |
秦兵马俑馆大厅 |
规模宏大,形态各异,飞奔向前 |
③ |
(2)简要分析第④段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3)联系上下文,赏析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语言特色与表达作用。
(4)文章标题为“观秦兵马俑”,但作者为何一开始详写了车行途中的所见所想所感,而并没有直接写“观秦兵马俑”?请结合文章主旨作简要阐释。
(5)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的景物描写为全文定下了充满活力、兴奋昂扬的情感基调。
B.第②段末尾的省略号隐含的意思是:在西安,引发思古幽情的历史遗迹与脍炙人口的诗歌还有很多。
C.第⑥段末尾画线句强调的意思是“不知道到底要怎么称呼、评价那些兵马俑才恰当”。
D.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与第②段画线诗句表达的意境是不同的。
阅读议论文,完成下列各题。
利剑总是对精神俯首称臣
高国成
①拿破仑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力量﹣﹣利剑和精神,从长远说,精神总能征服利剑。
②一名军人过硬的本领,是拳头暴是意志;一支军队可持的法宝,是武器装备更是战斗精神。在人民军队的历史上,无论是对抗反动派军队,还是对垒日本侵略军,我们从来没在武器装备上占有绝对优势,但总能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其中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军具有“逢敌亮剑、英勇顽强”的血性虎气,具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这也充分印证了这样一句真理:利剑总是对精神俯首称臣。
③如今,少数吃着薯片、看着大片、玩着芯片长大的年轻官兵,对强敌有少许“恐高心态”,对精神能否战胜利剑有所怀疑,对传承军人血性的意义认知不足,对立足现有装备打胜仗的信心、决心不足。有的唯技术论,认为技不如人,打赢胜算不大;还有的唯武器论,认为器不如人,无法与对手较量。
④剑之利靠科技,剑之雄靠士气,剑之魂靠血性。战场不仅是武器装备的对抗,更是军人血性和勇气的较量。精神上有了“恐高症”,战场上就无法抢占胜利的“制高点”。武器上的差距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观念上有“代差”、精神上有“落差”。武器装备上的不足可以通过意志、精神和信念等因素来弥补,而心理上的“恐高”不消除,精神上的“准备”不到位,未战先怯、遇敌先怂,何足一战?
⑤战争的胜负,四分之三取决于精神因素,只有四分之一取决于实际力量的对比。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军一个军拥有坦克430辆,我初入朝的6个军无一辆坦克;美军一个步兵师拥有电台1600部,我一个军才数十部,仅装备到营,营以下通信依然靠军号和哨子。但是,志愿军打赢了战争,获得了对手的尊敬,靠的就是“东方之谜”的神奇、“钢少气多”的魅力,以及“原木在移动①”的震撼。!
⑥气为兵神,勇为兵本。气实则斗,气夺则走。缺失战斗意志,丧失必胜信念,打仗必败!甲午战争中,清军与日军的装备差距不大,但少数官兵没有敢于亮剑、刺刀见红的拼命精神,一遇强敌,要么逃跑,要么投降。如此恐惧心理、恐战心态,再先进的武器也挽救不了覆灭的命运。
⑦枪是不会自己动的,需要勇敢的心和强有力的手来驾驭。朱德元帅也说过:“勇敢加技术,就战无不胜。”未来战争中,武器在战斗力要素中的;比重有所提升。但武器依然要靠人来操作,人始终是武器的灵魂和主宰。有了人的现代化,有了人的智慧和血性,人与装备才能完美结合,发挥最大战斗力。
⑧心胜则兴,心败则衰。真正的力量,发自内心。如果内心缺乏力量而期待装备力量、技术力量来弥补,那么不管外部力量多么壮观、多么强大,恐怕都难以支撑。除了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作为新一代革命军人,必须具有敢于亮剑、血战到底的意志、血性和精神。
(选自《解放军报>)
【注】①原木在移动:朝鲜战场上,被冻僵的志愿军战士,虽动作僵硬如原木,但仍冲锋不止,视死如归,让敌军肝胆俱裂。于是联合国军士兵用“原木”来称呼让他们震惊不已的中国军人。
(1)请简述本文的写作目的。
(2)请分析文章第⑤段使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结合语境,说说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精神上有了“恐高症”,战场上就无法抢占胜利的“制高点”。
(4)下面一则材料能否证明第⑥段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进攻意大利时,为了出奇制胜,拿破仑派了一支部队翻越高山,经过一条冒险的“死亡之路”。每当部队遇到特殊困难,雄壮的冲锋号声就会响彻群山之巅。尽管在危险的攀登中到处充满了障碍,导致部队被拉长到30公里,但始终没有一个士兵掉队。四天之后,这支部队犹如神兵突然出现在意大利平原。
(5)通读全文,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
A.文章开头引用拿破仑的名言,是专门为了引出本文的论题:利剑与精神。
B.本文论证思路清晰:第①段提出问题,②至⑥段分析问题,⑦至⑧段得出结论。
C.作者认为,未来战争中,武器在战斗力要素中的比重会有所提升。武器是灵魂和主宰。只有武器装备完美结合,才能发挥最大战斗力。
D.第⑧段画线句和第②段画线句的意思基本相同,结尾处又出现,是再次发出号召,强调新时代革命军人必须具有意志、血性和精神。
“24节气”申遗成功,但是“非遗可能死在博物馆中”却成为专家们的一大担忧。请紧扣材料,为动态传承“24节气”文化出谋划策。
材料一:
2016年11月,“24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4节气有着2700年的历史,是气象“活化石”,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它的申遗成功唤起了国人的文化自觉,中华文化又多了一项被世界认可的文化遗产。
材料二:
“冬至饺子夏至面”“清明风筝谷雨花”,诗意的节气概念已经成为民俗文化的有效载体,24节气集天文、历法、农事、民俗于一身,至今还深深影响着中国以及周边很多国家人民的生活。
材料三:
但是专家说,联合国有关公约不仅看重非遗的实践价值,也看重其创新传承,24节气可被记忆和品读,但创造性传承与发展却困难重重!自豪感固然需要,但文化背后的科学精神与科学信仰如何弘扬?网上把清明节译为Tomb﹣Sweeping Day(扫墓的日子),很明显,这个翻译并不准确,外语翻译和准确对外交流的问题能解决吗?公众到哪里、去向谁咨询学习非遗的有关知识?跟24节气有关的文化、旅游商品开发状况如何?中学生不喜欢这些古董文物怎么办?(采自《中国行业资讯网》等)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要如何留念,才不枉此生
毕淑敏
①一次生病,医生让照一张头颅的CT片子。于是我得到了一张清晰准确的自己头骨的照片。我注视着它,它也从幽深而细腻的灰黑色胶片颗粒中注视着我,很严峻的样子。
②头颅有令我陌生的轮廓。卸去了头发,撕脱了肌肤,剔除了所有的柔软之物,颅骨干净得像刚从海中捞出来的贝壳。突然感觉到很熟识,仿佛见过似的……不久以前……我记起了博物馆,那里有新出土的类人猿头骨化石。夹进了几十万年进化的果子酱,颅骨还是像两块饼干似的相似。造化可真是一位慢性子。假如我的头骨片落到一位人类学家手里,便可以十分精确地分析出我的性别、年龄、体重、身高……它携带着我的密码信息,脱离我而孤零零地存在着。医生读着它,却作出我是否健康的结论,它似乎比我还重要。
③我细细端详它,仿佛在鉴赏一件工艺品。实在说,这个物件是很精致的。斗拱飞檐,玲珑剔透,为人体骨骼中最精妙的片断。不知多少稻麦菽粟的精华,才将它一层层堆砌而起;不知多少飞禽走兽的真髓,才将它润泽得玉石般光滑。阳光中的紫色,馈赠它岩石般的坚硬;和煦的春风,打磨它流畅的曲线。我感叹大自然的精雕细作。用山川日月、金木水火、天上地下、风云雨雪的物质魂灵,挑选着,拼凑着,混合着,搅拌着,一轮又一轮地循环……终于在许多偶然与必然的齿轮磨合中,缝缀镶嵌起了无数颗头颅,其中一颗属于了我。
④我不由得伸手弹弹自己乱发覆盖下的头骨,它发出粗陶罐的响声。这是一个半空的容器,盛着水、细胞和像流星一样游走的念头。念头带着阴电和阳电,焊接时就散发出五颜六色的蛛丝,缠绕在一起,像电线似的发布命令,驱使我具有各式各样的举动。正是这些蝌蚪一样活泼的念头,才使我写下了以上的文字。罐子里的水会酸腐,那些细胞会萎缩,但文字是不会生锈不会腐烂的,它们比有生命的物体更有生命。它们把念头们凝固下来,像把混浊的豆浆压榨为平滑的固体。人人都公有的文字,经过特定的组合,就属于了我。组合的顺序就是一种思索。
⑤我望着我的头颅,因为它是思索的宫殿,我不得不尊重它。它却不望着我,透过我,它凝望着遥远的人所不知的地方。它比我久远,它以它的久远傲视我今天的存在。但我比它活跃,活跃是生命存在最显著的标志之一。但和文字比起来,无论现在的活跃或者将来的久远,都黯然失色。骨骼算什么呢?甲骨文不正是因为有了文,才神圣起来,否则不过是一块烤焦的兽骨!文字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符咒,使我们得以知道一只只水罐曾经储存过怎样的五彩念头。罐子碎了,水流空了,一代又一代最优秀的念头组合却像通电的钨丝一样,在智慧的夜空勾勒着永不熄灭的痕迹。
⑥我注视看我的头颅,递给它一个轻轻的微笑:我们都有完全不复存在的那一天。那时候,证明你我曾经存在过的证据,到哪里去寻找?制造念头吧!那些美丽的像鸟一样在空中飞翔的念头,假如它们真的充满睿智,假如它们真能穿越时代的雾海,它们的羽毛就会被喜爱它们的人保存。
(有删改)
(1)为什么说头颅“是很精致的”?作者写它的“精致”有什么作用?
(2)对于“我”而言,文字为什么“比有生命的物体更有生命”?
(3)第⑤段中,“一代又一代最优秀的念头组合却像通电的钨丝一样,在智慧的夜空勾勒着永不熄灭的痕迹。”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4)文章最后的比喻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念头”?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