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严冬,荒野,松柏 
郭枫
①在黄淮大平原上,冬天,是风和雪撒野的世界。风,从塞外卷着严寒而来猛烈地袭击我们荒凉的小村庄。除非在落雪的时候,天地才会静寂下来,至于无风无雪而又有暄和的太阳温暖着咱们的日子,这是不多见的。
②北方冬天的风,是贼,是无孔不入的恶贼,可恶的风,对于贫苦人家,从来不会停止无情的摧残。走在风中,单薄而破弊的冬衣,怎么裹紧也包不住全身的抖,凛烈的寒气,一直就吹透到骨子里去!到了夜晚,采风摇撼着茅屋,门面吱吱作响,屋子颤抖着仿佛乏被寒风席卷而去。在凄厉的夜风呼啸中,屋外,不时传来树枝折断的声音,冬夜,谁知道有多么漫长?
③落雪了,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欢雪花的美丽呢?真让我们傻里傻气的庄稼人无法明白。不错,庄稼人也喜欢冬天下几场大雪,那是为了期待,期待明春的麦苗可以长得茁壮,真正在大雪天,还是冷得使人没处躲。尤其在化雪的天气,多少人都冷裂了皮肤,冻坏了身子!谁还会赞颂雪花呢?在那种年头,谁能拥有围炉赏雪的雅趣?
④不用说,在风雪的旷野里,所有的树都失去了颜色;只有松柏,于能挺立在严寒中擎起一树蓊郁的墨绿。可是,小时候,只记得松柏总是种在一些大户祖茔的基地上,每回经过,就觉得雪地里的黑松林,特别神秘,特别恐怖,黑黝黝里面藏着什么,心里认定那些松柏不是属于我们的,读书之后,书中有数不尽的松柏赞歌;不管书上怎么说,我还是喜欢活在我们生活中的那些树。我喜欢柳的娇柔、榆的粗犷、白杨的潇洒。我喜欢槐、椿以及各种常见的树木。我还是不喜欢松柏,总觉得松柏不是我们的。直到我走出了家园,跋涉过千山万水,看遍了人世的冷暖沧桑,渐渐地,我才懂得,松柏,是多么可傲的树!
⑤松柏,挺立在山峦的最高处,与白云絮语,与天风唱和,在苍茫的天地之间,树立出一种生命的风范。它站在高处,超脱于红尘之外,让群树仰望,仰望而无法企及。松柏,虽然享有无数的赞颂,却也承担着千古的寂寞啊!在红尘之中,那些不甘寂寞的人,却想借着松柏的风采,让自己伟大起来,崇高起来,这是何等的自私与愚昧啊!因此,一想到老家的原野上的那些松柏,被种在坟地里,我就为它们感到屈辱与难堪。可是,我也更懂得:为何在大风雪的旷野中?松柏要傲然挺立,擎着一树墨绿抗拒严冬的淫威了。是的,冬天的淫威,可以让柔弱的暂时低头,却永远征服不了顽强的生命。
⑥想念北方,想念老家的那些树木,当然,我更想念老家的人。想起那劳苦而沉默的人们,许多熟悉的面孔,就浮现在我眼前!那些与我血肉相连的亲人,您们可好?三十多年的岁月,可曾把你们摧折?知道吗?今天,对你们,我是如何地想念!
⑦想念北方,想念老家的树木,想念老家的人。老家的人是憨厚的,可是不要以为憨厚得什么都不懂了!那些面孔,在笨拙的憨厚中,也含蕴着细腻的清韵。那些心灵,在敦厚和善中,自有一份刚烈在!凡是以暴力加给我们的,我们会坚强地反击出去,这是永不屈服的族类。
⑧想念北方,想念老家的树木,想念老家的人。
⑨要是没有那些茁壮的树木,那莽莽荡荡的大平原,该会多么寂寞!
⑩要是没有那些劳苦而沉默的人呢?没有那广大的善良的人群,谁来撑起中国的天空!
一九八三年三月十日在台北木栅
(节选自《老家的树——怀乡散记之一》)
文章①—③段落写了什么内容?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作者笔下的松柏有什么特点?第④段反复说“松柏不是属于我们的”、“我还是不喜欢松柏”,有什么作用?
第⑥—⑧段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赏析其表达效果。
文章到第⑧段,似乎就可以收束全篇,作者又写下了第⑨⑩两段,这是否多余?请谈谈你的看法。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意象与诗歌鉴赏
①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
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诗歌创作过程
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作者对外界的事物l心有所
感,将之寄托给一个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也使读者在阅读诗歌
时能据此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出自己的感情色彩。
②营构意象的方法大体可分为三类:赋、比、兴。
③赋,即平时所说的直写其事,某一物象在作者看来已经具备了能够表达他的情感的特
质,便直接加以运用,使这一个意象直射出感情来。比,即我们常说的比喻,通过不同的方
式将作者的感情比做它物,或明喻,或暗喻,或象征,把自己的情思直接喻为人或物,使之
具有人或物的特征。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兴,必须依附于某一事物,
要有一个能引起兴的具象,然后渗透作者的感情,从而营造一种意境。创作中白描的使用往
往就可看作是一种兴,如减克家的诗《老马》就是典型的例子。诗人用白描的手法,塑造了
一个老马的形象,它让大车“装个够”“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只是把头“沉重的垂下”。在这里,老马已经是一种象征,是一种直接的起兴对象,作者借这个形象来寄托对不屈的民族个性的赞美之情。所以,兴这种创作手法既省笔墨又含义深刻。
④诗歌中意象的组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这样的组合方式更便于表达感情。并列式组合,
将有关的几组具象并列出来;对比式组合,即选取两组或两组以上的物象,互为对立,互为
映;荒诞式组合就是将不合事理逻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象组合,也即现实中不可能发生
的在。心理感觉中却能够实现。
⑤意象与美育有着不解之缘,具有美的意象的诗,才能给读者以美感。能否创造出新颖
独特的美的意象,是衡量诗歌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我们在解读意象时,感觉到它们所代表的强烈思想感情的复杂意义,使我们从艺术的视角感悟到了这首诗独具的审美情趣,也感到诗人内在的精神与诗的意象的一致性。所以,读诗,必先读懂意象。
从原文看,下列关于“意象”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意象是由内在的抽象的心意与外在的具体的物象融合而成的。
B.意象常包含某种强烈思想感情及复杂意义,人们分析意象可从艺术的视角感悟到诗歌
独具的审美情趣。
C.意借助象来表达,象是意的寄托物,意象的创作过程其实就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
D.意象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作者见闻的基础上渗透出自己的感情色彩。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比”是将作者的感情比做它物,将其情思直接喻为人或物,使之具有人或物的特征
的一种手法。
B.“兴”这种创作手法既省笔墨又含义深刻,创作中自描的使用就是一种“兴”。
C.对比式意象的组合就是选取构成对立关系或映衬关系的物象,将它们进行组合,便于
更好地表情达意。
D.意象与美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诗歌具有美的意象,读者在阅读时才能体会出美感。

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A.赋即平时所说的直说其事,平铺直叙。尽管不加修饰,但并不意味着不含带任何感情。
B.臧克家用白描的手法借老马起兴,老马此时象征了不屈的民族个性。可见,只有象征意义的事物问才能用起兴。
C.意象的组合方式很多,但不管用哪种组合方式都是为了更好的表达感情,便于读者理解体会。
D.创造出美的意象是诗歌成功的标志之一,可见意象的营构方法和组合方式等在诗歌创作中是十分重要的。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生物钟研究的历程
早在19世纪末,科学家就注意到了生物体具有“生命节律”的现象。上世纪初,德国
内科医生威尔赫姆•弗里斯和一位奥地利心理学家赫尔曼•斯瓦波达,他们通过长期的临床
观察,发现在病人的病症、情感以及行为的起伏中,存在着一个以23天为周期的体力盛衰
和以28天为周期的情绪波动。大约过了20年,奥地利因斯布鲁大学的阿尔弗雷特•泰尔其
尔教授,在研究了数百名高中和大学学生的考试成绩后,发现人的智力是以33天为波动周
期的。于是,科学家们将体力、情绪与智力盛衰起伏的周期性节奏,绘制成了3条波浪形的
人体生物节律曲线图,被形象地喻为一曲优美的生命协奏曲。
到了20世纪中叶,生物学家又根据生物体存在周期性循环节律活动的事实,创造了“生
物钟”一词。生物钟的位置到底在何处?传统的观点认为,生物钟应该存在于大脑中,但对
于具体位置的说法却又各不相同。有人认为,生物钟的确切位置在下丘脑前端,视交叉上核
内,该核通过视网膜感受外界的光和暗,使之和体内的时钟保持同一节奏。也有人认为,生
物钟现象与体内的褪黑素有密切的关系,由于褪黑素是由松果腺所分泌,因此生物钟也应该
位于松果体上。
生物钟的形成原因一直是个科学之谜。现在有外源说、内源说和生物体与环境相互作用
的综合说等。外源说认为,某些复杂的宇宙信息是控制生命节律现象的动因。美国学者弗兰
克布朗博士认为,人类对广泛的外界信息,如电场变化、地磁变化、重力场变化、宇宙射线,
其他行星运动周期、光的变化、月球引力等极为敏感,这些变化的周期性,引起了人的生命
节律的周期性。内源说认为,生命节律是由人体自身内在的因素决定的。对夜间活动的仓鼠
的试验表明,在外界条件变化的情况一下,如在与地球自传方向相反的条件下,仍然有相似
的节律。人在恒温和与外界隔绝的地下,也表现出近似于24小时的节律,因此,人的生命
节律是由人自身的因素造成的。综合说则强调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人类已经发现了若干与生物钟相关的基因,生物钟不但影响人的身心健康,而且可以在
治疗疾病中发挥重要的作用。1997年《细胞》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科学家通过对上万
只实验鼠的研究,发现了一只实验鼠的生物钟周期是27小时,并定位克隆了这个核酸发生
变异的基因,命名为“时钟”基因。通过动物实验,他们发现“周期”基因有24小时表达
节律,同时该基因的表达能随光周期的改变而变化。这一发现因揭示了生物钟的分子生物学
基础,被《科学》杂志评为当年l0大科技突破之一。
节选自2007年8期《百科知识》
下列有关“生物钟”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生物钟是科学家们将体力、情绪与智力盛衰起伏的周期性节奏谱写成的一曲生命协奏曲。
B.有人认为生物钟位于松果体上,与体内褪黑素的分泌有密切关系。
C.生物钟是生物体随时间作周期变化的包括生理、心理及行为等现象。
D.生物钟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应是能随光周期改变而变化的“时钟”基因。

依据文意,下列关于生物钟形成原因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 )

A.广泛的外界信息如电场变化、地磁变化、重力场变化、宇宙射线等变化的周期性,引起了人的生命节律现象。
B.在变温和与外界条件变化的情况下,人的生命节律也表现出近似于24小时的节律。
C.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会使生物体发生周期性循环节律的活动。
D.实验表明能随光周期的改变而改变的“周期”基因与生物钟的产生有重要关系。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周期”基困的表达能随光周期的改变而变化,说明生物钟的确切位置可能在一下丘脑前端,视交叉上核内。
B.人和仓鼠在外界条件变化的情况下,其生命节律都表现出近似于24小时的节律。
C.科学家已在实验中证明“时钟”基因在人类控制自身情感及行为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D.生物钟基因是一种核酸发生变异的“时钟”基因,有调节生物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从适当的高度往下看,大西洋城边青天白日下的海滨木板路上,为举行年会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的医学家们,就像是群居性昆虫的大聚会。同样是那种离子式的振动,碰上一些个急匆匆来回乱窜的个体,这才略停一停,碰碰触角,交换一点点信息。每隔一段时间,那群体都要像抛出钓鳟鱼的钓线一样,准确无误地向恰尔德饭店抛出一个长长的单列纵队。假如木板不是牢牢钉住,那么,看到他们一块儿筑起各式各样的巢穴,就不用感到吃惊了。
用这种话来描绘人类是可以的。在他们最强制性的社会行为中,人类的确很像远远看去的蚁群。不过,如果把话反过来讲,暗示说昆虫群居的活动跟人类事务总有点联系,那在生物学界将是相当糟糕的态度。关于昆虫行为的书籍作者,通常要在序言里苦口婆心地提醒人们,昆虫好像是来自外星的生物,它们的行为绝对是有异于人的,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几乎还是非生物的。它们倒更像一些制作精巧、却魔魔道道的小机器。假如我们想从它们的活动中看出什么显示人类特点的东西,那就是在违反科学。
不过,让一个旁观者不这样看是很难的。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它们培植真菌,喂养蚜虫作家畜,把军队投入战争,动用化学喷剂来惊扰和迷惑敌人,捕捉奴隶。织巢蚁属使用童工,抱着幼体像梭子一样往返窜动,纺出线来把树叶缝合在一起,供它们的真菌园使用。它们不停地交换信息。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
最让我们不安的是,蚂蚁,还有蜜蜂、白蚁和群居性黄蜂,它们似乎都过着两种生活。它们既是一些个体,做着今天的事而看不出是不是还想着明天,同时又是蚁冢、蚁穴、蜂窠这些扭动着、思考着的庞大动物体中细胞样的成分。我认为,正是由于这一层,我们才最巴不得它们是异己的东西。我们不愿看到,可能有一些集体性的社会,能够像一个个生物一样进行活动。即使有这样的东西,它们也决不可能跟我们相关。
(节选自《作为生物的社会》)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用这种话来描绘人类是可以的”中“这种话”所指代内容的一项是

A.为举行年会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的医学家们,就像是群居性昆虫的大聚会。
B.织巢蚁属使用童工,抱着幼体像梭子一样往返窜动。
C.假如木板不是牢牢钉住,那么,看到他们一块儿筑起各式各样的巢穴,就不用感到吃惊了。
D.那种离子式的振动,碰上一些个急匆匆来回乱窜的个体,这才略停一停,碰碰触角,交换一点点信息。

下列对“人与动物关系”的表述,属于作者看法的一项是

A.假如我们想从它们的活动中看出什么显示人类特点的东西,那就是在违反科学。
B.我们不愿看到,可能有一些集体性的社会,能够像一个个生物一样进行活动。即使有这样的东西,它们也决不可能跟我们相关。
C.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
D.昆虫倒更像一些制作精巧、却魔魔道道的小机器。

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作者以高空作为观察点,运用比喻、比拟的手法,把人类生活小型化,形象地表明人类与其他生物的不同。
B.描述昆虫行为的书籍的作者会从“有异于人的”方面来理解生物的社会行为,认为昆虫是来自外星的生物,完全是非人性的、非世俗的。
C.作者用幽默的语言,表达了一个明确的观点:人类的社会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极大的共性,并非水火不相容,而是可以互相比照的。
D.说人类像蚂蚁可以,反过来说蚂蚁像人类,就会遭到非议,在作者看来,这是对人类至高无上的地位的挑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生境丧失的原因包括森林砍伐、农业开垦、水和空气污染等等,这导致适宜于野生动物栖息的场所面积大大缩减,从而直接导致物种地区性灭绝或者数量急剧下降。生境的丧失导致野生动物大块连续的栖息地被分割成许多个片断。这种片断化导致了以下情况:第一,片断化的生境具有更长的边缘与人类接壤,人类、杂草和家养动物(如家猫、家狗和山羊等等)能够更容易地进入森林,不仅导致边缘区生境的退化,还大大增加对生境内部地区的侵扰。第二、有些动物需要轮流利用不同区域的事物资源,有些需要多种生境以满足不同生活时期或者日常生活的不同需要。例如草食动物需要不断迁徙以满足足够的资源,并避免对某一块区域的资源过度利用。但是当生境被隔离后,动物只能留在原地,不仅因为过度利用导致生境退化,还会因为资源匮乏而降低繁殖或导致死亡。第三,各个片断之间野生动物种群无法正常迁移和交流,这种状况导致小种群出现,长期下去,这些隔离的小种群的遗传水平会下降,出现近交衰退等系列问题,最后的结果可能是地区性的种群灭绝。野生动物扩散能力的降低,也会对植物扩散产生影响,因为动物的活动会帮助植物传播种子和花粉。植物状况受到影响,自然会反过来作用于野生动物。
一个很好的例子是大熊猫。由于大熊猫栖息地的分割,导致大熊猫难以抵御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和人为干扰,包括正常的周期性变化,如每隔60——70年的竹子的大面积开花,这是竹子维持其生存的策略,因为依赖竹子,特别是以竹笋为生的物种很多,旺盛的竹林养育了各种大量的动物物种。这些动物的数量过多最终会抑制竹子的生长。大面积的竹子开花和枯死,导致这些物种的个体死亡或转移到其他地方,从而会大大减少当地物种的数量。但在一个地方不会是所有的竹子都同时开花,因而总会有一定数量的个体保存下来。竹子通过有性繁殖使自己的遗传多样性得到复壮,因此,当地食竹子动物数量的急剧减少为竹子的旺盛生长提供了条件。几十万年来,大熊猫适应了竹子大面积开花的正常生态周期。在正常状况下某地竹子大面积开花反而有利于促进大熊猫迁移和种群之间的交流,有效防止近交衰退,并淘汰老弱病残个体,促进大熊猫种群的繁衍。
下列对“生境丧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森林砍伐、农业开垦、水和空气污染等等是生境丧失的原因。
B.生境丧失导致适宜于野生动物栖息的场所的面积大大缩减。
C.森林砍伐、农业开垦、水和空气污染等是物种地区性灭绝或数量下降的反映。
D.生境丧失导致物种地区性灭绝或者数量急剧下降。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边缘区生境的退化和人类、杂草和家养动物对生境内部地区的侵扰是生境片断化的结果之一。
B.生境退化是动物只能留在原地,导致资源过度利用,并且由于资源匮乏而降低繁殖或者说导致死亡。
C.小种群是由于各片断的野生动物种群无法正常迁移造成的,长期下去,会出现近交衰退等系列问题。
D.动物的活动能帮助植物传播种子和花粉,野生动物扩散能力降低了,植物扩散能力也会降低。

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野生动物大块连续的栖息地被分割的片断越多,对野生动物的繁殖、生存越有利。
B.要减少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片断化和减少生态退化就只能退耕还林。
C.一种植物的扩散或者灭绝与野生动物的繁殖能力的降低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D.熊猫栖息地如果被分割或减少,当当地竹林大面积开花时,反而会导致生态危机。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我们从何而来?仅在十年前,科学家们还一致认为大约320万年前的东非阿法种是最早的人类祖先。而2002年考古学家在西非乍得湖畔发现了一块至今有六七百万年历史的化石,他们认为这是近乎完整的人科动物头盖骨化石,该发现动摇了人们原先关于原始人类历史的概念。这个化石被称为“托迈”,意为“生命的希望”。它很可能是所有原始人类的祖先。
这块头骨,既带有猿的特征,又带有其后的原始人类的特征。它的颅腔很小,与大猩猩的差不多大,但其下半部分较平,不像大猩猩和黑猩猩具有突出的颌骨,而与后来的原始人类相仿。另外,它的上犬齿小,并且第一颗下前臼齿的磨损跟原始人类的很像,而全然不像大猩猩和黑猩猩较尖的下前臼齿。综合这些特征,化石发现者们坚信他们找到的是一个新的人科动物。
然而,这个结果一经发布便引起了古人类学界的争议。一个进行同类研究的小组认为“托迈”可能是已经灭绝的类人猿或大猩猩的祖先,理由是没有发现能证明其直立行走的骨骼骨一一这是作为区分原始人类与古猿的关键特征。而已经目睹过“托迈”风采的人则不予认同。他们表示,从外表特征上判断,“托迈”很可能是原始人类。不管争论的结果如何,不可否认的是,生活在人与猿分化关键时期的“托迈”证明了人类进化的路线的多分支特性。
“托迈”的发现地点,对人类学研究也同样具有革命性意义。在“托迈”之前发现的最古老的人科动物化石分别出土于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东非大裂谷的东边出土了如此之多又如此之古老的原始人类化石,以至于有些科学家认为,裂谷起了地理隔离作用,裂谷东边干旱、开阔的环境迫使古猿走下树,发展成为人;而在气候湿润、森林茂密的西边,猿仍然生活在树上。这种说法被称为“东边的故事”。
但是,法国古生物学家布鲁内于1995年在乍得挖出一个有350万年历史的颚骨化石,这为“西边的故事”写下了一个开头。“托迈”的出土,又为这个故事描下了重重的一笔。
下列关于“托迈”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托迈”是在西非乍得湖畔出土的六七百万年前的完整的人科动物头盖骨化石。
B “托迈”是虽保留了古猿特征但又具有原始人类特征的疑为人科动物的头盖骨化石。
C “托迈”是距今六七百万年前的阿法种原始人类头盖骨化石。
D “托迈”昭示了地球原始生命诞生的希望,是所有原始人类祖先的头盖骨化石。
下列能作为“托迈很可能是原始人类的祖先”的依据的一项是
A 它的颅腔很小,与黑猩猩的差不多大。
B 它的颅腔的下半部分较平,不具有突出的颌骨,与后来的原始人类相仿。
C 它的上犬齿和第一颗下前臼齿的磨损与原始人类的很像。
D “托迈”生活于人与猿分化的关键时期。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托迈”的发现,就意味着原始人类的历史向前推进了约300万年。
B 在原始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地理隔离因素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C 对“托迈”的研究虽尚无定论,但它的发现已经动摇了十年前人们关于原始人类历史的概念。
D 东非大裂谷的东支出土了数量众多的而且古老的原始人类化石,比如法国古生物学家布鲁内发现的已有350万年历史的颚骨化石。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