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两个方针适用的领域分别是( )
| A.意识形态与科学技术 | B.文学艺术与意识形态 |
| C.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 | D.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
英国学者尼尔•弗格森认为:“如果没有以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动态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工业革命’就不会在英国发端,更不会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区。”其主要观点是
| A.市场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推动力 |
| B.英国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 |
| C.人们对廉价商品的追求过于盲目 |
| D.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世界 |
据龚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有关数据编制的。该表反映出
表2 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
| 收入 |
农村(家庭收入) |
17.6% |
| 城镇(职工货币工资) |
8.0% |
|
| 消费水平 |
农村 |
8.9% |
| 城镇 |
4.5% |
A.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已建立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启动
D.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
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建立了邦联制度,华盛顿曾戏称当时美国是“用沙子扭成的绳子”。华盛顿主要是针对
| A.各邦联之间不团结,经常内讧 |
| B.独立后的美国形成了南北两种经济类型 |
| C.中央权力极小,对各州缺乏控制 |
| D.美国人民享有高度的民主 |
它体现了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提倡的“天赋人权”和“主权在民”的原则,彻底否定了君主制。这种以“民主”对抗“专制”、“民权”对抗“君权”、“人权”对抗“神权”、“法治”对抗“人治”的体制,有利于唤起人民群众的觉醒,鼓舞人民群众的斗志,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文中的“它”是指
| A.1787年宪法 |
| B.《大宪章》 |
| C.《权利法案》 |
| D.《德意志帝国宪法》 |
英国人普遍认为沃尔波尔是一个大恶棍,但是,他却成了内阁大臣,还常常主持内阁会议,这一历史现象最能说明英国政治发展的哪一特点
| A.英国君主立宪制下的政治十分腐败 |
| B.实际上是国王指定他做上了枢密大臣 |
| C.国王不再参加内阁会议成为惯例 |
| D.多数党领袖担任首相并组建内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