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齐鲁大地”轰轰烈烈地进行了两次重大改革,下列有关两次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都是奴隶主阶级进行的变法图强的改革 |
B.都以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为目的 |
C.都涉及到了土地和赋税问题 |
D.实质上都承认了土地私有 |
唐朝元和年间,中书省丞相皇甫禣奏请减少内外官俸钱,门下省官员崔祐认为此法不妥,封还诏书,皇帝采纳了崔祐的意见,皇甫鎛的建议作罢。由此可见()
A.唐朝时期的丞相权力大于皇权 |
B.唐朝三省制有互相制衡和分散相权作用 |
C.唐朝门下省权限高于中书省 |
D.唐朝的中枢机构具备君主立宪制特征 |
《汉书·贾山传》载:“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下列措施中最有利于维持驰道畅通的是实行()
A.郡县制 | B.皇帝制度 |
C.分封制 | D.三公九卿制 |
《旧唐书列传第十八》载: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次子李世民发动政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及其党羽,并逼高祖李渊退位,自己登基继位,史称“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的做法违反了()
①宗法制②“礼”③“三纲五常”④“民贵君轻”
A.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④ |
德国纳粹党“二十五点纲领”第四点说:“只有本民族同志才能成为公民,不分职业如何,凡是有日耳曼血缘的人才能成为本民族同志。”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纳粹党的()
A.爱国主义倾向 | B.复仇主义倾向 |
C.种族主义倾向 | D.沙文主义倾向 |
战后建立的“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A.消除了协约国帝国主义的矛盾 |
B.使不同社会制度问的矛盾得以缓和 |
C.暂时协调了协约国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
D.为民族解放运动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