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邹县有一刻石,辞云:“追念乱世,封土建邦,以开争理;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从这段话中推测,引发该刻石出现的事件可能是
| A.周武王派先代贵族后裔来该地“封邦建国”,统辖该地人民 |
| B.秦始皇命该地设置“令”、“丞”等官职,并派遣外地官员担任 |
| C.唐太宗令当地首领为“刺史”,并同意该地百姓不编户籍,不上贡赋 |
| D.康熙皇帝南巡至该地,行三跪九叩之礼,并亲书“万世师表” |
有位学者把17世纪40年代明朝崇祯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
的崛起、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其观察问题的着眼点在于
| A.政权发生更替 | B.社会形态转变 | C.国力对比变化 | D.文化途径迥异 |
“……(宋真宗时)经济发展很快,国库充实,但具体数字只有三司使知道。真宗多次想打听虚实, 宰相李沆担心真宗知道了库藏量而随便花销,始终不肯让三司使提供具体数字。李沆还经常将各地的水旱灾情和“盗贼”情况报告真宗,以使天子了解民间疾苦……”下列根据此段材料得出的认识,错误的是
| A.宋代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 B.真宗皇帝的权力受到限制 |
| C.李沆是个节俭宰相 | D.李沆是个关心民间疾苦的宰相 |
诸葛忆兵教授在《宋代宰辅制度研究》中指出:宰辅是历代帝王治理国家的辅佐大臣,在古代政治体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主导作用,中国古代宰辅制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这三个阶段依次是
| A.三公制、三省制 、军机制 | B.三公制、六部制、内阁制 |
C.三公制、三省制、六部 制 |
D.三公制、三省制、内阁制 |
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中四上》提到:“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这里的“封建制度”在我们现行历史教材中的提法是
| A.分封制 | B.封建制度 | C.君主专制制度 | D.中央集权制度 |
《礼记••••••••••祭统》云:“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国语• 晋语》曰:“同
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这两段材料说明统治者都重视
| A.道德规范 | B.宗法关系 | C.战争祭祀 | D.儒学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