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国正在实施的资源跨地区调配示意图,完成题。箭头①和③的运输方式中具有共性的是( )
A.管道运输 | B.高压输电 |
C.水陆联运 | D.利用地势的自然落差自行输送 |
有专家指出,④工程很可能加重沿途有些地区土壤的次生盐碱化。有关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沿途有些地区潜水面较低,河水渗漏补给地下水
②沿途有些地区土壤中的盐分有逐渐向地表积聚的可能
③沿途地区城市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
④沿途地区主要地处半湿润地区,非雨季时段,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⑤沿途地区有大量海水的侵入
A.①②④ | B.①③④ | C.③④⑤ | D.②③⑤ |
图中②工程对我国中西部地区环境的重要意义表现为( )
A.有利于缓解电荒,为工业生产提供足够的能源 |
B.利用丰富的能源,推动耗能工业扩大生产规模 |
C.改变农村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 |
D.促使地方能源结构气化,缓解因植被破坏带来的环境压力 |
科学发展观是当今世界的一个热点问题,科学发展观即“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据此回答10~11题:
近年“绿色GDP”日益成为专家和政府决策层关注的一个话题,以下有关“绿色 GDP”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绿色GDP”的增长主要靠提高绿地面积和森林覆盖率来实现
B.“绿色GDP”的含义是不追求GDP的增长速度,而追求环境质量
C.“绿色GDP”的提高会增加资源的相对消耗量
D.“绿色GDP”的实质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近几年,北京郊区的农村在秋收以后,某些农作物的秸杆并不挖掉,而是等到第二年春耕之前挖掉,这种做法的最主要好处是()
A.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肥力 B.涵养水源
C.防风固土,减轻沙尘天气的危害 D.可以抽出时间种植反季节蔬菜
“走节约型发展道路,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和谐社会”是目前中国人民经济生活的主旋律。读下图,回答8-9题。
发展循环经济体现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A.崇拜自然 B.改造自然 C.征服自然D.谋求人地协调
循环经济所体现的地理学原理是()
A.大气循环原理 B.水循环原理C.生态循环原理 D.地质循环原理
为使《中国21世纪议程》的内容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最具广泛意义的是:()
A.保护社会经济稳定高速发展 | B.政府制定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 |
C.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 | D.提倡广泛地公众参与 |
ISO14000自1996年出台后,很快被欧美等发达国家用作构建“绿色壁垒”的“建筑材料”,那么ISO14000属于()
A、环境管理体系 B、产品质量认证体系 C、饮用水质量标准 D、行政法规强制执行标准
4.上述题的“绿色壁垒”中的“绿色”的含义是()
A、无污染、无公害 B、环保技术、生态技术 C、颜色是绿色的 D、骑单车旅行
下列对环境管理措施中,属于经济手段的是()
A.征收排污费 | B.实行污染限期治理制度 |
C.实行“三同时”制度 | D.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