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图1为我国天津市不同季节近地面气温空间分布示意图,其中图甲为“1985年7月6日夜间天津市近地面气温空间分布示意图”,图乙为“1984年12月18日夜间天津市近地面气温空间分布示意图”。
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思考并回答以下题。图甲中O、M两点的温差最大可超过
A.1℃ | B.2℃ | C.3℃ | D.4℃ |
若只考虑温度因素,则图乙中P点近地面的风向为
A.西北风 | B.西南风 | C.东北风 | D.东南风 |
对比上面图甲和图乙,判断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A.天津市的“热岛效应”在夏季强度更大 | B.天津市的“热岛效应”在冬季强度更大 |
C.天津市近地面等温线夏季更为密集 | D.天津市近地面气温空间变化趋势在不同季节是完全相反的 |
下列对导致天津市近地面等温线由郊区向市区有规律变化的原因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A.人为热排放 | B.城市建筑密度 | C.工业活动 | D.纬度差异 |
若只考虑温度因素,下图中与M、O 、N一线近地面等压面的剖面线相符合的示意图为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下图中与天津市近地面对流层大气运动所体现的地理原理相似的是
A B C D
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图中B地所处的河流是( )
A.渭河 | B.汾河 | C.汉水 | D.长江 |
下列矿产地,位于A、B两地所在省区的是( )
A.神府煤矿 B.白云鄂博稀土矿
C.大同煤矿 D.金昌镍矿关于A、B两地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A地是草原,B地是森林
B.A地是半干旱地区,B地是半湿润地区
C.A地是暖温带,B地是亚热带
D.A地是中温带,B地是暖温带
下表为我国四省区人口及部分自然资源统计数据表(2006年),读表完成下列各题。表中 ① ② ③ ④ 所代表省区依次是( )
A.川、黑、苏、陇 | B.苏、川、陇、黑 |
C.黑、川、陇、苏 | D.陇、黑、川、苏 |
有关四省区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 省区的种植业集中分布在其西部地区 |
B.② 省区东部是我国重要的棉产区 |
C.③ 省区南部农业耕作制度可一年三熟 |
D.④ 省区北部灌溉水源主要是高山冰雪融水 |
国际上对河流的开发利用率一般不超过40%,中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约达20%,西北地区为53.3%,其中黄河流域为55%,内陆河流域为52.5%。据此回答各题。西北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的根本原因是( )
A.生产生活需水量大 | B.气候干旱,降水少 |
C.灌溉农业发达 | D.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高 |
下列现象与西北地区水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不相关的是( )
A.河流下游河湖干涸,荒漠扩大 |
B.地下水位的下降影响了地表植被的生长 |
C.黄河上游宁夏、内蒙古河段出现断流预警 |
D.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
珠江三角洲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发达地区,为了进一步加快其经济的引领作用,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又划分了一个新的区域——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即粤、桂、闽、赣、湘、滇、贵、川、琼、香港、澳门),下图是该区域的局部地区图,据此判断下列各题。有关省会城市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地形单元上属于珠江三角洲区 |
B.在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区中属于东部经济地带 |
C.在京广铁路经过这里 |
D.该地所在省份有我国面积最大的淡水湖 |
珠三角地区有著名的基塘农业,有关该农业形成的自然区位是( )
①地势低平、河网密布②降水丰沛、水源充足
③土地成片、土壤肥沃 ④高温多雨、风调雨顺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②③ |
德国慕尼黑大学的一位教授是这样看待中国的:他首先把中国分成东部与西部,再分别分成南北两部分,形成如下图①、②、③、④四块区域,并将这四块区域命名为“银色中国”“金色中国”“黄色中国”和“绿色中国”。据此回答下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银色中国”与“金色中国”以冈底斯山为界 |
B.“金色中国”与“绿色中国”的分界线包括贺兰山 |
C.“黄色中国”与“绿色中国”的分界线为秦岭 |
D.“银色中国”与“绿色中国”的分界线是巫山 |
各区域与主要成因的组合,正确的是( )
A.“黄色中国”——海拔高度所致 |
B.“金色中国”——海陆位置影响 |
C.“绿色中国”——流水侵蚀作用 |
D.“银色中国”——纬度位置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