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教育》载:“六五”(1981–1985年)期间,我国按照国家统一计划先后派出的留学人员达到30500余人。与此相关的热门话题创作的《世界大串联》《出国热潮面面观》《出国出国》等报告文学相继问世。在大小外文书店,《新英汉词典》《新概念英语》《生活日语》等格外好售。这主要反映出
A.中美、中日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 B.改革开放促使国人渴望了解世界 |
C.中国的教育体制开始与世界接轨 | D.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大量外语人才 |
某同学在学习《历史》必修二后,为巩固所学知识,概括里根政府时期(1981——1989年)的经济发展状况,作诗一首。后发现其中有一句不妥,它是
A.亦滞亦胀凯失灵(“凯”,指凯恩斯主义) |
B.紧缩货币出新招 |
C.减税减支零通胀 |
D.又陷“四高”难逍遥(“四高”,指高赤字、高国债、高利率和高贸易逆差) |
“现代经济之父”亚当·斯密指出:“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不得人心,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可见,他认为社会财富的分配应
①兼顾道义与公平②持自由放任态度③采取平均主义④关注社会底层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①④ |
前苏联流传的一个笑话: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苏联接待官员们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的说:“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的问:“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飞机赶去排队啊。”这段笑话
A.充分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
B.较客观地分析了苏联工业化的弊端 |
C.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
D.指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 |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颁布法令,宣布一切土地为全民财产,禁止土地买卖、出租等。粮食税颁布后的1922年,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土地劳动使用法》,允许出租土地和使用雇佣劳动。该政策的出台和实施表明
A.以往的土地法令被彻底废除 |
B.农村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得到承认 |
C.农业改革进一步发展 |
D.商品经济的主导地位得到巩固 |
光绪十四年(1888年),曾国荃在奏疏中说:“近年以来,印度、日本产茶日旺,售价较轻,西商皆争购洋茶,以至华商连年折阅,遐迩周知。据皖南茶厘总局(征收茶税的机构)具详,……十三年统计亏银将及百万两,不独商贩受累,即皖南山户园户因之交困。”上述材料说明
A.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掠夺的重点发生了转移 |
B.中国的出口性农副产业无法掌控自身命运 |
C.中国经济未被真正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D.西方列强的侵略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