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马君武
马君武,字贵和,广西桂林人,学者,国立广西大学首任校长。
民国初,马君武怀疑宋教仁倒向袁世凯,对宋“言语讨伐”。宋按耐不住性子,打了马君武一耳光,马君武“奋起还击”,重伤宋教仁左眼。宋在医院躺了大半个月,伤口才“勉强愈合”。1917 年初,国会讨论对德宣战,马君武为反战之中坚,但“政学系”骨干李肇甫却赞成对德宣战。马君武勃然大怒,大喝道:“放狗屁!”说罢举杖绕桌追打李肇甫。即便是在对诗赏月的风雅场合,马君武也难脱勇武之气。一次“南社”对诗,马君武被苏曼殊的诗“噎”得半天说不出话,“转羞为怒,急起,奋拳欲殴曼殊”,苏诗人竟“茫然不知所措”,幸亏众人劝住。
但了解那段历史的人都说,马君武虽“性烈”,却有其“烈”的道理。他曾经是孙中山的秘书长,又是同盟会章程八位起草者之一,实为国民党元老级人物。但如此文人脾性,在政坛自是四面碰壁。因固执己见,马君武曾被国民党开除。后来,国民党广西党部欲为其恢复党籍,就让他填个表。表上有“何时入党”一栏,马君武却填上“同盟会章程是我起草”,党部的官员们哭笑不得,只得作罢。
他是留德工学博士,精通英、日、德、法等数国文字,又写得一手好诗。《共产党宣言》的纲领,是他首次译成中文,刊登在《民报》上。他还是第一个翻译并出版达尔文《物种起源》的中国人。
马君武一度任广西省长,但多次与桂系军阀交恶,其座船被军阀袭击,连随侍身边的妻子都中弹殒命。死里逃生的马君武向老友陆费逵痛陈道:“政治生活,真是我所不能过的……可惜数千册心爱的书籍和许多未刊行的诗文译稿,完全丢了,实在令我心痛。”
陆费逵答曰:“你是文学家、工业家、教育家。我国应该做的事多得很,你的脾气,不宜搞政治,何不去做本行的事业呢?”
从此,中国政坛上便少了一个“勇夫”,却多了一个雷厉风行的大学校长。
其时,恰逢国立北京工业大学校长空缺,全校学生一致公议,要求教育部任命马君武为校长。他的学生回忆,马校长一到,“久不冒烟之实习工厂,亦浓烟冉冉升空;严冬冷寂之教室与图书馆,亦得有煤生炉取暖,全校员生振奋不已”。
在出任广西大学的首任校长后,马君武又奉行“锄头主义”。他要求学生拿起锄头参加建校劳动,既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又使家境贫寒的学生通过劳动得到一点报酬,以补贴生活费用的不足。抗战期间,为了让学生适应战斗生活,马君武还大力提倡军训。西大学生过着军事化的生活,戴军帽、扎皮带、裹绑腿,每日三餐,号兵吹号,学生列队进入食堂,有时候还要搞夜间演习。
在用人方面,马君武不拘一格。他从中学教师暑期讲习班中选拔人才,来广西大学担任助教。反之,对不安心本职工作、学生不满意的教师,则不管资历、学识如何,一旦聘期已满,立即予以解聘。
马君武的同代人,显然很清楚地意识到他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这位校长以其改造中国的封建教育体制、极力推广现代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与蔡元培同享盛名,有“北蔡南马”之誉。
但这个一度“恃才傲物”的马校长,却多次因学校的工作低下“勇武”的头颅。他曾求张学良为其捐助一笔办学款,张学良拒见,他便在张的公寓门房外呆了一夜,张学良只好接见。康有为去世后,他的家人将其藏书出售,马君武得知这一消息,立即派人前往,苦苦哀求,才得以花费巨资,将康的藏书收于校图书馆。1936 年,广西当局改组西大,规定校长由省政府主席兼任。马君武请求担任理工学院院长,遭拒,只得离开他一手创建的西大。离别前,他意味深长地对学生说,我一生做的许多工作,都是别人求我,只有办西大,是我求别人。
1939 年,59 岁的马君武再度出山,重任国立广西大学校长。他的居所位于校区内杉湖旁,门前是他亲撰的一副对联:“种树如培佳弟子,卜居恰对好湖山。”
1940 年,马君武逝世。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马君武接受老友的建议,顺应形势需要,开始投身并致力于高等教育事业。他以教育家的眼光和作为,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地位。
B.马君武是留德博士,才华过人,有很深厚的翻译功力。座船被军阀袭击,数千册书籍和诗文译稿完全丢失,使他十分心痛,于是出巨资购买了康有为的藏书。
C.马君武是广西大学首任校长,在任期间发生的三件事——还击宋教仁,杖打李肇甫,拳殴苏曼殊,体现了他勇武好斗性格特点。
D.马君武重任国立广西大学校长时,居所门前的对联“种树如培佳弟子,卜居恰对好湖山”表明马君武怀有为壮乡培育佳弟子、为八桂输送栋梁才的雄心壮志。

E. 这篇传记的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否定了前期马君武的不合时宜的举动和做法,高度肯定了从事教育事业以后的贡献。全文以叙述为主要的表达方式。
马君武在恢复国民党党籍的表格上“何时入党”一栏填了“同盟会章程是我起草”的话。请分析他为什么要这样写。(4 分)
马君武为什么会在当时的高等教育界享有盛誉,请简要概括其原因。(6 分)
请结合马君武的个性和人生经历,谈谈你对他从“从政”到“从教”这种转变的看法。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后面题目。(每小题3分)
中国历史上虽然没有出现类似埃及的“斯芬克斯”那样的人兽合体形象,但“人面鲵鱼纹”之类的艺术可以说与之异曲同工。有的学者认为,这一图形与《山海经·海外西经》所记轩辕之国“人面蛇身,尾交首上”完全吻合。赵宝沟文化中出现的鹿龙、鸟龙与野猪首牛角龙可以视为异兽崇拜的典型代表。多种动物功能的聚合,是泛神崇拜向多神崇拜的体现。这种异兽与人兽崇拜在《山海经》中也多有记载。比如《南山经》云:招摇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中山经》有“人面豺身,鸟翼蛇行”的怪物等等。
这种异兽与人兽的崇拜时代,正是一个民族充满神话与幻想的时代。人们既没有理性的约束,也没有思想的禁锢,他们自由地面向自然,面向自身,面向过去,编织着民族的神话,激发起整体的创造欲望与创造意识。可惜的是这一进程在中国未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异兽与人兽崇拜出现不久,就被社会化、历史化的神仙崇拜所代替。它们或者被打入十八层地狱,被嗤之为志怪神异不登大雅之堂;或者被硕学大儒们阉割,改造得面目全非。后者要么把对这些异兽或怪兽的崇拜看作历史传说,其通常做法是把它们降为人的祖神,把神话故事当作史实看待,构成一些虚幻的始祖以及它的发展谱系;要么对它们进行歪曲的解释,使其成为某种现实事件,从而成为构筑远古历史的基石。比如黄帝这个四面怪兽,被改造成为一个伟岸的人主。再如夔,在《山海经·大荒东经》中被描绘成“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的奇兽,但到后来却被改造成为尧(一说为舜)的乐正。
在这种社会化、历史化的浪潮中,我们先民的崇拜与思维过早地被局限在某一框架内,个性未能充分地张扬,想象力受到了压抑,创造意识没得到充分的发挥。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我们认为,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近年考古发掘资料表明,中国先民的主体在冰河后期约距今七八千年以前就逐渐超越狩猎和采集经济阶段,进入以锄耕、种植经济为主要方式的农业社会。农业生产中季节的简单循环,整个生产过程中的平凡、呆板,使生产者的生活既辛苦、分散,又缺乏变化。这样,中国先民的性格理念便呈现出农业民族的特征:务实、厚重、本分,但拘泥、封闭、保守;表现在思维方式上则是“重实际而黜玄想”,多理性而乏激情,崇尚正统而卑视浪漫。那么,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作品也就可想而知,那些异兽、半人半兽的神性形象被抹杀,被历史化、社会化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一切不符合正统的、理性化原则的东西都会被改造、删削,都会随着历史的前进而消逝。这一时期自然崇拜另一方面的变化是对土地崇拜的日益重视,祈年祭的内容开始凸显。所谓祈年祭,实际上就是土地崇拜,它是自然崇拜的高级形态。随着农业生产的出现,人们对土地本身的依赖越来越强烈,认为五谷粮蔬都是土地的恩赐,由此产生了土地崇拜。而对土地的崇拜仪式常与农事活动相关联,通常表现在播种前祈求丰收的仪式和获得丰收后的谢恩仪式上,这就是所谓的祈年与报功,这两点被后来的春社与秋社分别行使。(有删节)
《史学月刊》 2006年08期 《原始崇拜体系与中国文化精神的起点》作者:马新(山东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所)
对“异兽与人兽的崇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异兽与人兽的崇拜表现出的是多种动物功能的聚合,泛神崇拜向多神崇拜。异兽与人兽的崇拜时代,也正是一个民族充满神话与幻想的时代。
B.异兽与人兽的崇拜时代,人们不受理性的约束,不需思想的禁锢,自由地面向自然,面向自身,面向过去,编织着民族的神话,激发起整体的创造欲望与创造意识。
C.异兽与人兽崇拜出现不久,就被社会化、历史化的神仙崇拜所代替。它们或者被打入十八层地狱,被嗤之为志怪神异不登大雅之堂;或者被硕学大儒们阉割,改造得面目全非。
D.异兽与人兽的崇拜的最终表现是对土地崇拜的日益重视,祈年祭的内容开始凸显,随着农业生产,人们认为五谷粮蔬都是土地的恩赐,由此产生了土地崇拜。

对“我们先民的崇拜与思维过早地被局限在某一框架内”产生的原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所有不符合正统的、理性化原则的东西都会被改造、删削,都会随着历史的前进而消逝,所以,自然崇拜的高级形态,也就就是土地崇拜的过早出现,导致了我们先民的崇拜与思维过早地被局限在某一框架内。
B.因为人们把这些异兽或怪兽的崇拜看作是历史传说、降为人的祖神、当作史实看待等等行为,并对它们进行歪曲的解释,让它们成为现实事件,去构筑远古历史的基石。所以,我们先民的崇拜与思维过早地被局限在某一框架内
C.因为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中国先民的主体在冰河后期就进入了农业社会,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平凡、呆板,使生产者的生活辛苦、分散,缺乏变化,呈现出农业民族的特征。思维方式上多理性而乏激情,崇尚正统而卑视浪漫,使得我们先民的崇拜与思维过早地被局限在某一框架内。
D.因为中国先民的主体的个性未能充分地张扬,想象力受到了压抑,创造意识没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我们先民的崇拜与思维过早地被局限在某一框架内。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历史上虽然没有出现类似埃及的“斯芬克斯”那样的人兽合体形象,但“人面鲵鱼纹”之类的艺术可以说与之异曲同工,所以,东西方文化在根本上是一体的,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异。
B.春社与秋社这种活动出现在农业社会,土地的崇拜仪式常与农事活动相关联,通常表现在播种前祈求丰收的仪式和获得丰收后的谢恩仪式上。所以社日农村祭祀的对象应当是土地神、五谷神等,祈求丰收、人畜平安。
C.如果我们的先民可以自由地面向自然,面向自身,面向过去,编织着民族的神话,激发起整体的创造欲望与创造意识,那么那些异兽、半人半兽的神性形象就不会被抹杀,被历史化、社会化。就不一定走向农业社会。
D.由本文可以推断出中国文化精神的起点,应当是土地崇拜,而不是异兽与人兽的崇拜,因为它们实在是太过短暂,不可能对中国后来的文化造成些微的影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25分)  
洗 礼 ①
[法]莫泊桑
男人们打扮得漂漂亮亮,在农庄门前等候。五月的太阳把它明亮的光辉倾泻在开着花的苹果树上。苹果树周围,不断有雪片似的小花瓣撒下来,落入深深的草丛,草丛中蒲公英盛开如火,虞美人好像点点血滴。
一只乳房饱满的大肚子母猪睡在厩肥堆边;一大群小猪在它周围转来转去,它们的尾巴像绳子似的卷曲着。
突然间,在那些庄院的大树后面,响起了教堂的钟声,当当当,这微弱而又遥远的召唤在欢乐的天空里播送着。燕子像箭一样地掠过蓝色天空。牛圈的气味掺杂着苹果树甜蜜蜜的气息不时飘过。
那些男人中间的一个转身对着房子喊道:“快点,快点,梅利娜,打钟啦!”
他大约三十岁光景,是个魁梧的庄稼汉。他的父亲,一个老头儿,像橡树的躯干那样虬劲盘结,说道:“女人家总不肯早点准备好。”
老头儿的另外两个儿子笑了,其中一个对刚才高声叫喊的大哥说:
“去催催吧,波利特。不然到了中午也出不来。”那年轻人走进房子去了。
这当儿,保姆在门口出现了,裹在白襁褓里的两个月的婴儿睡在她的肚子上。
随后,那母亲也挽着丈夫的胳膊出来了。她长得高大壮实,才十八岁,气色红润,面带笑容。亲属都跟在后面出发了。
保姆抱着怀里的小生命,小心地避开路上的水洼。老人们规规矩矩地走着。年轻人却想跳舞了,他们望着路边那些来看热闹的姑娘们。婴儿的父亲和母亲一本正经地跟在孩子后面,这孩子日后要在人世上代替他们,要继续他们的姓氏,当蒂这个姓氏在全区是有名的。
现在可以望见有尖顶钟楼的教堂了,那钟声在召唤新生的婴儿第一次到天主的家里来。
一条狗跟着他们。有人扔给它几颗糖杏仁,它就围着人欢蹦乱跳。
教堂的门敞开着。神父正在祭坛前面等候。他是个高个子、红头发的年轻人,瘦而结实,也姓当蒂,是孩子的叔叔,孩子父亲的另外一个兄弟。
他按着仪式给他的侄子施了洗礼。
洗礼完毕,这一家人在门口等着神父脱掉祭披又上路了。现在大家走得很快,因为心里惦记着那顿饭。保姆对走在旁边的神父说:
“喂,神父先生,你肯不肯替我抱抱你的侄子,让我活动一下。”
神父接过孩子。孩子的白衣裳衬在黑道袍上,像一大块挺耀眼的斑迹。虽然孩子并不重,可是他不知道怎么抱,怎么放,所以感到很窘。大家都笑起来,一位老奶奶远远地问道:“你是永远不会有这么个小东西了,你说,你就不难过吗?”
神父没有应声。他大步走着,凝视着这个蓝眼睛的婴儿。
那父亲嚷着说:“我说,神父,如果你也想要一个,只管说一声就行。”
接着大家就像庄稼人平素那样开起玩笑来了。
从坐上饭桌起,那种乡俗的笑闹就像一阵暴风雨似的开始了。另外两个儿子也快要结婚,他们的未婚妻都在场,是特意请来一起吃饭的。客人们不断地说着笑话,都是些粗话,把姑娘们说得满面通红吃吃地笑着;男人们笑得直不起腰来。
神父已经看惯了乡下人这种放纵的场面。他一直静静地坐在保姆旁边,用手指逗弄侄子引他笑。他就像从来没见过孩子似的,感到很惊奇。他若有所思、全神贯注地端详着他,带着一种心事重重的严肃神气,怀着一种发自内心的慈爱。对这个脆弱的小东西,他哥哥的儿子,他产生了一种从来未曾有过的奇特、强烈而又带点忧郁的慈爱之情。
他什么也不听,什么也不看,他一心一意地望着这个孩子。他很想再把他抱在膝上。面对着这个人类的幼芽,他一直心里很感动,好像是面临着一种他从来没有料到的、言语无法形容的神秘,一种既庄严而又神圣的神秘,一种新的灵魂的化为肉身,生命肇始、爱情觉醒、种族延续和人类永远前进的伟大的神秘。
保姆不停地吃着,神父对她说:“把他交给我,我不饿。”
他把孩子又抱了过来。于是他周围的一切都不见了,变得无影无踪了。他的眼睛一直盯在那张胖嘟嘟的红脸蛋上。渐渐地那小身体的热气透过襁褓和呢道袍,传到他的腿上,就如同一种非常轻柔、非常幸福、非常纯洁的抚爱,一种使他热泪盈眶的甘美的抚爱,一直透进他的心里。
吃饭的人们越发喧闹起来。孩子被这种吵声吓得哭起来。
那母亲站起来,把儿子抱到隔壁房里。几分钟后,她回来说,孩子在摇篮里睡得很安稳。
喝咖啡的时候,已经天黑。神父早就不见了,可是谁也没有注意到。
后来,年轻的母亲起来去看看孩子醒了没有。她摸索着走进房间。可是一种奇怪的声音吓得她立刻站住。她回到饭厅,面色非常苍白,打着哆嗦把这件事告诉大家。男人们乱纷纷地站起来。那父亲端着灯,蹿了进去。
只见神父跪在摇篮旁边,把头放在孩子的枕头上,正在呜呜咽咽地哭着。
(据郝运译文删改)
【注】 ①洗礼:信奉基督教的欧美家庭在教堂为新婴儿举行的仪式,主持洗礼的神父应当是亲友中的基督教徒,礼毕后,要举办午宴。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开头描写虞美人“好像点点血滴”,以及两次写到教堂的钟声,这些细节一方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另一方面也暗示了故事必然有一个出人意料的悲惨的结局。
B.文中显示,“老头儿”有四个儿子,大儿子已结婚生子,另外两个儿子也快要结婚,他们的未婚妻也来参加“洗礼”后的宴会,还有一个儿子就是主持“洗礼”的神父。
C.小说写了农庄午宴,饭桌上“暴风雨似的”乡俗笑闹,“客人们不断地说着笑话,都是些粗话”“男人们笑得直不起腰来”,这些描写旨在表现农庄人朴素的生活和豪放的性格。
D.“神父接过孩子”,但由于他是一个神父,从未抱过孩子,所以“不知道怎么抱,怎么放”“感到很窘”;神父的父亲也跟他开玩笑说“如果你也想要一个,只管说一声就行”。

E.小说通过大量的细腻的心理描写,表现了神父看婴儿、抱婴儿时独特而复杂的感受,揭示了他的内心世界;也正是这个可爱的婴儿,唤醒了深埋在神父心底的人性之爱。
小说前三段所写“农庄”之景有怎样的特点?写这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小说中的“神父”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有人认为,小说题目是“洗礼”,但对“洗礼”却一笔带过,主要内容是写神父人性的觉醒,因此,可将题目改为“觉醒”。你认为哪个题目更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论文化创意
创意被称为创造,也叫创新,但又不同于创造和创新。创意通俗地讲就是点子,指的是观念、理念、观点、意见、想法等。创意是整个计划、整个行动中最原始、最基本、最关键、最具有决定性的想法和主意,是整个创造活动的出发点。相对于创意的这种原初性和出发点特征,创造只是在这个原创性基础上和出发点之后的行动,是过程。而创新则是整个创造的结果达到了别人所没有的新水平和新境界。例如,北京奥运场馆的“鸟巢”“水立方”的形状和结构就是创意,这个创意只是一个理念或一个概念,但它决定了整个建筑的创造和创新。
文化创意产业实质上就是把文化创意按照经济规律,转化成财富的一种智慧型、知识型的新型产业。但文化的创意不仅仅是文化产业方面的创意,而且还有文化事业方面的创意。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都需要创意,但创意并非都是产业,也未必都要产业化。
文化创意产业注重产业带来的经济增长,而文化创意事业则注重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功能发挥。功能不同,前者侧重于“利”,后者侧重于“义”,相互补充,不可替代,缺一不可。文化创意产业以GDP增长为标准,是一个硬指标;而文化创意事业以精神文明程度的提升为目标,是一个软指标。
我们之所以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同时,提倡文化创意事业,是因为文化本身兼具意识形态性和产品的经济属性,而且任何创意都是有价值属性的。通俗地说,点子是有好点子、歪点子、鬼点子之分的。因此,同时注重创意的意识形态属性和经济属性,就是要避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上重经济、轻文化的观念,矫正“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而不考虑文化主体性的做法。文化创意一旦脱离了价值属性制约,则极有可能变成资本的伪装和对消费者的欺骗。比如,一盒88888元的月饼,不能不说是一个文化创意,但在价值背离的背后却是铺张和欺骗。
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进程中,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两翼,不可或缺、不可偏废。文化创意是文化发展的起点,是原动力。但文化创意的灵魂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要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同时,激发人们的智慧,把文化创意事业搞起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充分体现。文化创意无法用金钱计算,但带来的社会效应和文明进步却是巨大的。它在人们愿意接受的范围内,唤起责任心,强化文明感。因此,只有将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事业一起抓,才能使文化创意的功能得到全面、合理的发挥。
(选自2012年2月8日《甘肃日报》)
下列关于“创意”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创意虽然不同于创造和创新,但又与创造和创新有着密切的关系。
B.与创造相比,创意具有“最原始、最基本、最关键、最具有决定性”等特征。
C.创意为创造提供了原创性基础和出发点,是创造活动应遵循的整个行动计划。
D.创意虽然只是一个理念或一个概念,但它决定着创造过程和创造结果的水平。

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事业”关系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事业都属于文化创意,前者侧重于“利”,后者侧重于“义”,功能不同,相互补充,不可替代,缺一不可。
B.文化创意产业以GDP增长为标准,是一个必须完成的硬指标;而文化创意事业以精神文明程度的提升为目标,是一个可急可缓的软指标。
C.文化创意产业只追求经济的增长,文化创意事业只追求精神文明程度的提升,二者对于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D.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事业的属性不同,前者具有经济属性,后者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只有两者一起抓,才能使文化创意的功能得到全面、合理的发挥。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创意产业是由文化创意转化成的新型企业,它应该在文化创意的价值属性制约之下谋求发展。
B.文化创意有好坏之分,一旦脱离了价值属性制约,就会变成资本年的伪装和对消费者的欺骗。
C.在大力发张文化创意产业的同时,必须大力提倡文化创意事业,为文化创意事业发展提供正确方向。
D.文化创意是文化发展的起点,是原动力,文化创意事业必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湖 畔 雨 趣
苏连硕
秋已深深,我以为不会下雨了。没想到,吃了晚饭,便隔窗闻到了刷刷的雨声。我惊喜地喊,下雨了,下雨了。
正密,正疾,少顷即淋湿了。好,好,不密,不疾,还有什么意思呢?没有一丝风,这雨落得均匀、平实、温柔。
它下它的,我行我的,一样的速度,一样的步履,不受干扰,若无其事。正所谓随心所欲,我行我素。天籁刷刷,我脚步亦刷刷,不过雨疾我缓罢了。难得的天人和谐共鸣。水泥路面有些水了,管它,啪唧啪唧地踩,如小孩子般顽皮。说是这样的说,顽皮一阵子可以,还是下意识地沿没有积水的碎石子路行了。
到得高大的廊亭,雨且疏了,只有棚顶淌下水的滴答声。摸了摸铁栏,不湿,遂将腿抬上去。平时我要喊几声的,此刻噤了喉咙,哑了嗓子。老夫怎忍心“聊发少年狂”打扰这宁静的夜、宁静的雨呢?
看不准湖面的雨点落下的波纹,只有平静复平静,柔和复柔和,温馨复温馨。多么绮丽的雨夜呀。
蒙蒙的秋雨,濡湿了深秋的天空,滋润了尚未枯黄的草地与花树,清醒了我昏昏沉沉的头脑。
常人爱说春雨贵如油,是喜雨,美其“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对秋雨,却总是有所偏见,说它的冷落、萧条与肃杀。过于强调“一场秋雨一场凉”,缺少对于它的难得的坚韧、善良品格的讴歌与赞许,甚或怀着责难,这么凉的天,下什么雨呢?真讨嫌。
殊不知,雨既是属于春夏的,也是属于秋甚至属于冬的。秋雨的特点,不只在于它的凉,还在于它的绵,它的柔,它的韧,跟“春雨贵如油”一样,说“秋雨贵如油”,当秋“乃发生”,“润物细无声”,是“喜雨”,也丝毫不过分。至少农民会由衷渴望,喜滋滋称快庆幸的。
春雨,吝啬得很,稀疏极了,连个沙尘也压不住。秋雨则不然,缱绻连绵,“随风潜入夜”,从早下到晚,渐渐,沥沥,簌簌,沙沙,潺潺,涓涓,丝丝缕缕,袅袅婷婷,蕴涵着坚韧、持久的耐力;多豪爽,多气派。
秋雨也不似夏雨的没正邪——有时凶猛暴戾,有时干打雷不下雨,沥涝、干旱都具有极大的伤害性、毁灭性。秋雨总是那么神清气定,从容平静,有条不紊,不急不躁,不张不扬,任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应节而降,恰到好处,仿佛醇醪,仿佛甘霖。
苍天有情有眼有心有数,秋雨是它的天使。细腻温情地送走酷烈的夏,含情脉脉地迎迓着冷峻的冬。能说它不为承前启后而深谋远虑、大度从容么?没有宽阔诚挚的胸怀,没有充沛的储备,怎么这么晶莹剔透、清幽隽雅、飘飘洒洒、淋漓酣畅地下得这么匀实,这样耐心,这样慷慨呢?
苍天不老。秋雨,是苍天的寄托,是苍天的胸臆,没有惆怅,没有感伤,没有飞扬跋扈,没有大轰大嗡,只有特立独行、真诚坦荡地洒落,那么凉,那么柔,那么韧,那么闲适、那么沉静,那么达观。
秋雨呀,浸沐着我的头脑,激溅着我的键盘,促我敲击着清醒、清新、清亮的文字。
当你平抚沉静下心来,你会真切地感到,雨毕竟在轻轻柔柔、袅袅娜娜既很努力很认真又很随意很散漫地落呢。不只是在脸庞,在眉间,在额头,而是在心灵深处,丝丝清凉,缕缕甘美。脱了绿叶外衣的高高低低的树木,没有委靡,伸出裸露的手臂在真挚地呼唤、拥抱着蒙蒙的细雨,脉脉的温馨。
眼前的这般轻微这般柔细的雨,我尤其喜欢。因为缱绻缠绵的最后一幕的喜雨,迎迓着姗姗来迟的第一场瑞雪,默默地传承着启后的信息。
(选自《湖畔散记》有删节)
作者在写秋雨时,还写到了春雨和夏雨,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分析其作用。
理解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1)雨既是属于春夏的,也是属于秋甚至属于冬的。
(2)能说它不为承前启后而深谋远虑、大度从容么?
作者表达了自己对秋雨的感悟,其中蕴涵着怎样的人生态度?
下面各项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开篇写“我”在雨中漫步的情景,抒发了“我”被秋雨陶醉,难以抑制惊喜、愉悦的心情。
B.文中写“常人爱说春雨贵如油,是喜雨”,而作者却说秋雨是“缱绻缠绵的最后一幕的喜雨”,说明作者对春雨很反感,只喜欢秋雨。
C.文中作者多次提到“苍天有情有眼有心有数,秋雨是它的天使”,“苍天不老。秋雨,是苍天的寄托,是苍天的胸臆”,说明作者人到晚年“知天命”,表达了他的宿命观。
D.作者为了表现对秋雨的喜爱,在描写中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秋雨匀实、温柔、缱绻缠绵的特点。

E.整篇文章语言运用大量的短句,拟声词、叠词比比皆是,情感婉柔,文笔清新,对人生的感悟境界豁然,是一篇十分隽美的散文佳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笑声中的雅俗之辨
蒋慧明
①最近重读朱自清先生写于1947年的文章《论雅俗共赏》,颇有感触。文中提到:“中唐的时候,比安史之乱还早些,禅宗的和尚就开始用口语记录大师的说教。用口语为的是求真与化俗,化俗就是争取群众。”这其实讲的就是曲艺史中的古代说唱形式——俗讲。文章的主旨其实可以归纳为一句话,即“雅俗共赏”体现的是“自然而然的趋势”。
②回顾整个文艺史,我们不难发现,但凡能够传世的作品,无不是遵循了雅俗共赏的原则。而雅俗共赏也早已成为创作者与欣赏者的共识。“雅俗共赏不是高雅与通俗的混合,而是深刻的思想、高尚的艺术追求与时代精神、群众的审美需求的辩证统一。”即内容上的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和形式上的生动活泼、大雅若俗。
③作为通俗文艺(又叫大众文艺)的代表形式之一,传统的曲艺艺术,无疑是被列入俗文化阵营中的。一方面,它以其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以及轻松诙谐、幽默风趣的艺术特色,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另一方面,它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一部分自我标榜为雅文化之代表人士的偏见、歧视与冷落。事实上,传统曲艺特别是其中的优秀作品,恰恰是具备雅俗兼备的艺术品格的,而雅俗共赏的美学境界,同样也是许多杰出的曲艺人长期以来的艺术追求和自我认同。譬如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便毕生致力于此,他令相声艺术的整体品格得以不断提升。另如,被誉为“一代滑稽戏宗师”的周柏春先生,也曾说过“有文化的滑稽是幽默,没文化的幽默是滑稽”,他同样以其自身的艺术实践为观众奉献了众多高质量的笑声。
④所谓“雅者得其深,俗者得其浅”,真正优秀的经典的曲艺作品,传递给观众的正是雅俗共赏的审美情趣和不可多得的艺术享受。曲艺之“俗”,当取其通俗、民俗、俚俗之意,而绝非为人所不齿的陋俗、粗俗、庸俗、媚俗或流俗。文艺的雅俗之间,似乎并无难以逾越的鸿沟,但曲艺之“俗”,却始终有着清晰的底线,一旦越界,则很容易滑入无视艺术品格、匮乏审美价值的泥沼。这一点,从中国曲艺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其实不难找到例证。可惜的是,当前的曲艺创演中确实存在着沉渣泛起、拿无聊肉麻当有趣、一味迁就甚至迎合个别观众不良趣味的问题。认真反思起来,其产生和存在的原因可能更主要的还是部分曲艺从业者的艺术修养与文化品位的欠缺。
⑤笔者认为,作为曲艺的从业者,理应不断提高自身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努力增强自身认识社会生活、把握事物本质的本领,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投身于曲艺创演的实践中去,力争使更多的曲艺作品达到雅俗共赏的美学高度,为广大群众奉献更多优秀的精神食粮。
下列关于“雅俗共赏”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雅俗共赏是创作者与欣赏者的共识,而能够流行的作品都是遵循了雅俗共赏原则的。
B.雅俗共赏是高雅与流俗的混合交融,是深刻的思想、高尚的艺术追求与时代精神、群众的审美需求的和谐统一。
C.雅俗共赏是内容上的生动活泼、大雅若俗,与形式上的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D.真正优秀的经典曲艺作品,表现的是雅俗共赏的审美情趣,传递给观众的是不可多得的艺术享受。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被列入俗文化阵营的传统曲艺属于大众文艺的代表,它以其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以及轻松诙谐、幽默风趣的艺术特色,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B.传统曲艺都是具备雅俗兼备的艺术品格的,而雅俗共赏的美学境界,同样也是所有曲艺人长期以来的艺术追求和自我认同。
C.文艺的雅俗之间并无难以逾越的鸿沟,但曲艺之“俗”却始终有着清晰的底线,绝非陋俗、粗俗、庸俗、媚俗或流俗,而是通俗、民俗和俚俗。
D.曲艺创演中存在着沉渣泛起、拿无聊肉麻当有趣、一味迁就甚至迎合一些观众不良趣味的问题,因而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业内外人士的批评。

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雅者得其深,俗者得其浅。”“雅俗共赏”的曲艺作品总是能给各类观众带来“高质量的笑声”的,它不应受到偏见、歧视与冷落。
B.曲艺工作者应该向相声大师侯宝林、“一代滑稽戏宗师”周柏春等老艺术家们学习,使更多的曲艺作品达到雅俗共赏的美学高度,为广大群众奉献更多优秀的精神食粮。
C.一些曲艺作品的媚俗现象之所以能产生和存在,其主要原因是观众素质低下,趣味低俗,因而提高观众审美情趣乃拯救通俗艺术的根本出路。
D.曲艺的从业者,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努力增强自身认识社会生活、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明辨是非、善恶和美丑,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