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笛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招收一名木笛手。
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
招考分初试、复试和终试。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
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房门开处,室中探出一个头来。探身者说:“木笛。有请朱丹先生。” 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的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那种神色,仿佛罗丹打量雕塑。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并回头望了一下坐在身后的助手。助手谦恭地从台上走下来,把那张卡片递到朱丹手中。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
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科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请原谅,能更换一组曲目吗?”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片刻,大师冷峻发问:“为什么?”
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
大师问:“为什么?”
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
大师说:“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
朱丹说:“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沉默。
大师问:“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
朱丹答:“没有忘记。”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懂得珍惜。”
朱丹说:“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果断而又深感惋惜的说:“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
没有目的,也无须目的,朱丹追随雪片又超越雪片,开始他孤独悲壮的石头城之别。朱丹不知不觉走到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他又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渲染。走近一看,竟然是一支孩子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已,明显是一个自发的群体而不是一支组织的队伍。坚韧是童稚的坚韧,缄默是天真的缄默,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红宝石般的泪。
纪念碑呈横卧状,像天坛回音壁,又像巴黎公社墙。石墙斑驳陆离,像是胸膛经历乱抢。
顷刻之间,雪下大了。雪片密集而又宽阔,仿佛纷纷丝巾在为记忆擦拭锈迹。
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
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鞠躬。
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现在我该告诉你的事,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朱丹问:“为什么?”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丹麦音乐大师为什么决定录取朱丹进乐团?请简要概括回答。
下列句子具体生动,请作简要赏析。
(1)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
(2)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渲染。文章中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文章的主人公朱丹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0题。
梦里炊烟诗中境(王民选)
①炊烟,一种标志性符号,曾经为传承农耕文明印在大地,为张扬劳作文化写在长空,为印证乡风民俗盘旋村落……
②如今,炊烟已越来越难以见到,渐渐成为人们梦里的幻境,成为诗文中的追忆。但是,炊烟的千古缭绕,已使华夏儿女的言行举止投射出被长期熏烤的底色,散发着特有的草木味儿,表现出火热的乡土情结。
③炊烟里,升腾着生活的希望。无论是寒露沾衣还是落霞照脸,辛勤耕作的农民每当看到升起的炊烟,对获得好收成就会增添一份期望。饥肠辘辘的孩子,只要看到炊烟升起,往家赶的脚步就会加快,马上就联想到诱人的饭菜香,对生活的希望也像炊烟一般上升!
④炊烟里,缠绕着游子的乡情。炊烟所炙染出的情感多彩醇厚,所酝酿出的气息牵肠挂肚,让游子魂牵梦绕。庄稼人出远门时,总喜欢抓一把烟囱下边的泥土带上,让“家”这个气场始终笼罩并护佑着自己,紧紧地牵系着飘荡的灵魂。即使是远隔千山万水,言语不通,水土不服,天涯孤旅也会借助于无处不在的炊烟,抚摸到祖先的根脉,寻找到族群的亲和。我一直在想,所谓“在外游子,纵然化作一缕轻烟,也要魂归故里”,这华夏儿女独具的故土情结,作为一种弥足珍贵的乡情文化,世世代代又有几人给出了权威的诠释呢?
⑤炊烟中,绵延出时光的推移。清晨,冲破浓雾的炊烟跃过房顶,撑起乡村的天空,然后又紧贴着地平线扑向东方,撩开黑暗,把霞光接回大平原,并挨个儿挠醒生命万物,让他们抖擞精神迎接太阳。中午,炊烟用妙曼的舞姿,嬉戏得太阳陶醉迷离、频频眨眼,她用花瓣一样的碎片,由太阳抛出缕缕银线,串连成莽莽云海,衬托得阳光绚丽多彩。日色已尽花含烟,千万股炊烟顶梁柱一般托举住天幕,要为赶时节的农民再争一会儿光阴,紧接着又彼此挽起臂膀,撑持着夜幕,让劳累的农民借一点余光洗洗脸,摸黑儿吃晚饭。
⑥炊烟中,氤氲着诗情画意。炊烟和诗歌有相近的本性,文人“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才情,有时也需借助炊烟的带挈。《诗经》曾长期飘荡在万家炊烟当中。陶渊明守望过的“依依墟里烟”,绵延出多少代人的悠然情思。曹丕提出“文以气为主”,我们从一些诗文中确能品读到炊烟鼓荡出的气韵。炊烟所蕴含的那种人间情、烟火味儿,与我们灵魂的脐带紧密交结。那种灵动美、幻化感,令人心如炊烟,意如流水,往往是不期而至的震颤酿成不期而然的灵感,诗情便喷涌而出了。当今难得一见的炊烟,偶尔出现在村头田野,让人蓦然看到时骤然之间就会激情澎湃,守神凝眸间,质感十足的水墨画就那么传神地写在长天,任谁都情不自禁地想高唱一曲挽留的歌。如果刚好站在某个角度,看到古树枝头系挂几缕或浓或淡、时动时静的炊烟,在夕阳西下的微风中,远望如梳了长发辫的村姑在学舞,又像宫殿垂挂的烟霞帐,一幅那么美妙古拙的风情画,一种多么使人陶醉的景象!
⑦先祖以炊烟为衣,以水为镜,开启千秋万代的脉脉情思,传承着农耕社会悠久的合唱,灌制出劳动者群体的美声,熔铸成华夏民族的集体人格,引发了广泛的共鸣,积淀为厚重的文化彩页,以至于中原民间把宗族延续说成烟火传承。我们俯仰在这亘古飘溢的炊烟中,品味先民苦乐,遥想先哲情怀,探究其文化影响,条分缕析其文化内涵,应当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啊!(有删改)、结合全文来看,开头第①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
、第怎样理解第④段和第⑥段中划线句的含义?
、第⑤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文章最后一段说“我们俯仰在这亘古飘溢的炊烟中,品味先民苦乐,遥想先哲情怀,探究其文化影响,条分缕析其文化内涵,应当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啊!”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应该怎样承担这种“使命”。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6题。
从“尺素书”到“伊妹儿”
①“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客人从远方带来的鲤鱼,腹中竟然藏着一封绢写的家书,这给自己带来多大的惊喜啊。在古代,人们习惯把以锦帛为材料的书信装在鲤鱼形状的函套内,这就是古诗里常用“双鲤”来代替书信,即所谓的“尺素书”的由来。
②据考证,在文字发明之前,人类曾经用实物作为传达信息的工具,这就是“实物信”。在远古的中国,所谓“上古结绳而治”,就是利用绳结来传达信息,“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后来有了文字,书写材料又得到了改进,人们发明了木牍、竹简。他们在特制的木片和竹片上刻写文字,用来记事与交流,其中用作传达信息与情感的便是木牍书、竹简书,统称为“尺牍书”。“尺牍书”和后来出现的“尺素书”都是我国早期通信的主要方式。
③然而“尺牍书”很笨重。西汉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封信,用了三千多根竹简,要两个身强力壮的武士才可以送到宫里去。“尺素书”虽然轻便,但用材昂贵,不能“飞入寻常百姓家”。纸的发明,使书信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纸质书信成本低廉、投递方便,极大地促进了人和人之间的交流。安史之乱时期,贫苦的石壕妇人,仍然可以凭借“一男附书至”,得知战场上孩子的讯息。
④如今,依托互联网的“伊妹儿”(电子邮件),已经十分普及,各种免费邮箱为网民提供了便捷的邮件服务,但人类的通信发展并未停止,更新的通信方式,如手机短信等也在冲击着电子邮件,使得人们的交往更加随心,更为便捷。20世纪90年代,有人预言传统书信将被新兴的通信方式取代。然而我们惊奇地发现,传统的纸质书信依然健康发展,与电子通信方式并行不悖,在当下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⑤为什么在信息时代,仍有很多人钟情传统通信方式?专家认为,传统信件承载了太多的文化内涵,一封信就是一份沉甸甸的敬意。古人“自谦而敬人”的做人原则在书信中表现为对自己的谦称和对别人的敬称。比如称呼自己为“敝人”,就是谦称;称呼别人为“阁下”,就是敬称。因此,纸质信是传统礼仪的集中体现,是一份摸得着、存得住的传统,它所传达的不仅仅是亲切的问候、重要的消息或者浪漫的情怀,更有人和人之间一种天然的未被浮躁遮蔽的“敬爱”。
⑥另外,传统书信还有历史价值。人到晚年,捧读青年时期的信件,往事历历在目,常有“家书抵万金”之慨,所以倍觉其珍贵。据说,《徐悲鸿信札》在竞拍会上拍出56.1万元的高价,《孙中山致叶恭绰信札》则拍出111万元。这些名人信札之所以能够被很多收藏家追捧,并拍出高价,重要的原因就是写在纸上的信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元素,如同写信者的笔迹一样,是不能被“拷贝”的。.第②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强调“据考证”?
.第③段写西汉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信这一内容,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说明了什么?
.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标题《从“尺素书”到“伊妹儿”》中用“伊妹儿”代称电子邮件,显得很生动。 |
B.第①段引用鲤鱼传家书的古诗,既可以引起阅读兴趣,也能够增添文化情味。 |
C.第⑤段说明了传统信件不仅能传达信息,而且能体现人们之间自然淳朴的敬意。 |
D.第⑥段名人信札拍出高价,说明传统书信被电子邮件取代后,重新焕发出生机。 |
阅读《故乡》中的几段文宇,完成11~13题。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结合语境,解释加点的“厚障壁”的含义:(2分)
、分别二十年之后,闰土见到童年好友时,他的神情为什么既是“欢喜”的,又是“凄凉”的?(2分)
、上文对中年闰土的外貌描写十分细腻,中间又夹杂着记忆中的少年闰土的形象,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4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7—20题。
野老
刘正权
①德顺赶集回来时,天色还早,他一爬上寨门就拐弯去了村主任家,村主任家还开了个小杂货铺,地里缺什么他那卖什么,德顺是看见路边田里的杂草从秧苗间冒出头来才想起忘了捎几袋野老的。
②主任婆娘是个破竹竿子嘴,老远就能听见她的嘴辟哩啪啦响着,倒也给店子聚了不少人气,看见德顺,问:“要点啥呢?”
③“野老,给我拿四袋!“德顺摸出五元钱来,一袋野老一元二角五分。主任婆娘在鼻子里冷哼了一声,五元钱,多大点利润啊!白冲你使一回表情了,药价都是定了的,她没多大的利润可捞,收了钱,主任婆娘意味深长地笑了笑:“要我说啊,德顺兄弟你买这是真花冤枉钱呢!”
④“冤枉钱,什么意思?”德顺觉得主任婆娘话里有话。
⑤“你家有现成的野老,不是花冤枉钱是啥?”主任婆娘冲旁边几个闲人一挤眼睛,立马有人捂了嘴吃吃笑出声来。德顺心说有病啊,这娘们,谁个家里备有现成的野老!完了,懒得搭话,拎了提篓往家里走。
⑥离家还有一根烟的路程时,德顺一转身去了北坡崖,北坡崖那有他两块秧田,没准娘这会还在秧田里整草呢,跟娘说一千遍了,打上药,什么草也没了,可她非得下秧田里用手扯,吃的哪门子苦哟。到了北坡崖,果然娘还在田里,不过身边多了一个人,看那身影,像是二大叔,二大婶过世有三年了,几个孩子都打工去了外地,娘一人守这么多年寡,两个老辈人在一起倒能说上几句宽心的话。一个家门的叔嫂,聊个天,咋就被人说成自己的野老了呢?德顺心里不是个味,缩了头心事重重往回走。
⑦屋里炊烟已将熄未熄的,媳妇正在门口等他呢,德顺看桌上,已摆上了碗筷,德顺就闷头闷脑吭了一句:“加一副杯筷吧!”媳妇一怔:“咋,有客来?”德顺说:“二大叔在帮咱扯秧草,你不知道?”媳妇说:“知道,他每天都来呢,可就是不肯落屋吃口饭!”“我可不想让人说咱家用现成的野老,”德顺说,“请二大叔过来吧!”媳妇是个老实女人,对德顺话向来言听计从,就去路上拦二大叔,一般情\况下,二大叔跟娘在屋前岔口就分开走,黑王寨不大,但闲言碎语不少。
⑧二大叔来了,很拘谨,望了望德顺.,德顺冲媳妇说:“你去炒个鳝鱼片吧,我在集上买回来的,记住,苋菜烂如泥,鳝鱼炒脱皮!”完了冲二大叔笑笑斟上一杯酒:“叔你说我对吗?”“对,炒脱皮的鳝鱼才出味,烂如泥的苋菜才可口!”二大叔咪了一口酒,“你这娃还记得我的话呢,二十年了呢!”德顺过十二岁时嚷着要吃鳝鱼,寡娘在屋里抹眼泪,被二大叔看见了,二大叔啥话没说跑到寨下河沟里,半天功夫才逮了几条,为此在一个鳝鱼洞里还被蛇咬了。
⑨德顺说:“跟叔说个事!”
⑩二大叔一停杯:“你说吧,我听着!”
11“我今儿个去买野老,主任婆娘说我家里有现成的野老,我一寻思,敢情是说您和我娘!”
12二大叔杯子就停在那僵住了,“是叔给你添乱了,我回头就走!”德顺手一伸:“啥啊,叔您别说添乱不添乱的,我就问叔一句话,你是真心跟娘过吗?”
13二大叔嘴嚅了一下:“这得你娘说了算!”
14德顺冲厨房喊:“娘您出来一下!”
15娘出来了,身上围裙还没取下,她正在厨房打下手呢,德顺说:“娘您不希望人家说我家里有现成的野老吧!”
16娘看了看二大叔,不说话。
17德顺说:“娘,我就问你一句,您怕不怕人家说你们是嫂子小叔稀里糊涂?要怕,你和二大叔从此绝了来往,要不怕,明天我请客安排您二老合家!”
18二大叔和娘慌慌张张站了起来:“娃,这可使不得!”
19“有啥使不得的?”德顺喝了一杯酒,冲端了鳝鱼上桌的媳妇说:“人活一张皮,这话不错,可这皮要把人憋屈着还不如跟这鳝鱼样炒脱了它,把日子过出个滋味来,让那些长舌妇的舌头像苋菜一样烂成泥巴。”
20完了,德顺冲媳妇一招手:“走,拿上那四袋野老,跟我去主任婆娘那去,咱退了它,换喜糖,要酥心的那种,甜透心,气死他们!”
21德顺和媳妇前脚出门,后脚就听见二大叔和娘压抑了半天的哭泣声,那哭泣声像四月的蛙鸣,透着暮春的欢愉和葱茏。.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题目“野老”的含义。
.根据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把文章分成四个部分,按下面的格式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意思。
野老, 野老, 野老, 撮合野老.文中画线句“你家有现成的野老,不是花冤枉钱是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文末“那哭泣声像四月的蛙鸣,透着暮春的欢愉和葱茏”,在转载到《特别文摘》的时候,编辑改成了“那哭泣声像七月的蛙鸣,透着暮春的欢愉和葱茏”,你觉得哪个好?请说说理由。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3—16题。
不坐在父亲的肩膀上摘苹果
汪金友
①比尔·盖茨的父亲,是当地一个有名的律师。他一直希望利用自己的经验和影响,让比尔·盖茨在律师业干出一番名堂。按照父母的要求,比尔·盖茨从湖滨中学毕业以后,考的也是哈佛大学的法律专业。这使他的父亲非常高兴,相信从名牌大学走出来的儿子,一定能够子承父业,前程辉煌。但令他的父母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比尔·盖茨大学没有毕业,就自己决定退了学,和朋友一起去研究计算机。他的梦想,就是让每一个家庭,每一张桌子上,都有一台计算机。20年后,比尔·盖茨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他自己也荣登全球富豪排行榜之首。难于想象,当初比尔·盖茨如果跟着父亲去当律师,今天的世界又会是什么样子?
②袁隆平的父亲,是平汉铁路局的一名职员。全家人一直在北平生活,袁隆平也出生在北平协和医院。1937年“七七事变”后,一家人先后到重庆、武汉、南京。多年颠沛流离的生活,致使袁隆平的父亲非常希望自己的儿子报考铁路交通专业,然后在大城市找个稳定的工作。但袁隆平却不想在大城市上学,更不想追时髦赶潮流,报考热门专业。他立志要成为一名农业科技人员,为改变中国人民缺吃少穿的局面贡献一份力量。为此,他选择了西南农学院,作为自己人生和事业的起点。1953年,袁隆平大学毕业以后,被分配到湖南山区雪峰山麓的一所农业学校当教师。他非常热爱这项工作,一边教书,一边搞研究,终于成为“杂交水稻之父”。一个城市家庭的孩子,却立志到农村工作。正是这种常人做不到的放弃和选择,成就了袁隆平,也成就了中国人的生活。
③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的父亲,是一名蜡烛制造商,一直希望儿子能成为牧师。但由于生活所迫,12岁时,富兰克林就开始跟随父亲学习制造蜡烛。富兰克林15岁时,他哥哥筹办了一份报纸《新英格兰新闻》。富兰克林也想试一试文笔,但又不想通过哥哥来采用自己的文章。于是他用化名写了一篇小品,趁半夜没人时把稿子悄悄地放在编辑部的门口。第二天一早,他哥哥和几位编辑看到那篇稿件,一致称赞是篇好文章,并断定是出自名家的手笔。从此,富兰克林的文章经常在报上发表,但大家一直不知道真正的作者是谁。后来,为了破解这个谜,他哥哥半夜时藏在编辑部门口。做梦也没想到,这位“名家”,竟是自己的弟弟小富兰克林。
④法国著名作家小仲马开始写作的时候,经常碰壁,寄出的稿子,大多被退了回来。他的父亲大仲马看到儿子这样困难,就对小仲马说:“如果你在寄稿时,随稿给编辑先生附一封短信,只要说‘我是大仲马的儿子’,或许情况就好多了。”小仲马却倔强地说:“不,我不想坐在你的肩膀上摘苹果。”小仲马没有沮丧,仍然坚持用不同的笔名投稿。他的长篇小说《茶花女》寄出后,终于以其绝妙的构思和精彩的文笔震撼了一位资深的编辑。更令这位编辑大吃一惊的是,这部伟大的作品,作者竟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仲马。他问:“您为何不在稿子上署上您的真实姓名呢?”小仲马说:“我只想拥有真实的高度。”《茶花女》出版后,法国文坛的评论家一致认为,这部作品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大仲马的代表作《基督山恩仇记》。
⑤坐在父亲的肩膀上,的确可以很快的提升自己的高度。但那种高度,不是真实和公平的高度。坐在父亲肩膀上摘下的苹果,绝没有自己爬上树去摘下的苹果更有味道。.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文章所说的一个道理。
.文章中的小仲马坚持在寄稿件时不说 “我是大仲马的儿子”,从这个行为,你可以看出小仲马怎样的品格?
.本文采用了的论证方法,有人认为文中的第③段可以删除,你认为能否删除?它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人们常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文章却说“不坐在父亲的肩膀上摘苹果”,你怎样看这两个观点?结合下面的链接,说说你的理解。
【链接】10月16日晚,河北省保定市“官二代”李启铭开车到河北大学送朋友,在河北大学新校区的生活区,将穿着轮滑鞋的两名女生陈某、张某撞伤。事故发生后,李启铭仍驾车继续行驶,在男生宿舍附近掉头原路返回至学校门口时,被保安和学生截住。事故处理民警经对李启铭采血检测,鉴定为醉酒驾驶。李启铭却口出狂言“有本事你告去,我爸是李刚。”他的爸爸李刚是保定市公安分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