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路”出现于宋代,指的是古代人们在罗盘指引下将不同地点的航行方向连结而成的一种航线。据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它的出现是宋代航海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 B.它的出现使得古代海上航行更加安全便利 |
C.我国在宋代就已将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 | D.宋代开始突破“海禁”政策鼓励对外贸易 |
著名学者田秉锷教授在《大国无兵》一书中认为:“较之清王朝的制度,洪秀全政权的制度建设没有历史进步的大势。”下列各项中,最不能佐证该观点的是
A.以“拜上帝教”为号召,发动金田起义 |
B.定都天京,建立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 |
C.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绝对平均主义的分配方案 |
D.颁布了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案《资政新篇》 |
1840年3月,英国对华棉制品出口商、曼彻斯特商会主席莫克·维卡在致英国外相巴麦尊的信中说:“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
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莫克·维卡的真实意图是
A.改善中英关系,使英国商品进入中国市场 |
B.以中国禁烟为借口发动战争,迫使中国屈服 |
C.恢复中英正常贸易 |
D.实现鸦片贸易合法化 |
兴起于广西桂平的太平天国,先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两部文献的共同特点是
A.试图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 B.脱离了社会现实,是无法实现的空想 |
C.反映了农民的理想追求 | D.不同程度受到西方宗教或是文化的影响 |
有人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寻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西方则可以暂缓二步。”这里的“内部事务”主要是指
A.太平天国运动 | B.满汉官僚的矛盾 | C.义和团运动 | D.洋务派与顽固派的矛盾 |
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写道:“白人则怀着三种动机到中国:作战,赚钱,使中国人皈依我们的宗教。”近代史上,“白人”依照“条约”实现在内地传教的特权始于
A.鸦片战争后 |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 C.甲午战争后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