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曾说:“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因此,他把自己创办的纱厂命名为“大生”。从这个角度看近代民族企业
| A.发展民族工业,救亡图存 |
| B.应大力发展重工业 |
| C.以轻工业为主,注重民生 |
| D.儒家思想指导商业 |
“仅在实施的头一年,就有一万家企业租了出去,其中大部分都转到了私人手上。按规模说,这都是些工人不超过5人的小作坊;它们通常利用本地的原料,生产日用必需品。……和以前相较,对照是令人惊讶的,因为在苏维埃政权的初年私人贸易是被禁止的,而对工人的剥削是绝对不允许的。”材料所反映的经济变革有( )
| A.全面恢复私有制 | B.实行商品贸易 |
| C.用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 | D.禁止私人贸易 |
下表为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表
| 年代 |
1870 |
1896~1900 |
1913 |
| 比例 |
78% |
74% |
72% |
由表可以推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A.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
B.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
C.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
D.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郑观应在《商务叹》中写道:“轮船招商开平矿,创自商人尽商贾。……总办商董举自官,不依商律由商举。……名为保商实剥商,官督商办势如虎;华商因此不及人,为丛驱爵成怨府。”郑观应感叹的是
| A.股份经营弊端丛生 | B.政府大力干预经济 |
| C.民族工业艰难发展 | D.外商挤压民族主义 |
苏南地区久有蚕桑生产的历史,然而在清中叶之前养蚕户不过“十之一二”,“自同治初,人多植桑养蚕,辄获奇羡,其风始盛”。1878年苏锡常镇的生丝总量为355335斤,洋行四处派人收购。遂致“家家载桑,户户养蚕”,民间流行“养好花蚕发洋财”之说。这种“洋财”属于( )
| A.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 | B.外国资本主义的附属经济 |
| C.男耕女织的封建小农经济 | D.民族资本主义的附属经济 |
(美)彭慕兰在《大分流》中写道:“为了给英国早期粗糙的蒸汽机提供燃料,需要大量的木材,这就需要种足够多的树……人口拥挤的西欧地区是无法提供这么大的空间的。但就在这时,幸运又降临了:英国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便于开采的煤矿储备,以及快速实现机械化的工业。到了1840年,英国人将以燃煤为动力的机器普及到了各行各业。”材料说明,英国快速普及机器生产主要得益于( )
| A.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 B.便于开采的能源储备 |
| C.拥有广袤的森林资源 | D.完善了机器动力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