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章阅读,完成问题
谈 人
朱光潜
世间事物最复杂因而最难懂的莫过人,懂得人就会懂得你自己。希腊人把“懂得你自己”看作人的最高智慧。可不是吗?人不像木石只有物质,而且还有意识,有情感,有意志,总而言之,有心灵。西方还有——一句古谚:“人有一半是魔鬼,一半是仙子。”魔鬼固诡诈多端,仙子也渺茫难测。
作为一种动物,人是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他经过无数亿万年才由单细胞生物发展到猿,又经过无数亿万年才由类人猿发展到人。正如人的面貌还有类人猿的遗迹,人的习性中也还保留一些兽性,即心理学家所说的“本能” 。
我们这些文明人是由原始人或野蛮人演变来的,除兽性之外,也还保留着原始人的一些习性。要了解现代社会人,还须了解我们的原始祖先。所以马克思特别重视摩根的《古代社会》,把它细读过而且加过评注。恩格斯也根据古代社会的资料,写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恩格斯还详细论述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谈到了人手的演变,这对研究美学是特别重要的。古代社会不仅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政权的摇篮,而且也是宗教、神话和艺术的发祥地。数典不能忘祖,这笔账不能不算。
从人类学和古代社会的研究来看,艺术和美并不是起于抽象概念,而是起于吃饭穿衣、男婚女嫁、猎获野兽、打群仗来劫掠食物和女俘以及劳动生产之类日常生活实践中极平凡卑微的事物。中国的儒家有一句老话:“食、色,性也。”“食”就是保持个体生命的经济基础,“色 ”就是绵延种族生命的男女配合。艺术美和美也最先起于食色。汉文“美” 字就起于羊羹的味道,中外文都把“趣味”来指“审美力”。原始民族很早就很讲究美,从事艺术活动。他们用发亮耀眼的颜料把身体涂得漆黑或绯红,唱歌作乐和跳舞来吸引情侣,或庆祝狩猎、战争的胜利。
在近代,人是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一个活人时时刻刻要和外界事物 (自然和社会)打交道,这就是生活。生活是人从实践到认识,又从认识到实践的不断反复流转的发展过程。为着生活的需要,人在不断地改造自然和社会,同时也在不断地改造自己。心理学把这种复杂过程简化为刺激到反应往而复返的循环弧。外界事物刺激人的各种感觉神经,把映象传到脑神经中枢,在脑里引起对对象的初步感性认识,激发了伏根很深的本能和情感(如快感和痛感以及较复杂的情绪和情操),发动了采取行动来应付当前局面的思考和意志,于是脑中枢把感觉神经拨转到运动神经,把这意志转达到相应的运动器官,如手足肩背之类,使它实现为行动。哲学和心理学一向把这整个运动分为知(认识)情(情感)和意(意志)这三种活动,大体上是正确的。关于“人”的理解,下列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懂得你自己”是人类的最高智慧,人类只要能够懂得自己,也就能够懂得他人。 |
B.人是由单细胞发展到类人猿再由人猿发展到原始人进而发展到文明人的。 |
C.进化过程中遗留在人类身上的一部分“兽性”和原始人的一些特点构成了人的“本能’。 |
D.人的所谓“生活’就是时时刻刻地和外界打交道,不断地认识和适应外部世界。 |
关于艺术和美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艺术和美并不是起源于抽象概念,而是起源于吃饭穿衣等日常生活实践中极平凡卑微的事物。
B.儒家说:“食、色,性也。”在“食”和“色”这两大人类本性的具体行为中便蕴藏着艺术的美。
C“食”就是保持个体生命的经济基础,“色 ”就是绵延种族生命的男女配合,它们都属于艺术美范畴。
D. 原始人把身体涂得漆黑或绯红,唱歌作乐和跳舞来吸引情侣,或庆祝狩猎、战争的胜利,就是艺术活动。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
A.人不像木石只有物质,而且还有意识,有情感,有意志,总而言之,有心灵,所以人时世间万物中最难懂的。 |
B.西方还有一句古谚:“人有一半是魔鬼,一半是仙子。可见人的性格具有两面性,不能把人简单分类。 |
C.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论述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谈到了人手的演变,进化的历史,这就是美的历史。 |
D.哲学和心理学一向把人们认识世界的整个运动分为知(认识)情(情感)和意(意志)这三种活动,大体上是正确的。 |
阅读下面的科技文,完成下题。
哈欠声声
兰晓雁
当你较长时间工作,疲惫不堪;或者挑灯夜读,睡意袭来,你会不自主地做出以下动作:两只眼睛眯成一条缝,嘴巴张得很大,身体往后仰,深深吸一口气,并发出持续哈气的声音……不用猜,这是谁都有过的体验——打哈欠。科学家曾用超声成像技术探测胎儿的神秘世界,发现怀孕12周的胎儿就会张嘴打哈欠了。 打哈欠是人类的一种本能行为,非主观意志所能控制得了。美国马里兰大学生理学家普罗文和贝宁格研究打哈欠发现,哈欠源于大脑中的“哈欠中枢”。当一个人受到劳累、觉醒与睡意等因素的刺激时,激发相关分子大量分泌,进而引起“哈欠中枢”兴奋,随即向人体肌肉发出“指令”,有关的肌肉严格遵照“指令”运动,于是,一个哈欠诞生了。
正因为打哈欠需要面部的肌肉运动来完成,如果你感觉某种场合或时刻不宜打哈欠,可以通过有意识地咬紧牙关来抑制。不过,打哈欠的过程运行得不顺畅,会让你觉得很不舒服。一个哈欠的持续时间虽很短暂,大约6秒钟左右,但其生理作用却是显著的。在这期间使人闭目塞听,全身神经、肌肉完全松弛,你便能在生理与心理上都得到一次很好的休息,其效果胜过镇静剂。
另外,科学家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温和的人更容易打哈欠。研究人员对一批志愿者分别进行了测试,方法是给受试者播放各种频频打哈欠的人的录像以及催眠的乐曲,观察哪些受试者容易打哈欠,哪些人无动于衷,再对他们进行心理测试。结果显示,不打哈欠的人往往心肠硬、近乎冷酷,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相反,那些容易打哈欠的人大多善良、敏感、容易动情,很容易博得别人的好感。
至于一打哈欠就泪水汪汪,科学家的解释是:这与大笑、打喷嚏时流泪的原理完全一样。人眼睛里的泪腺分泌眼泪,通过鼻泪管下放,故而平时人是不会流泪的。但在打哈欠时,造成口腔及鼻腔的压力增大,阻挡了鼻泪管排泄泪水,泪水流不下去,便积在眼睛里,就变得眼泪汪汪的。
一群人在一起,其中有一个人打哈欠,周围的人也会跟着打起哈欠来。这现象暗示:难道打哈欠有传染性?确实如此,打哈欠确能传染。一些科学家通过磁共振成像的手段,对大脑影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打哈欠时的脑部活动区与表示同情心的脑活动区域一致。换句话说,打哈欠的“传染”现象,可能代表了一种无意识的“心智模仿”。
哈欠的“传染性”,可以帮助失眠者度过睡眠关。瑞士一位科学家设计制作了一种特殊的半身人头塑像,特殊之处在于这个人一直在甜甜地打着哈欠,给人一副困乏欲睡的模样。失眠者只要看着这个头像,不一会儿就会打起哈欠,然后进入梦乡。这种头像因能传染哈欠,发挥催眠作用,故称之为“安眠像”。
打哈欠看虽不雅,却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每打一次哈欠,必有深沉悠长的吸气,有利于更多的氧气进入肺部到达血液。另外,打哈欠时咽部肌群及面部几十块肌肉随之收缩,可驱动携氧的血液流向大脑,提升用脑效率,对脑力劳动者尤为有益。
打哈欠优点多多。英国医生发现,打哈欠时的深长呼吸,有利于脱垂疝囊回纳,使病情得到明显的缓解。打哈欠可促使咽喉部肌肉运动,肌力增强,减轻因咽喉肌肉松弛而造成的打鼾症状。对男人而言,打哈欠和阴茎勃起都是由一种氮氧化物所掌控的,这种氮氧化物在大脑中扩散开后,既可能到达控制呼吸的神经处,也可能下行至给阴茎输送能量的血管。有时这两种功能可以同时发挥作用。
说了这么多打哈欠的奥秘与好处,可不要产生错觉,以为哈欠带给你的都是好事。如果你已迈进中老年的门槛,尤其是患有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等疾患,出现了不自主地频繁打哈欠,可得注意了,可能是脑梗塞(缺血性脑中风的一种)即将临身的信号。临床医生观察到,大约有70%~80%的脑梗塞患者,在发病前一周左右,会因大脑缺血缺氧而频频出现打哈欠现象。而且哈欠越频繁,意味着大脑缺氧越严重。这时,应及时向医生求助,万万不可听之任之,让病情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选自《百科知识》2006年第12期)
下列对“打哈欠”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打哈欠是当你较长时间工作、疲惫不堪,或者挑灯夜读、睡意袭来时,你不自主地做出的一种动作,而且一打哈欠就泪水汪汪。 |
B.打哈欠是人们两只眼睛眯成一条缝、嘴巴张得很大、闭目塞听、身体往后仰、全身神经与肌肉完全松弛、深深吸一口气,并发出持续哈气的一种声音。 |
C.哈欠源于大脑中的“哈欠中枢”,因此,打哈欠是人类的一种本能行为,是非主观意志所能控制得了的。 |
D.打哈欠是谁都有过的一种体验,美国科学家曾用超声成像技术探测胎儿的神秘世界,发现胎儿就会张嘴打哈欠了。 |
依据原文,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打哈欠可以通过有意识地咬紧牙关来抑制,抑制大约6秒钟,你便能在生理与心理上都得到一次很好的休息,其效果胜过镇静剂。 |
B.哈欠是由于人们受到劳累、觉醒与睡意等因素的刺激,激发相关分子大量分泌,进而引起“哈欠中枢”兴奋,随即向人体肌肉发出“指令”,有关肌肉严格遵照“指令” 运动而诞生。 |
C.一个人打哈欠,周围的人也会跟着打起哈欠来,这是一种无意识的“心智模仿”,因为打哈欠时的脑部活动区与表示同情心的脑活动区域一致,可以帮助失眠者度过睡眠关。 |
D.科学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打哈欠的人都是温和、善良、敏感、容易动情,很容易博得别人好感的人;而那些心肠硬、近乎冷酷,容易引起别人反感的人都不打哈欠。 |
依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打哈欠时,有一种氮氧化物可能到达控制呼吸的神经处,也可能同时下行至给阴茎输送能量的血管,这对身体有益。但是当中老年人不自主地频繁打哈欠时,可能是疾病将临身的信号。 |
B.人们在大笑、打喷嚏与打哈欠时,会由于口腔及鼻腔的压力增大,眼睛里泪腺分泌的眼泪无法通过鼻泪管下放,而眼泪汪汪。 |
C.“安眠像” 这种特殊的半身人头塑像因能传染哈欠、发挥催眠作用,而为失眠者所喜爱。 |
D.当人体需要自我保护时,人们打一次哈欠可以进行深沉悠长的吸气,使更多的氧气进入肺部到达血液,随之收缩的咽部肌群及面部几十块肌肉驱动携氧的血液流向大脑,从而提升用脑效率。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我知道,要对基本价值的判断进行争论,是一件没有希望的事。比如,如果有人赞成把人类从地球上消灭掉作为一个目标,人们就不能从纯理性的立场来驳倒这种观点。但是如果有某些目标和价值是大家一致同意的,人们就能够合理地来议论达到这些目的的手段。现在,让我们来指出两个目标,凡是读到这篇东西的人大概都会完全同意的。
第一,为维持全部人类的生活和健康所必需的资料应当由总劳动量中尽可能少的部分来生产。
第二,满足物质上的需要,固然是美满的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但只做到这一点还是不够的。为了得到满足,人还必须有可能根据他们个人的特点和能力来发展他们理智上和艺术上的才能。
其中第一个目标是要求增进一切有关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知识,也就是要促进一切科学工作。因为科学工作是一个自然的整体,它的各个部分彼此相互支持着,虽然支持的方式还没有人能预料到。但是科学进步的先决条件是具有不受限制地交换一切结果和意见的可能性--在一切脑力劳动领域里的言论自由和教学自由。我所理解的自由是这样的一种社会条件:一个人不会因为他发表了关于知识的一般和特殊问题的意见和主张而遭受到危险或者严重的损害。这种交换的自由是发展和推广科学知识所不可缺少的,这件事有很大的实际意义。首先它必须由法律来保障。但单单靠法律还不能保证发表的自由,为了使每个人都能表白他的观点而没有不利的后果,在全体人民中必须有一种宽容的精神。这种外在的自由的理想是永远不能完全达到的,但如果要使科学思想、哲学和一般的创造性思想得到尽可能快的进步,那就必须始终不懈地去争取这种自由。
如果要保证第二个目标,也就是要使一切人的精神发展成为可能,那么就必须有第二种外在的自由。人不应当为了获得生活必需品而工作到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从事个人活动的程度。而没有这第二种外在的自由,发表的自由对他就毫无用处。如果合理的分工问题得到解决,技术的进步就会提供这种自由的可能性。
科学的发展以及一般的创造性精神活动的发展还需要另一种自由,这可以称为内心的自由。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在于思想上不受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也不受一般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的束缚。这种内心的自由是大自然难得赋予的一种礼物,也是值得个人追求的一个目标,但社会也能做很多事来促使它实现,至少不该去干涉它的发展。比如学校可以通过权威的影响和强加给青年过重的精神负担来干涉内心自由的发展;而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由鼓励独立思考来支持这种自由。只有不断地、自觉地争取外在的自由和内心的自由,精神上的发展和完善才有可能,由此,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才有可能得到改进。
(选自《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赵中立、许良英编译)
1. |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2. |
下列对第二种"外在的自由"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流感病毒的主要抗原是突出其表面的血凝素及神经氨酸酶。在流感病毒所有发生突变的部分中,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突变最快。这令免疫系统跟不上步伐。
决不是所有的病毒抗原——哪怕是所有RNA病毒的抗原——都突变得那么快。麻疹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其突变的其他部分在变,只有抗原岿然不动(最可能的原因是,免疫系统识别为麻疹病毒抗原的那部分所承担的功能是病毒自身不可或缺的,如果它的结构变了,麻疹病毒就无法存活)。因此,人只要患过一次麻疹,一般就可对其终身免疫。
然而,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却能在保持功能的前提下千变万化。它们的突变使其能避开免疫系统而未令病毒遭到破坏。事实上,它们突变得太快了,即使在一次流行中,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都经常在变。有时突变所导致的变化很小,使得免疫系统仍然能够识别它们并与之结合,从而轻易避免同种病毒的二次感染。但有时突变显著改变了血凝素或神经氨酸酶的形状,于是免疫系统无法识别它们。与旧结构完美结合的抗体就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结构了。这种经常发生的现象被称为“抗原漂移”。
当抗原漂移出现时,病毒就能在人体获得立足点,即使那人的免疫系统已有了能结合以往形态抗原的抗体。显然,变化越大,免疫系统应答的效力就越低。为了理解“抗原漂移”的概念,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橄榄球运动员,身着白短裤、绿衬衣、镶有绿色V字的白色头盔。免疫系统能识别这种运动服并攻击它。如果运动服稍作改变——如在白短裤上加一条绿色条纹而其他不变,免疫系统还是能够毫不费力地识别出该病毒。但若运动服由绿衬衣白短裤变成了白衬衣绿短裤,免疫系统就没那么容易识别了。
抗原漂移引发流行病。一项研究发现,美国在33年间就出现了19种不同的已鉴定的流行病——平均每两年就有一种以上。每一种仅在美国就造成了10000至40000的“过量死亡”——高于该疾病通常所导致的死亡数量。结果在美国,流感比任何其他传染病——包括艾滋病(AIDS)——导致了更多人死亡。公共卫生专家监控了抗原漂移,并每年调整流感疫苗以期与之同步。但他们却从未能将疫苗调整得恰到好处。流感病毒是作为一个突变群存在的,即使他们预测到了突变的方向,总会有一部分病毒与众不同而躲过了疫苗和免疫系统。但是,因为医学领域其他新的发现,现在不管抗原漂移多严重,造成的流感有多致命,它也并不会再造成流感大爆发,不会造成如1889——1890年、1918——1919年、1957年和1968年时那样席卷世界的大流感。
6.关于“抗原漂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抗原漂移发生的原因是突变显著改变了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的形状。
B.抗原漂移是病毒入侵人体时经常出现的一种现象。
C.抗原漂移出现时,如果人的免疫系统拥有能结合以往形态抗原的抗体,病毒就难以在人体获得立足点。
D.抗原漂移引发的流行病,一次就会造成至少10000人的死亡。
7.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麻疹病毒的抗原之所以在其他部分都在突变的时候岿然不动,是因为它的结构一旦发生了变化,整个病毒就不能存活。
B.流感病毒发生突变的程度与人体免疫系统应答的效力是成反比的,变化越小,免疫系统的应答效力就越高。
C.人体免疫系统有时难以识别流感病毒,主要是因为病毒中的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发生了颜色上的很大变化。
D.一项研究发现,美国在33年间共出现了19种不同的流行病,从导致死亡的人数来看,流感是最致命的传染病。
8.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患过一次流感的人,即使注射了疫苗也有可能再次感染,但是患过一次麻疹的人,却可以终身免疫。
B.如果流感病毒的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发生了突变,那么人体的免疫系统就无法识别它们,从而无法破坏病毒。
C.公共卫生专家已监控了抗原漂移,所以他们很快就会预测流感病毒突变的方向并将疫苗调整得恰到好处。
D.如果出现了过去那种席卷世界的流感大爆发,那就可以确定在抗原漂移之外还存在其他的原因。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画家和职业经理人
邵孤城
安生很小的时候,就显露出超平寻常的绘画天赋。他刷刷几笔,就能把正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老师的光辉形象留到扳上。
可是,老师们不知道,安生的父亲,其实是一名真正的画家。
安生的父亲是一名画家,却吃了画画的亏。十年浩劫,他被下放到农场,等他从遥远的新疆回归故土的时候,看见的是妻子小小的坟茔。
所以,当我们的美术老师牵着安生的手来到安生父亲面前的时候,他的父亲冷冷地说:“你以为你有资格调教我的儿子吗?”
美术老师局促不安又尴尬异常地坐了片刻后起身告辞,从此再不提教安生画画的事。但是,安生偷偷的学,偷偷的画,到高中的时候,他的画已经在学校里小有名气了。高三那年,安生决定去报考美术学院,当然征求了父亲的意见。
“你知道什么是井底之蛙吗?”安生的父亲有些不屑,“你至少得拿几十奖回来证明给我看吧!全国的不说,市里的总该有吧?”
安生开始频繁地参加市里举办的各类美术比赛,当然,结果都在他父亲的预料之中,他不仅没拿到奖项,甚至连自信也在这期间被消磨殆尽。
安生问我:“你说,我能成为一名画家吗?”我坚定地点头:“安生,如果你也成不了画家,没人会成为画家的。”安生感激地看着我:“谢谢你。我准备再去参加一次比赛,最后一次。”
安生给我看一张当天的报纸,有一则本地一家企业征集产品徽标的启事。
然而当结果公布出来后,安生就像泄了气的皮球。
安生彻底放弃了,高考时,他按照父亲的意思,以高分被北京一所名牌大学的管理学院录取。
然后,我们开始了各自的人生。我陆陆续续从他的老父亲处知道他的一些情况,毕业后,他先是留在北京一家国有企业.然后跳槽到广东一家跨国公司,从基层的管理人员一直做到了中国区助理总裁。他的父亲,非常满意安生的现状。
我们再见面时走在谈判桌上,我所在的啤酒厂由于经营不善面临倒闭,而安生的公司愿意收购。我是用我们自己生产的“芦花”牌啤酒招待安生的,我说,“芦花”牌啤酒现在是我们的,但很快就是你们的了。你该好好喝一杯!
酒端上桌的时候,安生没有说话。他很久都默默注视着那几瓶酒,然后,伏在桌子上失声痛哭。我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我想,痛哭的其实庄该是我啊。
安生指着“芦花”牌啤酒的商标图章说:你知道吗?我参加的最后一次比赛,画的就是这个徽标啊!
我帮安生找到了那次的评委会主任。他依然清晰地记得这件事,他对安生说:“你是安佑之老师的儿子吧,你的父亲说,不能让你得奖。可是,啤酒厂的人非常喜欢你的作品,执意要拿它去做商标。”
啤酒厂并购成功后,安生给我打过一次电话。“我父亲常说,‘有心栽花,花未必不成;无心插柳,柳也未必成荫’。我现在明白了,我就是父亲有心栽下的那株未必不成的花啊,”安生在电话里有些欲言又止,良久,他告诉我:“我辞职了,我又开始画画丁。我想,我能做一个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就一定能做成一名优秀的画家。可是,你说.我这样做,值得吗?”
我顿了很久,说:“也许值得吧!”
电话那头,很久不出声。然后.我听到轻轻的一声叹息。
12.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十年浩劫中.安佑之因为画画而被迫离开妻子并永远地失去了她,为了避免儿子重 蹈他的覆辙.他不惜采用各种手段来阻止安生学画。 |
B.“你的父亲说,不能让你得奖”一句话让读者明白:为了打消儿子学画的念头,父亲 要儿子获奖却又利用自己的影响不让他获奖。 |
C.事业有成的儿子在得知当年的真相后,为了报复父亲,毅然放弃了自己的职位,重 新拿起画笔,继续圆上儿时的梦想。 |
D.小说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安排了大量的对话、心理等描写,成功地塑造了父亲、安 |
生这两个悲剧性的人物形象,深刻地体现了批判性的主题。
E.从作品中可以看出,对父亲的批判并不完全是作者本意,实际上作者对父亲也有同
情的一面,十年浩劫父亲是个受害者,对儿子学画的于涉也是出于父爱。
13.安生的父亲对美术老师说:“你以为你有资格调教我的儿子吗?”这里的“资格”指的
是什么?
答:
14.作者极力渲染安生的绘画天赋和对绘画的热爱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进行探究。
答:
阅读文本,完成问题。
新型成像技术看清活细胞内活动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今天宣布说,运用类似X光CT扫描的方法,他们开发出一种新型成像技术,可在不用荧光标记或其他外加对比试剂的情况下展现活细胞内的任何活动。该技术使人类首次能够对活体细胞在自然状态下的各种功能加以研究。
研究小组负责人、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教授迈克尔?费尔德表示,这项新技术的主要优点是不需要对活体细胞进行任何处理即可开展研究工作,而其他三维成像技术都要对生物样品进行化学或金属化处理,经过冷冻、染色等过程,这些样品处理和固定的步骤有可能改变细胞原来的状态,干扰科学家对细胞自身的运动进行观察。他说,利用这一新技术,研究小组现已得到了宫颈癌细胞的三维图像,细胞内部的详细显微结构一目了然。此外,他们还获得了线虫、蠕虫以及其他几种生物的细胞图像。
研究人员解释说,每一种物质都有一个特定的折射率,光在其中的传播速度与这一折射率有关,同一频率的光波在折射率小的介质中传播速度快,而在折射率大的介质中传播速度慢。由于细胞对大部分可见光的吸收性很差,因而他们可以利用不同材料对可见光具有不同的折射率的性质构建图像。实验中,他们采用了干涉测量法获取数据,将一束光分为两部分,只让其中一部分照射细胞,另一部分作为参考光波,首先获得含有细胞信息的大量二维图像。为了得到三维立体图像,他们再将100组从不同角度获得的二维图像进行组合,经过大约10秒钟的时间就可得到细胞的三维图像。经过不断的技术改进,现在这一成像时间已经缩短到0.1秒。
迈克尔?费尔德表示,目前这项新技术的分辨率为500纳米左右,研究小组将力争使其达到150纳米或者更高,使其能够方便地与电子显微镜配套使用。
(《科技日报》)
1.对原文第2段中画线词语“这项新技术”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这项新技术”指的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运用X光CT扫描的方法开发出来的一种新型成像技术。
B.“这项新技术”是一种可以在不用荧光标记或其他外加对比试剂的情况下展现细胞内的任何活动的新型成像技术。,
C.使用“这项新技术”在开展研究工作时不需要对活体细胞进行任何处理,使人类首次能够对活体细胞在自然状态下的各种功能加以研究。
D.使用“这项新技术”只需0.1秒中的时间便可以得到细胞的三维图像,而且分辨率可以达到500纳米左右。
2.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A.这项新技术与其他三维成像技术的不同主要在于对活体细胞是否需要进行处理,进行处理的过程可能会干扰对细胞自身运动的观察。
B.开发这项新技术的科学原理,是光在不同物质中因折射率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传播速度,因而可以采用干涉测量法获取数据。
C.现在在利用这项新技术时,研究小组首先获得含有细胞信息的大量二维图像,在将这些图像进行组合,只要大约10秒钟就得到细胞的三维图像。
D.目前,研究小组已经利用这项新技术获得了详细显微结构一目了然的宫颈癌细胞的三维图像以及线虫、蠕虫等其他几种生物的细胞图像。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过去的三维成像技术在对活体细胞的处理和固定过程中改变了细胞原来的状态,因而不能对活体细胞在自然状态下的各种功能进行观察。
B.科学家们可以利用不同材料对可见光具有不同折射率的性质构建图像,原因是细胞对大部分可见光的吸收性很差。
C.新型的三维成像技术还可以经过不断的技术改进,成像的时间还可以大大缩短,分辨率还可以大大提高。
D.研究小组负责人表示,虽然新技术目前的分辨率只有500纳米,但他们已经能够使其方便地与电子显微镜配套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