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章阅读,完成题。
橡胶树
傅天琳
(1)云南,我神往中的植物园。
(2)我们的车出发了,从思茅开往版纳。有着充沛的阳光和雨水,我熟悉的竹,在四川清清秀秀,仙袂飘飘宛如村姑,在这儿却气宇轩昂。
(3)一排树转过身来,小腿扎着绷带,整整齐齐,列队向我。皮肤灰白相间,浸出病的斑迹,几粒绿粉,薄薄洒在树尖——是橡胶树!我狱猝然一惊。
(4)它怎么长得像这个样子?这彻底的奉献者,在众多姐妹的簇拥中,它显得太可怜太寒碜了。
(5)油棕的据齿多棱,叶隙洒下碎金;槟榔树踮起光洁而修长的腿,翩翩旋转16岁的花蕾;还有叶子花粉红胭红血红,金瀑垂悬,烂漫得要死。我进入我神往的圣地了,我愉悦我清新,我的目光绚丽多姿。可是,那小腿扎着绷带列队向我的树呢?道旁的仪仗队没有它,公园的歌舞队没有它,而在我的意识里,挥也挥不去它。
(6)我没有看见刀,却看见了刀的痕迹;没有看见血,却看见血痂结满忧郁;看见被辱者的悲哀,如落叶一片片趴进草丛,等待黎明。树怕剥皮,人怕伤心,我痛,压抑的痛,受伤的橡胶树,它知道痛吗?
(7)虽然一路美景蓬勃,蔷薇和蕉叶的体香再次搔我。蕨和藤和各种小灌木的柔腕再次缠我,我仍然在自己制造的苍凉气氛中,想象乘坐的小车是一种逃亡。
(8)我是否能逃出悲剧寻到另一片乐土圣地呢?
(9)眼前,勐海县的落日红得透亮。忽然一大群橡胶树涌来,可谓千军万马,可谓雷霆万钧,绿色兵团占领了一座又一座双峰。那浩浩荡荡的独脚绑腿,那重重叠叠的悲壮神色,那苍翠的呐喊响彻了一条亚热带。比起来,那些槟榔那些油棕,虽然到处都是,也只能算着散兵游勇了。
(10)我走进树。我看见伤痕下的白线了,在流动,流进一只碗里。是血,是乳,我分不清楚;是忍耐,是宽容,我分不清楚。橡胶树,我在你的血和乳里,忍耐和宽容里痛哭!
(11)我还想说点什么,一个转弯,橡胶树又一掌推我至300米之外,在迎风的山口,赠我一幅匍匐而不倒地的群体雕像。再看那些叶子,绿色四溅得噼噼啪啪,汪洋而慷慨,显示风的滚动。我不再可怜橡胶树了,不是不再,是不敢,不配。人不及它。人的悲痛没有它深,却又喊又叫;人的意志没有它坚挺,却又夸又闹。人可以利用权力和阴谋随随便便践踏一个人,可是,人不敢,不敢轻视一棵橡胶树。
(12)整整一生都受着伤害的橡胶树啊,自己为自己擦干血迹,自己为自己打好绷带,然后,自己站起来,从容不迫,奔赴自己的厄运。在这个世界上,唯悲痛是生存的条件和力量,力量转入内心,内心海阔天空。
(13)它活得上好。它似乎在说:你可以剐,我可以生;你可以再剐,我可以再生。
(14)他说得极轻,极柔,似有似无。而我听见了。我再也无法将自己从橡胶树上剥开,我的皮肤我的血液我的气息,我的葱茏的头发,我的汪洋恣肆的叶绿素。我与橡胶树已成为两个自我,互相关照互相审视。我真实地清晰地看见了自己,比较满意。当韧性的根扎进生命底层,沿着灰白斑斑的树干上升到叶片,我真正地触摸到了自己的圣地,自己的宗教,自己的佛。
(15) “橡胶树,像打满绷带的士兵。”我曾对一个人说。
(16)““橡胶树,像斜挂绶带的将军。”我再次对一个人说。 作者在文中赞扬了橡胶树哪些品质?请结合文章内容分点简要概括。
结合原文回答下面问题。
(1)文中第⑧段“我是否能逃出悲剧寻到另一片乐土圣地呢?”一句中的“悲剧”具体指什么?
(2)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作答。文中说:“在这个世界上,唯悲痛是生存的条件和力量,力量转入内心,内心海阔天空。”请结合文意,联系现实,理解这句话的含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胡安发现了一条绳索
[秘鲁]弗朗西斯科·埃斯卡特
胡安发现了一条从天上垂下来的绳索。
那条长得令人难以置信的绳索一直往上延伸,延伸,直至消失在冬日的云层里,胡安一边看着它一边想身边没有人会相信他看到的这一幕。
“这孩子太孤独,出现幻觉了。”听到胡安的故事,他姑姑会这么说。“应该带他去看心理医生!”最后她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于是胡安一直跑回了家,看见他爸爸正坐在门口的那段老树干上。“有一条绳子从天上垂下来!”胡安喊道。
父亲沉默地看了他一眼,好像胡安说的是一种奇怪的无法理解的方言。
胡安痛恨没有人认真地对待这件事,然而他已经习惯了,人们总是把他当成一个小孩子,尽管他都快十岁了,在大草原上可以骑着自行车到处来去。
“爸爸,你得看看,我发现的那条绳子非常粗大,我一个人没法把它运回家。”胡安试着用父亲的语言表达,想让他别再像平时那样用轻蔑的表情看着自己。
“请您跟我来一下吧,爸爸,就一会儿。”胡安哀求道。
但这仍是徒劳,父亲不喜欢胡安求他玩耍,就像不喜欢玩耍本身,于是那孩子决定再次消失,重新向发现那条绳索的地方跑去。
他很快又看到了它,在大草原中央,纹丝不动,风吹拂着,但那条绳索仍定定地悬在那里,并不是绷紧了,只是静静的。胡安看了它一会儿,又向天上望去,寻找一种解释,但是同样一无所获,这时他想到直到现在他还没有碰过那条绳索,就决定碰碰看,好证明那是真实的,而不仅仅是一种幻觉,或是海市蜃楼,就像那些在沙漠里迷路的旅行者所看到的。
胡安重新看了一下绳索,决定走过去。但因为某种原因,他又想起了搂着绳索渴死的旅行者,不敢向前走一步。考虑了几秒钟后,他吸了一口气,向前迈出了第一步,然后,又一步,又一步,直到剩下不到一米的距离,他伸出胳膊,用指尖轻轻地碰了一下绳索。“很软。”他想。
胡安决定拉一下那条绳索。他用双手抓住绳索,使劲向下一拉,但是什么也没发生,绳索顶住了他的全部力量,于是他决定全身吊上去,他助跑,牢牢地搂着绳索纵身一跳,就像一个九岁的人猿泰山一样吊在了绳索上。
胡安想起了一个小孩和三颗菜豆的故事,那个小孩在他家院子里种下了三颗菜豆,最后菜豆长成了一棵巨大的爬蔓植物,一直长到了天上,那孩子顺着它爬上去,在顶端发现了一座城堡,里面满是财宝。但是真的是菜豆吗?菜豆不会长成爬蔓植物呀,真是个奇怪的故事……
胡安学校的作业本上总是写满了老师的评语,说他是个非常不专心的孩子,喜欢在课堂上想入非非。现在胡安可给了所有那些老师一个理由了,在他眼前出现了一条悬空的神奇的绳索。“我应该爬上去,我得看看这是什么。”他这样想着,开始攀着绳索向上爬。
胡安爬到了十米高的时候,就害怕得不敢继续了,但是也没有勇气松开手,于是就停在了那里,不知道该怎么办,他的小手很疼,胳膊开始颤抖,他决定慢慢地滑到地面上去,然后从家里随便找个人来,让他看看这条绳索。但是他刚准备动一下,就感到绳索开始下降。
突然,从很高的地方传来一声:砰……胡安一下子掉在了地面上,绳索开始往他身上落,好像终于从固定它的地方松开了。
绳索不停地往胡安身上落,把胡安埋在里面形成了一座小山;胡安绝望地挪动着胳膊,这时他感到绳索湿透了……他终于从里面钻了出来,一溜烟跑回了家。
父母不想听胡安解释,他到家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开始下着细雨;一顿惩罚后,他上楼回到自己的房间,透过窗户看着雨,无法讲述自己的奇遇。
雨不停地下了三天三夜,胡安的父母决定停止度假回城去;胡安无法回到发现绳索的地方了,全家人都监视着他,同时全家人都受够了那场绵绵不绝的雨。似乎所有人都认为他是那场雨的罪魁祸首……
在绳索落地的地方,大雨形成了一个湖;随着时间的流逝,湖带来了植物,植物引来了动物,大草原变成了一个山谷;七十年后,那个被称为“拉坎提亚”的山谷里的湖成了当地河鳟最多的地方。最近一次我去那里,一些东西引起了我的注意,湖里的所有小艇上只有一个人没有在垂钓,那是一个老人,他看着沁凉的湖水,似乎在思念着什么,看了他好一会儿,我禁不住好奇心驱使,上前问他在找什么。
“我的绳索。”他回答道。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2011年第9期(有删节)文中插入一个小孩和三颗菜豆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小说末两段采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有什么好处?
在现实世界中显然没有“一条从天上垂下来的绳索”, 但在小说中,这条绳索却给人以真实感,为什么?
小说中的绳索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可作多元解读。你如何理解文中绳索的象征意义?试加以探究。(不少于80字)
分析文中画线语句表现了胡安怎样的心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与权力
和传统知识分子一样,当代知识分子仍然可以分为体制内和体制外两大类。我们先来看体制外的那些对权力不感兴趣的知识分子群体。传统上,这个群体是道家。当代中国也存在着“道家”,他们对知识感兴趣,自愿边缘化。和传统“道家”不一样,除了在宗教意义上的当代道家外,这个群体的很多人不得不关注社会现实。
体制内依附型知识分子还是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主体。这个群体传统上是儒家,但现在则比较复杂。这里有几个变化。第一个大的变化就是传统儒家里面的“规范”“忠诚”派已经接近消失。说真话是有很多代价的,一些儒家为了“国家”而批评“君”导致生命的丧失。这里,不管是为了“君”还是“国”,很多儒家的忠诚是绝对的。从秦始皇帝的“焚书坑儒”到毛泽东的“反右”,长达数千年,儒家的这种忠诚精神从未消失。这也就是传统中国知识分子所说的“良知”。知识分子和权力之间的这种紧张关系非常重要。传统中国的王权所受的制约不多,由知识分子的这种“良知”所产生的道德对帝王的影响算是相当重要的。
但是,这种知识的“良知”在很快消失。今天,中国的知识分子面临外在世界的无穷的压力和诱惑。传统上,知识分子所面临的压力和诱惑只来自权力。物质和经济利益对传统知识分子的影响即使有,也不具实质性。在“士、农、工、商”的社会等级里,知识分子把自己放在了第一位。所以,人们称知识分子为“清高”,也就是说,他们和经济利益不是一体的。“不为五斗米折腰”是知识分子的信念。现在呢?现在的知识分子面临权力和物质利益双重的压力和诱惑。中国知识分子在数千年农业社会里一直坚持的“良知”精神,在现在商业革命的冲击下很快就解体了。失去了这个“忠诚”的群体,中国体制内知识分子里面只剩下“依附型”知识分子了,要不依附权力,要不依附利益。
体制内各个次群体拿什么来依附和支持权力的呢?简单地说,有二。一是从西方输入的知识,二是从中国传统承继的知识。无论是西方输入的还是传统承继的,都是为现存政权辩护的。当然,人们很容易发现这两者之间的深刻矛盾。不管怎样,这两者都希望自己能够影响权力,并且成为权力者的意识形态。辩护者对他们所持学说的信仰,并不亚于欧洲中世纪教会对宗教神学的信仰。
体制外的权力反对者又如何呢?应当再次强调的是,反对权力者也是为了权力。问题是这个群体拿什么来反对权力呢?实际上,和“依附型”群体一样,这里面也有两个次群体,一是输入的西方知识来反对权力,二是拿中国传统,主要是儒家传统来反对现存权力。
其中,第一个次群体是主流。但是,辛亥革命失败之后,自由主义在竞争中退出,胜出的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当然,这里还有一个外在的条件和一个内部条件。外部条件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苏俄革命的成功。在当时中国的政治人物和知识分子看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表明西方自由主义的失败,西方资本主义的失败。而苏俄革命的成功,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成功。内部条件就是在像中国那样的落后国家,要实现西方自由主义制度并没有什么现实可能性。
自由主义并没有演变成为中国的政治制度,但西方的价值则生存下来。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掌权者的意识形态之后,西方自由主义就成为其竞争者和反对者。不过,接受了西方自由主义观的人,和传统儒家的思维有惊人的一致性。上面已经提到,依附性知识分子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上升为政治意识形态,来论证政权的合法性。同样,反对者也试图把西方自由主义上升为一种“反意识形态”的意识形态,来论证政权的不合理性。
(摘自2012-03-27《联合早报网》)关于当代知识分子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体制外知识分子对知识感兴趣,自愿边缘化。但许多人又不能摆脱社会的干扰。 |
B.体制内依附型知识分子还是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主体。这个群体传统上是儒家,但现在则比较复杂。一个大的变化就是传统儒家里面的“规范”“忠诚”派已经接近消失。 |
C.体制外的权力反对者有两个次群体,一是输入的西方知识来反对权力,二是拿中国传统,主要是儒家传统来反对现存权力。 |
D.传统上,知识分子所面临的压力和诱惑来自权力,也来自物质和经济利益,而现在的知识分子却面临更严重的权力和物质利益双重的压力和诱惑。 |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无论是西方输入的还是传统承继的学说,人们都很容易发现这两者之间的深刻矛盾。不管怎样,这两者都希望自己能够影响权力,并且成为权力者的意识形态。 |
B.尽管知识分子和权力之间的紧张关系非常重要,但是社会的发展更需要二者之间的和谐。 |
C.自由主义竞争中在中国的退出,外部因素是一战和苏俄革命的成功。内部原因是知识分子意识到在当时的落后情况下,要实现西方自由主义制度没有现实可能性。 |
D.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掌权者的意识形态之后,西方自由主义就成为其竞争者和反对者,这种对权力的制约和传统儒家秉承的对权力的思维有一致性。 |
请联系全文,说说中国知识分子应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绝版的周庄
王剑冰
你可以说不算太美,你是以自然朴实动人的。粗布的灰色上衣,白色的裙裾,缀以些许红色白色的小花及绿色的柳枝。清凌凌的流水柔成你的肌肤,双桥的钥匙恰到好处地挂在腰间,最紧要的还在于眼睛的窗子,仲春时节半开半闭,掩不住招人的妩媚。仍是明代的晨阳吧,斜斜地照在你的肩头,将你半晦半明地写意出来。
我真的不知道,你在那里等我,等我好久好久。我今天才来,我来晚了,以致使你这样沧桑。而你依然很美,周身透着迷人的韵致。真的,你还是那样纯秀、古典。只是不再含羞、大方地看着每一位来人。周庄,我呼唤着你的名字,呼唤好久了,却不知你在这里。周庄,我叫着你的名字,你比我想象的还要动人。我真想揽你入怀。只是扑向你的人太多太多,你有些猝不及防,你本来已习惯的清静与孤寂被打破了。我看得出来,你已经有些厌倦与无奈。周庄,我来晚了。
有人说,周庄是以苏州的毁灭为代价的,眼前即刻闪现出古苏州的模样。是的,苏州脱掉了罗衫长褂,苏州现代得多了。尽管手里还拿着丝绣的团扇,已远不是躲在深闺的旧模样。这样,周庄这位江南的古典秀女便名播四海了。然而,霓虹闪烁的舞厅和酒楼正在周庄四周崛起,周庄的操守能持久吗?
参加“富贵茶庄”奠基仪式。颇负盛名的富贵企业和颇负盛名的周庄联姻。而周庄的代表人物沈万三也名富,真是巧合。代表富贵茶庄讲话的,是一位长发飘逸的女郎,周庄的首席则是位短发女子,又是巧合。富贵、茶、周庄、女子,几个字词在春雨中格外亮丽。回头望去,白蚬湖正闪着粼粼波光。
想起了台湾作家三毛,三毛爱浪游,三毛的足迹遍布全世界,三毛的长发沾的什么风都有。三毛一来到周庄就哭了,三毛搂着周庄像搂着久别的祖母。三毛心里其实很孤独。三毛没日没夜地跟周庄唠叨,吃着周庄做的小吃。三毛说,我还会来的,我一定会来的。三毛是哭着离去的,三毛离去时最后亲了亲黄黄的油菜花,那是周庄递给她的黄手帕。周庄的遗憾在于没让三毛久久留下,三毛一离开周庄便陷入了更深的孤独,终于把自己交给了一双袜子。三毛临死时还念叨了一声周庄,周庄知道,周庄总这么说。
入夜,乘一只小船,让桨轻轻划拨。时间刚过九点,周庄就早早睡了,是从没有电的明清时代养成的习惯?没有喧闹的声音,没有电视的声音,没有狗吠的声音。
周庄睡在水上。水便是周庄的床。床很柔软,有时轻微地晃荡两下,那是周庄变换了一下姿势。周庄睡得很沉实。一只只船儿,是周庄摆放的鞋子。鞋子多半旧了,沾满了岁月的征尘。我为周庄守夜,守夜的还有桥头一株灿然的樱花。这花原本不是周庄的,如同我。我知道,打着鼾息的周庄,民族味儿很深。
忽就闻到了一股股沁心润肺的芳香,幽幽长长地经过斜风细雨的过滤,纯净而湿润。这是油菜花。早上来时,一片一片的黄花浓浓地包裹了古老的周庄。远远望去,色彩反差那般强烈。现在这种香气正氤氲着周庄的梦境,那梦必也是有颜色的。
坐在桥上,我就这么定定地看着周庄,从一块石板、一株小树、一只灯笼,到一幢老屋、一道流水。这么看着的时候,就慢慢沉入进去,感到时间的走动。感到水巷深处,哪家屋门开启,走出一位苍髯老者或纤秀女子,那是沈万三还是迷楼的阿金姑娘?周庄的夜,太容易让人生出幻觉。纵观全文,周庄的特点可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开头说周庄“不算”太美,第2段又说周庄“依然很美”,是不是自相矛盾?说说你的理解。
作者为什么问“周庄的操守能持久吗”?谈谈你的理解。
作者在文中说“一只只船儿,是周庄摆放的鞋子”,请根据文意,分析作者为什么把“船儿”比作“鞋子”?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中“仍是明代的晨阳吧”,“仍是”指周庄仍保留了古建筑群的原貌,“明代的晨阳”暗示周庄主要是明清建筑风格。 |
B.文章第二段中两次说到“我来晚了”,既表明了“我”与周庄相遇太迟的遗憾,又点出了周庄的景观已有被破坏的地方,表达出“我”见不到它的原始面貌的痛惜。 |
C.“周庄睡在水上”一是点明时间是夜晚,为下文守夜、梦境作铺垫,二是暗指周庄是水乡,又与文章第四段中“白蚬湖正闪着粼粼波光”相照应。 |
D.“守夜的还有桥头一株灿然的樱花”、“这花原本不是周庄的”,是说明周庄连一株移植的花都很刺目,何况“霓虹闪烁的舞厅和酒楼”!这样写表现出作者对周庄“操守能持久吗”的疑虑。 |
E.“慢慢地沉入进去”是说在安静的夜晚,面对周庄的自然、人文景观,使“我”想到周庄的人文历史、超越时间的阻隔,融入到历史的氛围。
F.文章对周庄没有实景描绘,然而它浓郁气氛的营造,极具韵味的渲染,让人更从心灵深处体味到周庄的自然、人文景观之美。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艺术家的创作,无疑跟各自出身的环境,跟生活周围的景色有着密切的联系。艺术家跟陶冶他的景物之间的联系比一般人所想像的要紧密得多。童年和青春时代常常给人的一生打下深深的烙印。在最早的孩提时代曾拨动过他心弦的一个旋律,往往会反复出现在成熟的艺术家的作品之中,在这里,还会半自觉地,有时则完全是不自觉地展示出儿时之国同创作成熟时期的渊源关系。
要更好理解肖邦音乐同波兰风光的联系,可以说任何地方也无法同这朴素的马佐夫舍的村庄——热那佐瓦沃拉相比了。乍一看,这种说法或许显得有些荒诞不经。这瘠薄的土地,这平原小道和麦草覆盖的屋顶,跟肖邦音乐所赐予我们的无限财富和充分享受又会有何共同之处呢?但是,只要我们进一步观察,就不难发现,事情并不那么简单。
诚然,它没有那种招摇的俏丽。但它蕴藏着许多细微的色调变化,只有久居这一带的人才会跟这里的景致结下不解之缘,才能看到这些形、声和色彩的微妙差别,并且给予应有的评价。
一年四季都得细心观察这些色彩。春天,丁香怒放,像天上飘下一朵朵淡紫色的云霞;夏天,树木欣欣向荣,青翠欲滴;秋天,遍野金黄,雾缭烟绕;冬天,大雪覆盖,粉妆玉琢,清新素雅,在这洁白的背景上,修剪了枝条的柳树像姐妹般排列成行,正待明年春风得意,翩翩起舞。这四季景色里包含的美,是何等的朴素、淡雅,然而,又是何等的持久、深沉!
这片土地的景色正是肖邦音乐最理想的序曲。谁若真想探究肖邦音乐的精神,理解肖邦音乐跟波兰有着何等密切的联系,谁就应悉心体会欧根·德拉克洛瓦所谓的蔚蓝的色调①,它是波兰景色和在这大平原上诞生的艺术家的音乐的共同色调。(节选自《肖邦故园》)
注:①蔚蓝的色调: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善用蔚蓝的色调表达幽远而深邃、宁静而安详的自然之景。肖邦生活的这片土地的景色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波兰景色和在这大平原上诞生的艺术家的音乐的共同色调”是指什么色调?为什么这么说?
如何理解文中“艺术家的创作,无疑跟各自出身的环境,跟生活周围的景色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句话的含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苏 七 块冯骥才
①苏大夫本名苏金散,民国初年在小白楼一带,开所行医,正骨拿环,天津卫挂头牌,连洋人赛马,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
②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似的乌黑锃亮。张口说话,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要是当年入班学戏,保准是金少山的冤家对头。他手下动作更是“干净麻利快”,逢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呢,手指一触,隔皮截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疾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贴块膏药,上了夹板,病人回去自好。倘若再来,一准是鞠大躬谢大恩送大匾来了。
③人有了能耐,脾气准格色①。苏大夫有个格色的规矩,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决不搭理。这叫嘛规矩?他就这规矩!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因故得个挨贬的绰号叫做:苏七块。当面称他苏大夫,背后叫他苏七块,谁也不知他的大名苏金散了。
④苏大夫好打牌,一日闲着,两位牌友来玩,三缺一,便把街北不远的牙医华大夫请来,凑上一桌。玩得正来神儿,忽然三轮车夫张四闯进来,往门上一靠,右手托着左胳膊肘,脑袋瓜淌汗,脖子周围的小褂湿了一圈,显然摔坏胳膊,疼得够劲。可三轮车夫都是赚一天吃一天,哪拿得出七块银元?他说先欠着苏大夫,过后准还,说话时还哼哟哼哟叫疼。谁料苏大夫听见赛没听见,照样摸牌看牌算牌打牌,或喜或忧或惊或装作不惊,脑子全在牌桌上。一位牌友看不过去,使手指指门外,苏大夫眼睛仍不离牌。“苏七块”这绰号就表现得斩钉截铁了。
⑤牙医华大夫出名的心善,他推说去撒尿,离开牌桌走到后院,钻出后门,绕到前街,远远把靠在门边的张四悄悄招呼过来,打怀里摸出七块银元给了他。不等张四感激,转身打原道返回,进屋坐回牌桌,若无其事地接着打牌。
⑥过一会儿,张四歪歪扭扭走进屋,把七块银元“哗”地往台子上一码。这下比按铃还快,苏大夫已然站在张四面前,挽起袖子,把张四的胳膊放在台子上,捏几下骨头,用手左拉右推,下顶上压,张四抽肩缩颈闭眼呲牙,预备重重挨几下,苏大夫却说:“接上了。”当下便涂上药膏,夹上夹板,还给张四几包活血止疼口服的药面子。张四说他再没钱付药款,苏大夫只说了句:“这药我送了。”便回到牌桌旁。
⑦今儿的牌各有输赢,更是没完没了,直到点灯时分,肚子空得直叫,大家才散。临出门时,苏大夫伸出瘦手,拦住华大夫,留他有事。待那二位牌友走后,他打自己座位前那堆银元里取出七块,往华大夫手心一放。在华大夫惊愕中说道:
⑧“有句话,还得跟您说。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
华大夫把这话带回去,琢磨了三天三夜,到底也没琢磨透苏大夫这话里的深意。但他打心眼儿里钦佩苏大夫这事这理这人。
【注】①格色:北方方言中指特殊,与众不同,多含贬义。请结合课文简要分析苏七块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小说中多处运用细节描写,任选一处加以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