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目前社会上广泛流传着这样一些顺口溜:“工资不变应万变”,“张家有财一千万,九户邻居穷光蛋;平均起来算一算,家家都是钱百万。”“有钱的不想消费,想消费的没钱” “外国人喝牛奶结实,中国人喝牛奶结石”“生不起,剖腹一刀五千几;读不起,选个学校二万起;住不起,万元以上一平米”。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请你就如何保持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日,钓鱼岛纠纷激起民间强烈反响,中国多个城市群众进行游行抗议,不少民众强烈表示“抵制日货”,在此过程中更出现一些群众打砸日系车辆的现象。据估算,截至9月20日,中国反日示威活动已使日系车企停产造成的产量损失达到1.4万辆左右,日系车企损失估计超过2.5亿美元。有网友认为,抵制日货,打砸日系车辆可以严重打压日本经济是“保钓”的最好表现。
材料二:《日本经济新闻》网站9月25日转载了署名村山宏原题为“浮躁的中国抵制不了日货”的文章,文章指出,在购买汽车时,无论买的是哪一款,其中都大量使用了日本的零部件和原材料。如果不愿意使用日本的零部件,那就必须建立起能在世界上站稳脚跟的汽车企业。汽车是一项竞争激烈的产业,每年最少也需要数十亿美元的设备投资,还需要多年的研发。中国企业就算拥有丰厚的资金,他们选择的往往都是房地产投资之类的投机方式。日本有很多制造零部件及其模具的中小企业,在小小的工厂里,大家都在专心致志地工作。日系汽车产业的品质,依靠的就是这些零部件的精巧。如果能够制造出凌驾于日本企业之上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中国就不再需要依靠日本企业,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将更加灵活。
(1)结合材料一,请运用有关经济生活知识指出这种观点的错误性。
(2)结合材料二,请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说明振兴我国汽车产业政府应从这篇文章中得到的有益启示。
(12分)材料一:我国居民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6.89%,而发达国家为70%以上。但目前消费市场低迷,而储蓄总体却持续增长,我国居民的消费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当前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妨碍启动消费的因素之一就是,我国现在虽然告别了短缺经济,但属于低水平的结构性过剩,消费者反映用不着的商品满街都是,要想买的商品不是买不到,就是买不起。
材料二:“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是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据国家统计局测算,农村人口每增加1元的消费支出,将对整个国民经济带来2元的消费需求;农村人口对一种家电产品的普及多增加1个百分点,就可增加238万台(件)消费需求。截至2010年6月20日,家电下乡共计销售6 819万台(件),补贴汽车298万辆、摩托车795万辆,已发放补贴资金307亿元。从一年多全国实施效果看来,充分发挥了改善民生、拉动消费带动生产、促进内外需协调发展的作用。有上亿户农民受益,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结合材料,简述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12分)
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已连续多年下发了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这一系列文件既抓住了当时发展要害,回应了基层关怀,又在保持政策连续性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三农”政策体系。
背景 |
年份 |
中央“一号文件”主题 |
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社会事业严重滞后 |
2006 |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2007 |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
2008 |
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
|
2009 |
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
|
2010 |
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
|
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洪涝灾害频繁 |
2011 |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 |
传统生产方式难以推进农业发展 |
2012 |
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
请运用“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知识说明中央兴农战略思想的发展过程。
材料:为了进一步提升高速公路通行效率和服务水平,方便群众快捷出行,2012年8月份国务院办公厅文件确定春节、清明节、劳动节、国庆节等4个国家法定节假日,免收7座及以下小型客车通行费。2012年国庆节期间,高速公路免费引发了一系列乱象,让“免费”和“堵车”成了这个长假期间最热门的话题。
有专家指出:任何一项政策出台前,需要相关部门深入基层,广泛收集专家、民众意见,充分考虑各种利弊,均衡各方利益,这样制定出来的政策才具有可行性。同时,还需要在多个地方进行试点,在实践中检验政策的可操作性,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所以,假期出行免费政策的推行应该循序渐进,才能真正实现其初衷,更好的服务群众。
分析题中专家的观点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材料:住房是民生的重要部分。面对不断攀升的房价,“十二五”开局之年的2011年,我国政府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对商品房房价进行调控,初步抑制了商品房房价过快上涨的局面,促进房价合理回归;同时,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中央财政安排资金1713亿元,是2010年的22倍,全年城镇保障性住房基本建成432万套,新开工建设1043万套。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住房难,住房贵”的问题。
结合材料分析说明我国政府在抑制房价过快上涨时是如何坚持一切实际出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