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一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二
四年,晋饥,乞籴于秦。穆公问百里奚,百里奚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国之道也。与之。”邳郑子豹曰:“伐之。”穆公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卒与粟,自雍属绛①。
五年,秦饥,请籴于晋。晋君谋之,庆郑曰:“以秦得立,已而倍其地约。晋饥而秦贷我,今秦饥请籴,与之何疑?而谋之!”虢射曰:“往年天以晋赐秦,秦弗知取而贷我。今天以秦赐晋,晋其可以逆天乎?遂伐之。”惠公用虢射谋,不与秦粟,而发兵且伐秦。秦大怒,亦发兵伐晋。
六年春,秦穆公将兵伐晋。晋惠公谓庆郑曰:“秦师深矣,奈何?”郑曰:“秦内君,君倍其赂;晋饥秦输粟,秦饥而晋倍之,乃欲因其饥伐之:其深不亦宜乎!”晋卜御右,庆郑皆吉。公曰:“郑不孙②。”乃更令步阳御戎,家仆徒为右,进兵。
九月壬戌,秦穆公、晋惠公合战韩原。惠公马騺③不行,秦兵至,公窘,召庆郑为御。郑曰:“不用卜,败不亦当乎!”遂去。
(选自《史记·晋世家》)
【注释】①雍、绛:都是地名。②孙:通“逊”,谦逊、恭顺。③騺:马难起步貌。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
B.秦伯说,与郑人盟盟:结盟 |
C.四年,晋饥,乞籴于秦籴:粮食 |
D.已而倍其地约倍:通“背”,违背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四年,晋饥,乞籴于秦 |
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救灾恤邻,国之道也 |
C.夜缒而出晋饥秦输粟,秦饥而晋倍之 |
D.吾其还也。 其君是恶,其民何罪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
B.晋秦两国曾先后发生饥荒,在应对危机的时候,两国国君都向自己臣子询问该怎样渡过饥荒。 |
C.晋国的虢射建议趁机攻打秦国,理由是去年上天把晋国赐给了秦国,它却没夺取晋国,如今上天把秦国赐给了晋国,不可违背天意,应该攻打秦国。 |
D.晋国恩将仇报的行为激怒了秦国,秦国进攻晋国,庆郑向晋惠公提出,给秦国加倍提供财物,给的粮食比晋国饥荒时从秦得到的还要多。 |
把文中的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⑵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⑶晋饥而秦贷我,今秦饥请籴,与之何疑?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罗企生,字宗伯,豫章人也。多才艺。初拜佐著作郎,以家贫亲老,求补临汝令,刺史王凝之请为别驾。殷仲堪之镇江陵,引为功曹。累迁武陵太守。未之郡而桓玄攻仲堪,仲堪更以企生为咨议参军。仲堪多疑少决,企生深忧之,谓弟遵生曰:“殷候仁而无断,事必无成。成败,天也,吾当死生以之,”仲堪果走,文武无送者,唯企生从焉。路经家门,遵生曰:“作如此分离,何可不执手!”企生回马授手,遵生有勇力,便牵下之,谓曰:“家有老母,将欲何之?”企生挥泪曰:“今日之事,我必死之。汝等奉养不失予道,一门之中有忠与孝,亦复何恨!”遵生抱之愈急。仲堪于路待之,企生遥呼曰:“生死是同,愿少见待。”仲堪见企生无脱理,策马而去。
玄至荆州,人士无不诣者,企生独不往,而管理仲堪家。或谓之曰:“玄猜忍之性,未能取卿诚节,若遂不诣,祸必至矣。”企生正色曰:“我是殷候吏,见遇以国士,为弟以力见制,遂不我从,不能共殄丑逆, 致此奔败,亦何面目复就桓求生乎!”玄闻之大怒,然素待企生厚,先遣人谓曰:“若谢我,当释汝。”企生曰:“为殷荆州吏,荆州奔亡,存亡未判,何颜复谢!”玄即收企生,遣人问欲何言,答曰:“文帝杀嵇康,嵇绍为晋忠臣,从公乞一弟,以养老母。”玄许之。又引企生于前,谓曰:“吾相遇甚厚,何以见负?今者死矣!”企生对曰:“使君既兴晋阳之甲,军次寻阳,并奉王命,各还所镇,升坛盟誓,口血未干,而生奸计。自伤力劣,不能翦灭凶逆,恨死晚也。”玄遂害之,时年三十七,众咸悼焉。先是,玄以羔裘遗企生母胡氏,及企生遇害,即日焚裘。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五十九》)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未之郡而桓玄攻仲堪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
B.①殷候仁而无断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C.①何可不执手②大王来何操 |
D.①以家贫亲老②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
下列各句子中,全部表现罗企生忠义之心的一项是()
①生死是同,愿少见待②仲堪更以企生为咨议参军
③企生独不往,而营理仲堪家④亦何面目复就桓求生乎
⑤从公乞一弟,以养老母⑥自伤力劣,不能翦灭凶逆,恨死晚也
A.①②⑤ | B.①③④ | C.②③⑥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与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罗企生多才多艺,受到殷仲堪的赏识,被提升为武陵太守,后来又做了咨议参军。在殷仲堪落难逃走之际,罗企生知恩图报,甘愿仗义相随,生死与共。 |
B.罗企生跟随殷仲堪外逃,路过家门,他的弟弟以握手为名,将企生拉下马来,又以奉养老母为由,抱住企生不放。殷仲堪见企生不能摆脱,就只身离去。 |
C.桓玄到了荆州后,荆州人士都去拜见他,只有罗企生不去,罗企生紧紧跟随殷仲堪,并为殷仲堪管理家事。 |
D.罗企生明知殷仲堪生性多疑,优柔寡断,最终一定不会成功,但因为他对自己有知遇之恩,所以面对桓玄的强权依然守节不渝,这种重义轻生的精神,令人敬佩。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弟以力见制,遂不我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谢我,当释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相遇甚厚,何以见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分 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5题。
康保裔,河南洛阳人。祖志忠,讨王都战没。父再遇,从太祖征李筠,又死于兵。保裔在周屡立战功,及再遇阵没,诏以保裔代父职,从石守信破泽州,又从诸将破契丹于石岭关,领登州刺史。寻知代州,移深州,领凉州观察使。真宗即位,召还,以其母老勤养,赐以上尊酒茶米。诏褒之,为高阳关都部署。契丹兵大入,诸将与战于河间,保裔选精锐赴之,会暮,约诘朝合战。迟明,契丹围之数重,左右劝易甲驰突以出,保裔曰:“临难无苟免。”遂决战。二日,杀伤甚众,蹴践尘深二尺,兵尽矢绝,援不至,遂没焉。时车驾驻大名,闻之震悼,废朝二日,赠侍中。以其子继英为六宅使、顺州刺史,继彬为洛苑使。继英等谢曰:“臣父不能决胜而死,陛下不以罪其拏幸矣,臣等顾蒙非常之恩!”因悲涕伏地不能起。上恻然曰:“尔父王事,赠赏之典,所宜加厚。”顾谓左右曰:“保裔父、祖死疆场,身复战没,世有忠节,深可嘉也。”保裔谨厚好礼,喜宾客,善骑射,弋飞走无不中。尝握矢三十,引满以射,筈镝相连而坠,人 服其妙。屡经战阵,身被七十创。贷公钱数十万劳军,没后,亲吏鬻器玩以偿。上知之,乃复厚赐焉。方保裔及契丹血战,而援兵不至,唯张凝、李重贵率众策应,遇契丹兵交战,保裔为敌所覆,重贵与凝赴援,腹背受敌,自申至寅力战,敌乃退。当时诸将多失部分,独重贵、凝全军还屯,凝议上将士功状,重贵喟然曰:“大将陷没,而吾曹计功,何面目也!”上闻而嘉之。(节选自《宋史•康保裔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再遇阵没及:趁着。 |
B.寻知代州。移深州寻:不久。 |
C.会暮,约诘朝合战会:适逢。 |
D.援不至,遂没焉遂:于是。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康保裔奋身杀敌的一组是( )
①保裔选精锐赴之②左右劝易甲驰突以出
③杀伤甚众,蹴践尘深二尺④身复战没,世有忠节
⑤屡经战阵,身被七十创⑥腹背受敌,自申至寅力战
A.①②⑤ | B.①③⑥ |
C.②④⑥ |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康保裔世代行伍出身,一心报效朝廷。其祖康志忠、其父康再遇先后战死边境。他代父职后,又随众将攻破契丹。宋真宗即位,召他回来,给予赏赐嘉奖。 |
B.康保裔抱定赴死信念抗击契丹。契丹大举入侵,双方约定次日早晨交战,契丹却提前至黎明层层包围宋军,保裔不愿 苟免于死,战至兵尽矢绝,最终阵亡。 |
C.康保裔战死沙场引起强烈反响。他的死讯传来,皇上深深震惊哀悼,停止朝会两天,又赐封其子官职,同时一再表示,保裔是为王事而死,理应厚重褒奖。 |
D.康保裔品行端正,严谨厚道。他待人接物讲究礼貌,又擅长骑马射箭,射飞禽走兽无不中;在与契丹血战时,张凝、李重贵与他共同抗敌,敌军这才退去。 |
把第Ⅰ卷(选择题) 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贷公钱数十万劳军,没后,亲吏鬻器玩以偿。
译文:
(2)凝议上将士功状,重贵喟然曰:“大将陷没,而吾曹计功,何面目也!”
译文: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子刘子,名禹锡,字梦得。其先汉景帝贾夫人子胜,封中山王,谥曰靖,子孙因封为中山人也。世为儒而仕,父讳绪,亦以儒学,天宝末应进士,遂及大乱,举族东迁,以违患难,因为东诸侯所用,后为浙西从事。本府就加盐铁副使,遂转殿中,主务于埇桥。其后罢归浙右,至扬州,遇疾不讳。小子承夙训,禀遗教,眇然一身,奉尊夫人,不敢殒灭。后忝登朝,或领郡,蒙恩泽,先府君累赠至吏部尚书,先太君卢氏由彭城县太君赠至范阳郡太夫人。
初,禹锡既冠,举进士,一幸而中试。间岁,又以文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官司间旷,得以请告奉温凊。是时少年,名浮于实,士林荣之。及丁先尚书忧,迫礼不死,因成痼疾。既免丧,相国扬州节度使杜公领徐、泗,素相知,遂请为掌书记。
捧檄入告,太夫人曰:“吾不乐江淮间,汝宜谋之于始。”因白丞相以请,曰:“诺。”居数月而罢徐、泗,而河路犹艰难,遂改为扬州掌书记。涉二年而道无虞,前约乃行,调补京兆渭南主簿。明年冬,擢为监察御史。
贞元二十一年春,德宗新弃天下,东宫即位。时有寒俊王叔文,以善弈棋得通籍博望,因间隙得言及时事,上大奇之。如是者积久,众未知之。至是起苏州掾,超拜起居舍人,充翰林学士,遂阴荐丞相杜公为度支盐铁等使。翌日,叔文以本官及内职兼充副使。未几,特迁户部侍郎,赐紫,贵振一时。予前已为杜丞相奏署崇陵使判官,居月余日,至是改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等案。初,叔文北海人,自言猛之后,有远祖风,唯东平吕温、陇西李景俭、河东柳宗元以为言然。三子者皆与予厚善,日夕过,言其能。叔文实工言治道,能以口辩移人。既得用,自春至秋,其所施为,人不以为当非。
时上素被疾,至是尤剧。诏下内禅,自为太上皇,后谥曰顺宗。东宫即皇帝位,是时太上久寝疾,宰臣及用事者都不得召对。宫掖事秘,而建桓立顺,功归贵臣。于是叔文首贬渝州,后命终死。宰相贬崖州。予出为连州,途至荆南,又贬朗州司马。居九年,诏征,复授连州。自连历夔、和二郡,又除主客郎中,分司东都。明年追入,充集贤殿学士。转苏州刺史,赐金紫。移汝州兼御史中丞。又迁同州,充本州防御长春宫使。后被足疾,改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又改秘书监分司。一年,加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行年七十有一,身病之日,自为铭曰:
不夭不贱,天之祺兮。重屯累厄,数之奇兮。天与所长,不使施兮。人或加讪,心无疵兮。寝于北牖,尽所期兮。葬近大墓,如生时兮。魂无不之,庸讵知兮。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族东迁,以违患难 违:违背 |
B.及丁先尚书忧,迫礼不死 忧:丧事 |
C.涉二年而道无虞 虞:艰险 |
D.时上素被疾,至是尤剧 被:遭遇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名浮于实,士林荣之杳不知所之也 |
B.因白丞相以请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 |
C.叔文以本官及内职兼充副使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
D.三子者皆与予厚善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能表现刘禹锡“孝顺父母”的一项是( )
① 举族东迁,以违患难② 承夙训,禀遗教③ 奉尊夫人,不敢殒灭
④ 迫礼不死,因成痼疾⑤ 素相知,遂请为掌书记⑥ 葬近大墓,如生时兮
A.①②③ | B.②③⑥ | C.②③④ | D.①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刘禹锡的父亲以儒学做官,后遭遇“安史之乱”,举族东迁。曾为殿中省官员,主持埇桥政务,后罢官而病故。 |
B.刘禹锡才华横溢,一考即中步入官场,但仕途曲折,因王叔文改革失败受牵连,先贬官连州,赴任途中,又贬为朗州司马。 |
C.刘禹锡在自传中花了较多的笔墨赞颂王叔文治国才能,这并非旁逸斜出,实际上是刘禹锡借言王叔文的遭遇来抒发自己的人生情怀。 |
D.作为一篇自传,本文记叙了作者的籍贯身世、从官经历。文末的的铭文感情真挚,流露了作者受谗遭毁、怨天尤人的愤慨之情。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往余在吴中,常郁郁无所交,出门至于淮上,临河不渡,彷徨者久之,因与其地之贤人长者相结,而王君起田最与余善,自此一二年或三四年一过也。
王君与余同年月生,而长余二十余日,其行事虽不同而意相得,凡余心之所存,及是非好恶无不同者,虽不学古而暗合于义,仁而爱人,乐善不倦,其天性然也。生八岁而孤,事母孝,事其兄恭,其居财也有让。少为帖括①之学,及中年,遂闭户不试。家颇饶,每受人负,折券不较,以是其产稍落,而四方宾客至者,未尝不与之周旋。
当余在太原,而余友潘力田死于杭,系累②其妻子以北。少弟耒年十八,孑身走燕都,介余一苍头以见王君。王君曰:“我固闻之。宁人③尝与我言,潘君力田,贤士也,不幸以非命终。而宁人之友弟,则犹之吾弟也。”迎而舍之。比其归也,则曰:“家破矣,可奈何!吾有女年且笄,将婿子。”间二年,耒遂就昏。王君与耒非素识也,特以宁人之友故,而余在远,弗及为之从臾④也。
每为余言:“子行游天下二十年,年渐衰,可已矣!幸过我卜筑,一切居处器用,能为君办之。”逡巡未果,而别君之日,持觞送我大河之北,留一宿,视余上马,为之出涕,若将不复见者。乃明年,余遂有山东之厄,而海、岱以南大震,君亦为里中儿所齮齕⑤,意不自得。又明年六月庚午,君卒。
惟君生平以朋友为天伦,其待余如昆弟,而余以穷厄蹇连,无能申大义于诈愚凌弱之日者。以十九年之交再三之约而不获与之分宅卜邻同晨共夕其终也又不获视其含敛⑥而抚其遗孤。吁,可悲矣!
君讳略,字起田,淮安山阳人。家清江浦之南,卒时年五十七。
(选自《顾炎武诗文选译》)
【注】①帖括:科举考试文体名称。②系累:捆绑,拘囚。③宁人:即顾炎武。他原名绛,字宁人。④从臾:同“怂恿”,劝导。⑤齮齕(yǐhé):咬噬。这里引申为毁谤、中伤。⑥含敛:意思是办理丧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此一二年或三四年一过也 过:拜访。 |
B.每受人负 负:亏欠。 |
C.迎而舍之 舍:留人居住。 |
D.逡巡未果 逡巡:滞留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王君与余同年月生 ②宁人尝与我言 |
B.①少为帖括之学 ②能为君办之 |
C.①其居财也有让 ②比其归也 |
D.①以朋友为天伦 ②而余以穷厄蹇连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所记述的王略,为人仁爱,乐善好施,视朋友为兄弟,行文凸现了他仁义的品行。 |
B.本文写王略,在概述他的品性、行为之外,还通过语言描写,具体表现他的为人及对我的挚情。 |
C.本文写作者怀念朋友王略,既有敬佩、感激之情,也有自己不能帮助朋友的内疚、痛苦之情。 |
D.本文语言平实,叙事客观,通篇不事修饰,文章详略得当,体现了作者自如驾驭材料的能力。 |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韦丹字文明,京兆万年人,早孤,从外祖颜真卿学。顺宗为太子,以殿中侍御史召为舍人。新罗国君死,诏拜司封郎中往吊。故事,使外国,赐州县十官。卖以取赀。丹曰:"使外国,不足于资,宜上请,安有贸官受钱?"即具疏所宜费,帝命有司与之。还为容州刺史。教民耕织。止惰游,兴学校,民贫自鬻者,赎归之,禁吏不得掠为隶。始城州,周十三里,屯田二十四所,教种茶、麦,仁化大行。以谏议大夫召,有直名。刘辟反,议者欲释不诛,开上疏,以为"孝文世,法废人慢,当济以戚,今不诛辟,则可使者唯两京耳。"宪宗褒美。拜晋慈州观察使,封咸阳郡公。阅岁,自陈所治三州,非要害地,不足张职,为国家费,不如属之河东,帝从之。徙为江南西道观察使。丹计口受俸,委余于官,罢八州冗食者,收其财。始,民不知为瓦屋,草茨竹椽,久燥则戛而焚。丹召工教为陶,聚材于场,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人能为屋者,受材瓦于官,免半赋,徐取其偿;逃未复者,官为为之;贫不能者,畀以财;身往劝督,有吏主仓十年,丹覆其粮,亡三千斛,丹曰:"吏岂自费邪?"籍其家,尽得文记,乃权吏所夺,召诸吏曰:"若恃权取于仓,罪也。与若期一月还之。"皆顿首谢,及期无敢违。有卒违令当死,释不诛,去,上书告丹不法,诏丹解官待辨。会卒,年五十八。验卒所告,皆不实,丹治状愈明。大和中,裴谊观察江西,上言为丹立祠堂,刻石纪功,不报。宣宗读《元和实录》,见丹政事卓然,它日与宰相语:"元和时治民轶第一?"周墀对:"臣尝守江西,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殁四十年,老幼思之不忘。"乃诏观察使上丹功状,命刻功于碑。
(节选自《新唐书·韦丹传》)
1.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韦丹"助民安居"的一组是() ①民贫自鬻者,赎归之②教种茶、麦,仁化大行 ③罢八州冗食者,收其财④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 ⑤免半赋,徐取其偿⑥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
|
3.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