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是小王同学所在小组做伏安法测电阻实验的情境,电源电压为15V,甲图为电路图,乙图为连接不完整的实物图。
(1)对照电路图甲,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乙图中未连接部分连接起来。
(2)实验中发现电流表示数较大,但电压表示数为0,此现象发生的可能原因是( )
A.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接反 | B.电压表的量程选小了 |
C.电阻Rx发生了短路 | D.把滑动变阻器下端两接线柱连入电路 |
(3)改正电路后,闭合开关,某次电压表、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丙、丁所示,则I= A,测得的Rx= Ω。
(4)为了减小实验结果的误差,实验可采取的办法是 。
如图甲所示,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
(1)为了缩短实验时间,可采取的措施 (写出一点即可);
(2)在图甲装置中,存在的错误是 ;
(3)纠正错误后继续进行实验,待水温达到90℃后开始记录,1min后观察到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请填写好表格,并在图丙中作出了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时间/min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温度/℃ |
91 |
95 |
97 |
99 |
99 |
99 |
99 |
(4)根据图丁中气泡变化情况可以推知,此时水 (选填“正在”或“将要”)沸腾;
(5)为了说明水沸腾过程中是否需要吸热,应 ,观察水是否继续沸腾.
我校八年级(2)班的一课外探究小组的同学,在课外探究钟摆的摆动一次的时间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时,记录了如甲表、乙表所示的数据,请你根据表中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甲表:
乙表:
(1)从甲表数据你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钟摆摆动一次的时间与摆锤种类 (选填“有关”或“无关”);
(2)从乙表数据你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3)因此我们发现家中的摆钟变慢时,可以采取 的方法,使它走时准确.
小泉在学习研究液体蒸发的特点时,老师让同学们用滴管从一烧杯中吸取酒精,在手背上滴一滴,体验一下感觉,结果手臂上感觉凉凉的.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同学们进行了实验探究,过程如下.
【猜想】
猜想l:酒精蒸发时要吸热,有致冷作用.
猜想2:酒精的温度较低.
针对上述两种猜想,老师让同学们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验证.
小泉仔细思考之后,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1)取三支完全相同的温度计甲、乙、丙,用甲温度计测出周围环境的温度记为t甲:
(2)用两个相同的玻璃瓶分别装有质量和 相等的同种酒精,其中一个玻璃瓶是敞口的,另一个玻璃瓶口用塞子密闭,均放在相同的环境中.经过较长时间后,同时用乙温度计测量敞口玻璃瓶中酒精的温度记为t乙:用丙温度计测量密闭玻璃瓶中酒精的温度记为t丙.
分析:
(1)比较 两支温度计示数,可以验证猜想1:
(2)比较 两支温度计示数,可以验证猜想2:
(3)若三支温度计的示数出现 的关系,就能说明手背上滴酒精,感觉凉凉的是由于酒精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而不是酒精的温度较低.
为了验证光的反射定律,李华和王明同学各准备了一块平面镜、一块画有法线ON的白色硬纸板、直尺、量角器及铅笔.
(1)这个实验还需要的一个重要器材是 ;
(2)李华按如图l所示方式开始实验,白色硬纸板因为发生 (选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而显示出了两条光线,沿光路用铅笔相隔一定距离在纸板上各打两个点,再过两点用直尺、铅笔将光的路径画在纸板上.李华在只做了一次实验,在硬纸板上得到了一条入射光线和一条反射光线,测出反射角和入射角相等,于是他就断言反射角一定等于入射角.他的这种做法的弊端在于: .
(3)王明同学在实验时多次改变入射角,每次都保留光的传播路径,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
A.光能否发生反射? | B.光线是否沿直线传播? |
C.光是否只能在镜面上反射? | D.反射光线的位置有什么规律? |
(4)王明同学实验结束后在纸板上留下了很多条光路,无法区分哪条反射光线与哪条入射光线对应,为了避免这一问题出现:实验时应该怎样做?答: ;
(5)如果纸板与平面镜不垂直,入射光沿纸板照射后将会出现的现象是: .
(6)李华将一缺角的纸板按如图2所示方式放置,让光沿直线AO入射,接着她以ON为轴旋转缺角纸板,发现无论缺角纸板旋转到哪个角度,反射光都只出现在入射光所在的纸板上,在缺角纸板上没有显示出反射光.此时反射光线的位置 (“发生”或“不发生”)变化,这一现象说明了: .
(7)如果让光线逆着反射光线OB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A方向射出,这表明: .
(8)为了看清楚纸板上的光路,纸板材质应是 (选填“粗糙的”或“光滑的”):
小红同学在做“观察平面镜成像”实验时,将一块薄茶色玻璃板架在一把直尺的上面,再取两段相同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放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的 关系;
(2)两段相间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的 关系;
(3)选择茶色玻璃板而并非平面镜的目的是 .
(4)选择薄玻璃板而不选择厚玻璃板的目的是 .(选填“使成像更清晰”、“减小实验误差”或“避免实验偶然性”).
(5)选择了薄茶色玻璃板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无论怎样一动另一蜡烛都无法与像重合的原因可能是 .
(6)某同学实验时发现看到蜡烛A的像不淸晰,于是他将蜡烛B也点燃,用来增加像的亮度.他这样做 (填“能”或“不能”)使看到的像更淸晰.
(7)若选用跳棋代替蜡烛,难以找到像的位罝,该怎么办 .
(8)移去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选填“能”或
“不能”)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由此证明平面镜成 (选填“实”或“虚”)像.
(9)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 (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环境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