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念奴娇 淮城①感兴
【南宋】 张绍文
举杯呼月,问神京何在?淮山隐隐。抚剑频看勋业事,惟有孤忠挺挺。宫阙腥膻,衣冠沦没,天地凭谁整?一枰棋坏,救时着数宜紧。
虽是幕府文书,玉关烽火,暂送平安信。满地干戈犹未戢,毕竟中原谁定?便欲凌空,飘然直上,拂拭山河影。倚风长啸,夜深霜露凄冷。
注:①淮城,泛指淮水两岸的城市。蒙古自灭金后,就着手灭宋,淮水是宋与蒙古对峙的前线。“一枰棋坏,救时着数宜紧”一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何效果?
全词蕴含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4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初,陆游在南郑(今陕西省)做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僚,积极参加抗金战争,战绩显著。正当前线节节胜利,即将收复长安之际,王炎调往都城临安枢密院,陆游也被调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离开抗战前线。此作是他到成都之后所写。
(1)这首词“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诗人描绘这样景象的目的是什么?
(2)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两句,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3)词的最后两句“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
雨睛后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
遂自乾明寺前东冈上归①
苏轼
高亭②废已久,下有种鱼塘。
暮色千山入,春风百草香。
市桥人寂寂,古寺竹苍苍。
鹳鹤来何处,号鸣满夕阳。
【注】①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一日到达黄州贬所,这首诗是这年春末所作。
②高亭:即四望亭,在东坡雪堂南面的高山上。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写作者雨晴后散步归途所见所感,景中含情,旨意含蓄,富有韵味。 |
B.一二句写高亭久废,下有鱼塘。“废”字蕴含有作者“除旧迎新”的喜悦。 |
C.三四句写天色已晚,为“归”作铺垫;写春风中百草飘香,点明晚春季节。 |
D.五六句写市桥人散,竹木苍苍。“寂寂”“苍苍”等叠词给人以冷寂之感。 |
(2)清代纪晓岚评价本诗七八句中蕴含“羁孤”之意,你是否同意?请结合全诗加以解析。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
南邻
杜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本诗与《》一文中“僮仆欢迎,稚子候门”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结合诗意,对“南邻”相关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南邻”锦里先生是个头戴“乌角巾”的乡里人 |
B.“南邻”一家人辛勤劳作,家庭不富却和乐知足 |
C.鸟雀台阶啄食不怕人,表明“南邻”家少有访客 |
D.江村、野渡、翠竹,“南邻”家周边环境如世外桃源 |
请从“虚实相生的意境结构”角度赏析本诗画线句。(4分)
(注)虚实相生:逼真描写的“景、形、境”为“实境”,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为“虚境”。——出自《文学意境的特征》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3)题。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①宿置酒
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长歌吟松风②,曲尽河星稀③。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④。
【注解】①斛斯山人:复姓斛斯的隐士。②松风:古琴曲,即《风入松曲》,此处也有歌声随风而入松林的意思。③河星稀:银河中星光稀微,指夜已深。④忘机:忘记世俗的机心,不谋虚名蝇利。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首两句中的“暮”和“归”两字表明,直到天色已晚,诗人这才踏上归途。 |
B.三四句意思是说,诗人看到青翠的山岭被夜色笼罩,油然而生苍茫寥廓之感。 |
C.“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两句中,“入”和“拂”两字赋景物以人的情态。 |
D.最后几句意思是说,主客在欢言挥酒、长歌曲尽之下,不知不觉就到夜深了。 |
(2)从全诗来看,令诗人“陶然”的原因有哪些?试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3).对上面一首诗“相携及田家”一句中的“相携”,有人认为是斛斯山人与诗人相携,也有人认为是月与诗人相携。结合原诗,联系自己的阅读体验与思考谈谈你的认识。不少于 200字。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面的问题。
旅夜抒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对前三联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高高的桅杆更突出了夜泊之舟的孤独。颌联写远景,天空低垂,平野广阔,月亮涌动着大江,给人一种压抑之感。 |
B.颈联的辽阔的原野,奔流的大江,皎洁的月光,闪烁的繁星,来反衬诗人孤苦伶仃的形象和困苦无告的凄怆心情。用的是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
C.诗人寓情于景,首联的景物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的草一样渺小、柔弱,像江中孤舟一般孤独寂寞。 |
D.颈联上句用反问,下句用反语,诗中既有诗人心中的不平,又有政治上的失意,而后者正是他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
对尾联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尾联意思是说:飘零一生同什么相似?就像是茫茫天地间的一只小小的沙鸥。 |
B.“天地一沙鸥”,巧妙而形神兼备地传达出诗人此时此刻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无尽愁苦与孤寂,无穷哀叹与无奈。 |
C.沙鸥,栖息于沙滩或沙洲上的一种水鸟,羽毛洁白,象征纯洁,作者以此自比,突出自己洁身自好的形象。 |
D.“生活折磨了杜甫,也成全了杜甫。”对人生孤独命运的烛照,对天地万物的洞察,使诗人即景自况,在现实世界中捕捉到了自己生命特征的对等物——茫茫宇宙中一只飘零无依的沙鸥。 |